APP下载

21世纪以来马克思艺术生产论中国化研究综述

2015-10-17黄晓群

人间 2015年16期
关键词:马克思文艺生产

摘要:艺术生产论是马克思文艺理论和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对马克思艺术生产论的关注热度持续不断,通过多侧面、多角度的探索,涌现了大量的科研成果。其中,中国化的马克思艺术生产论、市场经济条件下艺术生产的性质、艺术生产的产业化和艺术生产与意识形态建设关系等问题是成果较为显著的几方面。但不可否认,也存在着研究的学科范围和视野不够宽广、具体实践操作层面思考的欠缺等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6-0108-0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其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染了铜臭气;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造导向,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1]体现了党中央对艺术生产的高度重视,同时也表明了当前我国的艺术生产实践存在的问题。21世纪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市场机制进入了“悬浮于高空”的文学艺术领域,艺术生产的性质及运作机制成为了人们思考的重点;世纪之初,文化产业被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作为文化最根基的部分该如何发挥作用的问题直接摆在了人们面前;社会主义荣辱观、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更是引发了艺术生产与意识形态建设的广泛探讨。艺术生产论将艺术视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是马克思的独特发现,是回应当前我国艺术生产实践问题的基础理论之一。因此,梳理和总结这些研究和讨论成果无疑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在进入正式讨论之前,有必要对“艺术生产”的意蕴加以界定。马克思首次提出“艺术生产”概念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就某些艺术形式,例如史诗来说,甚至谁都承认:当艺术生产一旦作为艺术生产出现,它们就再不能以那种在世界史上跨时代的、古典的形式创造出来。” [2]关于艺术生产的定义,有董学文和程代熙的“特指说”,江守义、丁云亮和张瑜的“二分说”,童庆炳教授的“主体说”等等。何志钧提出艺术生产既是一种生产制作,又是一种用艺术精神掌握世界的独创性活动,遵循着独特的规律。 [3]顾兆贵认为艺术生产的本质,既是艺术本体的精神生产,又是艺术载体的物质生产的对立统一的“精神—物质”生产实践的特殊形式。 [4]总之,艺术生产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是意识形态的生产,这是艺术生产的精神属性;而艺术的核心在于审美,因此是一种审美价值的生产,体现了其审美的本质;同时,在市场上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具有同构性,具有经济收益的功能,因此也是一种物质生产,具有经济特性。

一、试图挖掘党中央领导人对马克思艺术生产论拓展的成果

长期以来,学界对马克思艺术生产论中国化理论层面的深化拓展的研究,很多时候是围绕着学者部分的研究成果展开的,但当前的研究则慢慢地开始关注党中央领导人对马克思艺术生产论的继承发展情况,试图构建出中国化的艺术生产理论。关于毛泽东的艺术生产思想,王丹提出,毛泽东对文艺的“二为”定位思想(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其本质属性是文艺的人民性),是马克思的艺术生产思想中国化的国家形态表现之一。 [5]邱明正则总结了邓小平的艺术生产思想。他提出:邓小平将文学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现象来加以考察,指出文学艺术创造是一种复杂的“精神劳动”,必须高度重视文学艺术作品的特征和发展规律,满足人民精神生活需要。同时邓小平的“思想文化部教育卫生部门,都要以社会效益为一切活动的唯一准则,它们所属的企业也要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原则” [6]强调艺术生产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前提下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统一,这是邓小平关于艺术生产的卓越思想。 [7]江泽民在继承毛泽东和邓小平艺术生产思想基础上,对艺术生产的性质和功能做了进一步的明确。他强调文艺有其自身的审美特性与审美规律,“无论是提高艺术表现力,还是判断艺术的优劣下和学术上的是非,都不能靠行政命令,而要靠艰苦的艺术实际,靠平等的竞争”。但同时,又提出文艺不能不问政治,“政治具体地存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存在于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感情中。……所谓不问政治、远离政治是不可能的”,突出了艺术生产的意识形态特征。“在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方面,文艺可以发挥独特的重要作用”。 [8]体现了江泽民更加强调艺术生产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作用。而关于胡锦涛同志的艺术生产思想,并没有学者做专门的研究,但其艺术生产的思想,主要体现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要加强文化创作生产引导,引导文化工作者坚持正确文化立场” [9]等重要论述上。从中看出,胡锦涛同志很注重艺术生产对主流意识引领的作用,强调艺术品商品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文化体制改革也进入了“攻坚期”。针对现实中艺术生产实践面临的许多问题,习总书记在其主持的文艺座谈会上,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邓小平等同志关于文艺的地位和作用、文艺的方向任务等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文艺与市场的关系问题,提出“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的要求,并强调“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同时,进一步明确“精品”的标准和生产路径。这是对新时期文学艺术发展繁荣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做出了科学系统的回答,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10]不可否认,习总书记的艺术生产思想是对马克思艺术生产论的继承和深入拓展。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艺术生产的性质之争

艺术生产与市场的关系是艺术生产论的重要问题。确立市场体制后,艺术活动被裹挟进物质生产活动中,并以自己的标准和形式,对艺术活动进行规定。艺术活动变成艺术生产,如何在市场经济中确立和保持艺术的价值、艺术生产的性质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莫其逊认为,我们始终要强调的是,社会主义国家的艺术生产实践必须在意识形态上向着有利于人民的方向进行。艺术生产作为一种关于人的主体性的审美需要的生产活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其最大任务就是满足人民群众对艺术产品的需求,以促进人民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和谐进步为目标来进行规划和发展。 [11]

胡亚敏教授抱着十分谨慎的心态,提出中国当代的艺术生产,其生产方式和运营模式已十分接近马克思所说的这种为资本创造价值的具有商品特性的艺术生产。要清醒地认识到市场经济条件下艺术生产的属性,警惕资本对艺术的危害,防止资本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扼杀了艺术的天性。艺术生产的审美品格应该有优先权,审美性是保持和提升艺术生产的精神品格的前提。 [12]此外,高宁还从发展规律上进行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生产作为文化生产的一种特殊形式,既要遵循文艺自身的发展规律,同时也要遵循市场规律;既要追求文艺作品的社会效益,也要追求其经济效益,体现出意识形态属性与产业属性的有机统一。 [13]从学者们的探讨中,可知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的艺术生产虽具有商品属性,但其根本的性质是如马克思所说的带有意识形态的审美性,在市场经济中有其独立的精神品格。因此,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的艺术生产,既要关注消费者的需求,又不能一味地满足市场或沦为市场需求的奴隶。

三、艺术生产产业化问题的不同声音

其实,当代中国艺术生产最鲜明的特点是艺术产业的蓬勃兴起,学界对此问题也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对于文化产业中的艺术产业化现象,很早前我国学者张泽厚就认识到艺术具有产业性,他认为在资本制度社会之下,艺术的作品总是想以金钱来掉换或估计自身价值,即艺术的巨量生产的特殊现象。艺术也是资本制度下一个很特别的产业部门。” [14]然而,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存在两种不同的声音:第一种认为艺术生产产业化会导致艺术的负面发展,如导致艺术生产多元化、流俗化,其内在的精神内涵下降、伪艺术的泛滥等,以施惟达、樊华和徐岱等为代表。 [15]第二种则持相反意见,认为艺术产业化是必然趋势,对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具有很大促进作用。陈炎认为随着知识经济、创意产业的发展,美学和艺术作为生产力的要素越来越重要,文化生产力已成为社会生产力的主要组成部分,要发展我国文化生产力就必须发展文化艺术产业。 [16]朱立元认为艺术在产业化模式下,凸显了艺术被遮蔽的商业属性,而且因产业化艺术的巨大商业利润而处于文化产业的核心层,是社会生产的助推力。 [17]吴小连在《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艺术产业化研究》一书中,通过艺术生产、艺术商品以及文化审美产业的初步梳理,并结合北京等省市的实践状况,阐释了艺术产业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给予了艺术产业化发展高度的评价。 [18]另外赵慧英的《马克思艺术生产论中国化实践》(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也有所讨论。

当前当前党和国家已经把发展文化产业视为扩大内需、改善经济结构、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将文化产业定位为国民生产的支柱产业,这给艺术生产的未来勾勒出更为广阔的前景。尤其是随着科技的进步,艺术生产力作为文化生产力的基本因素,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强大驱动力。要坚持以马克思艺术生产论为指导,大力发展艺术产业,从而带动文化产业的繁荣。

四、艺术生产与意识形态建设的关系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意识形态问题也不断凸显,2006年党中央提出“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并在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由此,在学界引发了对意识形态问题的大范围讨论,其中许多学者主张通过艺术这一载体来加强我国的意识形态建设,这体现在两方面:第一种是从必要性下手,认为艺术生产必须要兼顾意识形态的建设,以张炯、朱立元等人为代表。朱立元提出,艺术生产必然是程度不同地浸染着意识形态色调的审美精神生产,审美意识形态也必然是动态地存在于艺术生产全过程中的意识形态,而作为一种“艺术精神”掌握世界的活动,文艺必然包含着对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 [19]中国文学艺术联合会组编的《2013中国艺术发展报告》中提出:文艺作品虽然是个性化创作,但必须兼顾国家意识形态,为国家软实力建设做出贡献。 [20]第二种则是着眼于具体举措,探究“如何以艺术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问题,以李艳和李冰为代表。李艳以文化艺术产业为载体,提出在文化艺术产业中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观点:认为艺术作为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载体。必须认真思考艺术产业肩负的精神价值的传播与推广以及它所具有的审美特性,从而组织生产更多的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优秀艺术作品,使人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21]李冰提出作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具体的文学创作当中有三个准则:要用文学形式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和以礼敬姿态继承中华文化传统。 [22]观之,学者们都很重视艺术生产的特殊意识形态性,充分意识到艺术在国家意识形态维护尤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五、简要小结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21世纪以来人们通过多侧面、多角度研究马克思艺术生产论的中国化,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有了很大的突破和延伸。同时,试图阐述党中央领导人的艺术生产思想,虽仅是围绕着重要讲话进行阐述,但也算得上是较有勇气的尝试,对于市场经济条件下艺术生产的性质、艺术生产对意识形态建设尤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等方面也有着较为一致的意见。虽已取得了不少的成果,但仍有一些地方值得引起特别的关注。

首先,研究的学科范围和视野不够宽广。目前还主要限于在文艺学、中文学、美学等学科,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则较少涉足这个问题的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大精深,涉及多学科知识,若能进行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另外,研究的视野不够开阔,表现在:一是,学界对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论在与我国实际结合中所形成的中国特色的马克思艺术生产思想的研究显得尤为不足。例如,缺乏党中央各项制度政策中体现出来的马克思艺术生产思想的探究,中共领导人是如何继承和发展马克思艺术生产论方面的研究也如数家珍;二是,马克思艺术生产论首先是在西方那里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如本雅明、马歇雷、伊格尔顿、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等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艺术生产有着丰富的理解,但从目前关于马克思艺术生产论中国化的研究文献资料来看,更多是讨论学者对西方马克思艺术生产论的借鉴运用方面,极少讨论其是如何进入和影响中国的,这应引起注意。其次,关于马克思艺术生产论的实践应用方面,需要作深入、系统的拓展。当前艺术生产理论的兴起,它与我国的现实需要紧密相关。学界虽涉及艺术生产论与我国的具体社会实践相结合的研究,但话题多停留在学理层面,具体操作层面的探讨仍远远不够。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对文化产品附加值、文化创意产业运作方式、大众文化的发展等这些现实问题多加关注和努力作出相应的回答。

由此可见,关于马克思艺术生产论中国化的探讨之路还很长,有巨大的思考空间,许多问题值得去进一步探究和讨论。马克思艺术生产论是一个高度开放的系统,在不断的探索和争论过程中,必

(下转第111页)

猜你喜欢

马克思文艺生产
让安全生产执法真正发挥震慑作用
马克思像
1942,文艺之春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艺高级感?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代工生产或将“松绑”
习近平:马克思是“千年第一思想家”
□文艺范
反生产行为差异化治理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