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农业,看上去很美
2015-10-16辛巴
辛巴
提起“互联网+”,你的脑海里是不是不由地呈现出一个扇形的WiFi符号。的确如此,“互联网+”正在魔术般地改变这个世界,从一点出发,由近及远,成为家喻户晓的新名词。那么,究竟什么是“互联网+”?用“互联网+”的提出者、腾讯CEO马化腾的话来说,互联网+战略就是利用互联网的平台,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把互联网和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结合起来,在新的领域创造一种新的生态。有人根据马化腾的这个解释,列出了一个公式,就是“互联网+XX传统行业=互联网XX行业”。
事实上,如果按照这个公式,自从互联网诞生以来,已经有了很多“互联网+”的做法,并且产生了无穷魔力。比如,传统集市+互联网有了淘宝、传统百货卖场+互联网有了京东、传统银行+互联网有了支付宝、传统红娘+互联网有了世纪佳缘、传统交通+互联网有了滴滴打车……当然,在这些做法被重新定义并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的时候,大家对此又多了一份新的期待。
未来,“互联网+”会进一步渗透到每一个具体的细分产业,并将给互联网带来更大的发展潜力和更多的应用场景。随着国内互联网网民用户的增多,对互联网使用习惯和移动支付等新潮概念接受度的不断加强,未来的“互联网+”产业将会更加接地气,成为人们“衣食住行”的必要搭配,譬如,互联网+农业。
几年前,马云曾言“十年后再不做电子商务将无商可务“,于是众多追随者无处不引用,电子商务成了拯救梦想的神器。要说互联网最火爆的肯定是电商无疑,而说到电商最火爆的领域,则是农产品电商。13亿人饮食生活背后巨大的消费市场——最古老+最现代,这是一对令人期待的组合。
事实上,与其称“农产品电子商务”不如叫“农产品供应链”,后者和电子商务的关系没那么大,别那么较真,一旦和它拧巴上,你也差不多跑偏了。如果不从地面商务入手解决农产品供应链各环节的问题,现实中绝没有电子商务的生存空间。
谈到农产品电商的未来市场,不少朋友按捺不住撸起袖子准备大干一场,但还是要冷静来看:也许你掌握各类顶级货源,也许你通晓各类专业营销,也许你研究各类商业模式热血沸腾了很久,在你没下海时看远处的明灯似乎近在咫尺,在你下海后便发现明灯依然遥不可及,走着走着便没了坐标,之后能否靠岸都是个问题。目前,全国涉农电子商务平台已经超过3万家,其中主营农产品的约3 000家,但这约3 000家试水者“几乎没有一家盈利”。“看上去很美”的背后,往往是“做起来不易”。
某个炎热的夏天,有个倒霉的配送员接了一单配送任务,需要把以下商品安全地送到客户家里,分别是:一份三文鱼、一只鸡、一箱鸡蛋、一箱水蜜桃、一袋青菜、一桶油、一袋米、一盒南翔小笼包。这道配送题是由原菜管家CEO于田先生给出的假设,现实中只要你的商品足够丰富,类似的配送难题随时有可能发生。
冰鲜三文鱼需要在0~4 ℃(最好加冰床)的条件下保存,鸡需要冷冻,最好在零下15~18 ℃,水蜜桃最佳冷藏温度是7~13 ℃(还要做好挤压防护措施)……每样产品对温度和环境的要求均有差异,如果严格按照标准要求配送,天下恐怕没有一家公司敢接此单。
干线物流和末端配送是生鲜农产品流通中绕不开的重要环节,当下各家知名的生鲜B2C企业,多数是全套自己干(自建冷库和自购冷藏车),自己干是源于没有满足自身配送要求且保证服务质量的第三方,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一旦规模扩张开展跨区域经营,势必会再来一个全套,成本居高资产过重,貌似不符合电商轻资产的运营逻辑,但除此之外好像也没有更好的选择。
以上谈到的便是供应链的末端配送问题,下面一组数据可以让你了解些大概根源:
堂堂14亿中国人口,现今仅有7万余量冷藏车,平均2万人有一辆,而日本是15万辆左右,美国是25万辆左右,他们平均800~1 200人就拥有一辆冷藏车,几乎每个社区便有一辆专属冷藏车,这也决定了他们国家的冷藏运输率高达80%~90%,而我们国家恰恰相反。
“要接近发达国家的冷链运输水平,我们至少需要60万辆冷藏车。”中国冷链委(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冷链物流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秦玉鸣先生如是判断。
以上现状决定了我国当下的冷链基础配套还很薄弱,在你准备涉足农产品电商时,请先调查本地是否具备冷藏、冷链运输的条件,再核算下相关的运营和配送成本,等搞明白了这些再放手去干也不迟。
“我家有个葡萄园,葡萄成熟时几乎每天都要去水果市场送一次货,因为都是本地熟人,只要提前和市场档口的老板联系好,他就会代理然后拿提成。有不少北方来的货车,大部分不熟悉这边的市场,于是大家一起欺生不接他的货,一车货滞销好几天,当车老板熬不住时通常是低价抛货,一车货亏好几万很正常,我们也去过北方,同样的事情也会发生在我们身上。”
这是一则真实的小故事,这位朋友来自湖南长沙市,他父亲长期做果蔬经纪人,所以深知此类行业规则。
另外一个朋友说到,有一年去新疆收购大枣,经过一番考察和谈判,最终和一家大户签了收购协议并支付了订金,临到收购前几天,市场上的枣价突然涨了两毛,结果大户死活不卖,不涨价别想把货拉走,和他们谈合同或什么契约精神等于对牛弹琴,但你也没辙。
以上两则小故事告诉人们:不了解这个行当,别触碰这个行业,概念解决不了钱的问题;不了解这个地方,慎玩跨区域整合,野心在潜规则面前略逊一筹。
以上谈到的便是供应链的前端货源问题,优质农产品多在穷乡僻壤之处,田间地头的组织化程度低,彼此的理念和沟通不在同一个频道上,纵使你是高大上的土豪,在面临两毛钱的问题时同样没辙。虽然这样的农户不具有普遍性,但对农民来说,最具吸引力的还是实实在在的价格,一个两毛让你闹心,两个两毛让你抓狂,三个两毛可能会让你破产。
天猫力筹生鲜频道“喵鲜生”,所售商品全部来自国外。
顺丰优选、沱沱工社、易果网、甫田网等国内领先B2C生鲜企业,所售商品的60%~70% 依然是进口商品。
淘宝、京东、1号店等巨型平台型电商企业,不差钱也不差资源,但面对特殊的农产品市场却依然很难踏准发展节奏。
国外月亮为何更圆?首先,在消费链条上,进口食品的信誉度普遍高于国内商品,国内食品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严重,消费者对国内食品缺乏信心和安全感。再一点,在供应链前端,源头货源不具备规模化,商品的标准化程度低,多数产品仅处于原材料倾销的阶段,没有品牌化运营的基础,从而无法进行系统性的包装和营销,不能满足流通市场的需求。第三,在供应链中端,货源的组织化程度低,缺少既懂农业又懂电商的专业人才和服务机构,导致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与市场需求不匹配,致使项目沟通成本高、运营效率低,并大大增高了运作风险。此外,在供应链末端,冷链的基础配套很薄弱,目前的配送网点还不够丰富,也没有足够的能力可以降低配送成本。然而,国内欠缺的恰恰是国外所具备的,谁家的月亮圆和崇洋媚外没有必然关系,恰恰是市场的最优选择,是符合商业逻辑的结果。通俗理解其根本原因便是:贩卖进口商品,可以操更少的心赚更多的钱,还保证了消费者的信任度和满意度。
供应链驱动型
典型代表是顺丰优选,背靠顺丰集团的物流与配送优势,可以快速占领全国市场,这也是他们在2014年拿下近4亿销售战绩的主要原因,上游的货源更丰富更标准,下游的配送优势会更加彰显。
营销驱动型
典型代表是本来生活网,农产品背后的故事性强,容易制造传播热点,从褚橙、柳桃到潘苹果,从四大美莓到阳澄湖状元蟹,背后都有本来生活网的影子,核心是以营销带动流量和销量,挑战是需要不断推陈出新。
产品驱动型
典型代表是沱沱工社,依靠自建的有机农场坚守高品质产品,并在全国大力发展联合农场,力求通过严控品质获得忠实消费者,以产品驱动消费且稳扎稳打,挑战是瞬息万变的市场节奏。
渠道驱动型
典型代表是天天果园,依靠自身对水果市场的专业理解,单一聚焦水果品类,力拓天猫、1号店、微信、电视购物、广播电台等各类销售渠道,挑战是跨区域配送的服务能力。
服务驱动型
典型代表是遂昌网店协会,政府倾力支持企业独立运营,他们为本地的中小卖家(农户)提供培训、开店、营销、仓储、配送等标准化服务,凭借自身专业服务赢得市场价值。
上面谈到的五个“驱动力”都印有自身的明显特征,只有资源不同却没有优劣之分,无论什么驱动自我发展,当完成一件商品的转换和流通时,都要面临自身供应链的完整梳理。
没有放心产品什么都白谈……
有了放心产品,但不能形成标准化商品,也是枉然……
有了放心产品,能形成标准化商品,但不能保证运输和配送,是徒劳……
有了放心产品,能形成标准化商品,能解决好运输和配送,但服务水平跟不上,叫蛮干……
一件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需要经过采摘(挖掘)、分拣、质检、储存、包装、营销、干线、配送、售后等多项环节,而人们日常所谈到的电子商务仅仅是最上面一层,扒掉这层外衣,我们便可以认为——发展农产品电商的核心是解决供应链问题并提供市场流通解决方案。
如今,农产品电商已经成为继3C(计算机、通信和消费类电子产品)、服装和化妆品等标准化产品后的又一兴奋点。殊不知,相比较这些产品,农产品电商更多的功夫在线下,其本质更多的应该是一种营销。所以线下的内功修炼,才是农产品的核心所在。
就拿曾经火爆一时的“遂昌猪肉”来说,在规定单个时间接收到订单后,电商网站会组织相关人员去挨家挨户与农户洽谈,包括数量、价格等情况,按照订单的数量来确定要屠宰生猪的数量,在确定好要屠宰生猪的数量后,还要进行一系列的检验检疫、屠宰、分割、包装等工作。需要注意的是,看似简单的工作,里面有个问题非常复杂,由于客户的需求千差万别,有的喜欢吃瘦肉、有的则喜欢肥一点的肉,而这些要求又必须在分割和包装的时候进行严格的区别,最终将包装通过冷链物流送到客户手中。
显然,农产品电商运作中的每一个环节基本都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并且每一步都是必不可少的。这与标准化的产品有着极大的差别,比如凡客卖衣服,只需要设计好,向工厂下订单,就完全可以解决问题。可见,农产品电商并非只是看上去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