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辨证降温方法对80例外感高热患者降温效果的临床观察

2015-10-16邹新花等

中国医药导报 2015年25期

邹新花等

[摘要] 目的 探讨使用中医辨证的方法对外感实热证患者的降温效果。 方法 将丽水市中医院2014年1~12月收治的80例外感高热患者随机分为中医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单纯给予35%的酒精擦浴,中医组则取耳尖、十宣穴放血,同时根据辨证给予中药擦浴治疗。分别测量治疗前和治疗后30、60、120 min后的体温,比较两组体温复常时间。 结果 治疗后30 min中医组体温[(38.79±2.02)℃]高于对照组[(38.05±1.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60 min两组体温[中医组:(38.18±1.16)℃;对照组:(38.09±1.0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120 min中医组体温[(36.43±1.03)℃]明显低于对照组[(37.80±1.05)℃],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中医组体温复常时间[(29.51±7.35)h]明显短于对照组[(35.14±8.55)h],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 结论 运用中医辨证方法对外感实热证患者具有更好的降温效果。

[关键词] 外感高热;降温效果;中药擦浴;放血疗法

[中图分类号] R25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5)09(a)-0100-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ooling effect of TCM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method for patients with exogenous high fever. Methods Eighty cases of patients with exogenous high fever admitted to Lishui Hospital of TCM from January to December 2014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CM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Two groups were given conventional integrated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s. Control group was only given 35% alcohol sponge bath. TCM group was taken bloodletting by tip of ear and Shixuan acupoint, and given TCM sponge bath according to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t the same time. The body temperature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tested before treatment and after treatment for 30, 60, 120 minutes. The recovery time of body temperature in the two groups was compared. Results After treatment for 30 min, the temperature of TCM group [(38.79±2.02)℃]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38.05±1.48)℃],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after treatment for 60 min, the temperature of the two groups [TCM group: (38.18±1.16)℃; control group: (38.09±1.09)℃] had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5); after treatment for 120 min, the temperature of TCM group [(36.43±1.03)℃] was low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37.80±1.05)℃], the difference was highly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1). The recovery time of body temperature in TCM group [(29.51±7.35) h] was short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35.14±8.55) h], there was a highly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1). Conclusion Application of TCM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method has a better cooling effect for patients with exogenous high fever.

[Key words] Exogenous high fever; Cooling effect; TCM sponge bath; Blood-letting therapy

外感高热系邪毒内侵导致热盛急重证候,由于卒感六淫邪毒,疫病之气,邪客肌腠,正邪交争,以发热体温升高达38.5℃以上为主要症状,多起病急骤,易于伤阴耗气,易致昏谵、痉厥闭脱等危候[1]。内科常规治疗多予解热镇痛药,但药物降温副作用较多,物理降温疗法是退热的一项重要措施,常规降温方法如酒精擦浴、冰袋等减少了药物降温的副作用,但降温效果并不理想[2],而且过敏体质、高热恶寒、年老体弱、对冷刺激敏感的患者不宜采用,这限制了常规物理降温方法在临床上的运用。本研究对80例外感高热患者运用传统的中医理论基础,使用中医辨证方法进行降温,观察其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对象为浙江省丽水市中医院2014年1~12月收治的80例门、急诊的外感高热患者,体温≥38.5℃,年龄21~73岁,平均(43.42±7.23)岁,均伴有鼻塞流涕、头身疼痛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诊断和分级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内科急症外感高热症诊疗规范》。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中医组。对照组40例,男14例,女26例;年龄21~73岁;其中急性上呼吸道感染15例,流行性感冒11例,急性支气管炎5例,急性扁桃体炎9例。中医组40例,男17例,女23例;年龄24~70岁;其中上呼吸道感染12例,急性气管支气管炎9例,流行性感冒14例,急性扁桃体炎5例。两组年龄、性别、病种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符合临床实验要求。本研究取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知情同意。

1.2 排除标准

①里虚热证患者;②有明确酒精过敏史患者;③怀孕或哺乳期妇女;④皮肤有破溃、水肿者;⑤高热抽搐者;⑥合并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恶性肿瘤、凝血障碍或其他重要系统疾病者;⑦心功能衰竭Ⅲ级以上(包括Ⅲ级)者。

1.3 方法

1.3.1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中西医常规治疗,均不应用任何解热镇痛药。中医组给予放血疗法配合中药洗剂擦浴进行降温:经辨证为体温≥38.5℃实热证患者,经患者同意后取耳尖或十宣穴点刺放血,量0.5~1.0 mL,放血后予以中药擦浴治疗,中药擦浴处方:表实证用麻黄、薄荷、青蒿、防风各20 g;里实证取石膏60 g,知母、葛根各20 g,用200 mL温水加中药免煎剂,制成温度为38~39℃的液体。对照组给予单纯酒精擦浴:用浓度25%~35%的温热(38~39℃)酒精120 mL。两组均采用同样的擦浴方法:将冰袋置于患者头部,以防擦浴时浅表毛细血管收缩造成头部充血,于患者足底放置一热水袋,同样可以减轻头部充血;治疗碗内盛药液或25%~35%酒精120 mL,将浸泡于内的小毛巾取出拧至半干,擦拭患者皮肤,以离心方向边擦边按摩,可交替使用两块毛巾。擦浴顺序主要是颈部、上肢、腋下、腹股沟、背部、臀部、下肢,禁擦后项、胸前区、腹部和足底,注意在腋窝、腹股沟等毛细血管较丰富的地方可适当延长擦浴时间,有助于迅速散热。擦浴时间共计15 min。擦浴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的面色变化及全身反应,发现异常立即停止擦浴。

1.3.2 降温注意事项 环境保持安静、整洁、通风、舒适,室温24~28℃,关好门窗避开出风口处。擦浴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反应,若出现寒战、脉搏紊乱、呼吸加快、面色潮红等变化时,立即停止擦浴并及时报告医生处理。注意药汁的温度应为38~39℃,过冷、过热均可影响治疗效果。对患者实施放血疗法时应取得患者理解,进行心理疏导以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取得患者的配合。予清淡、富于营养的饮食,鼓励多饮水或果汁以助汗源。汗出较多时则应补充水分,可用鲜芦根煎汤代茶饮或给淡盐水等方法补充津液的消耗,以免脱水。

1.4 观察指标

测量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30、60、120 min的体温,观察两组体温恢复正常时间。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6.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降温前体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30 min中医组体温高于对照组(P < 0.05);治疗后60 min,两组体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120 min中医组的体温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见表1。中医组体温复常时间[(29.51±7.35)h]明显短于对照组[(35.14±8.55)h],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

3 讨论

3.1 酒精擦浴的局限性

中医学认为,高热是外感疾病发展过程中正邪相争反映于体表的一种临床症象,机体新感六淫或伏邪内发,邪气盛,正气未衰,奋起抗邪,是邪盛正实重要病理标志[3]。物理降温是高热患者快速、简单的降温措施[4],酒精是易挥发液体,在皮肤上可迅速蒸发并带走大量热量,从而使体温下降[5-6]。有研究显示[7]用温热酒精擦浴起效时间较快,降温效果明显,温热酒精擦浴在前30 min内即有降温效果,但是维持时间短,60 min后和其他擦浴降温无明显差异[8]。在本组研究中,证实了在30 min时对照组降温效果优于中医组(P < 0.05);在60 min时,两组的退热效果相比无明显差异(P > 0.05);在90 min时中医组的降温效果更佳(P < 0.01)。但是对于酒精会过敏、体弱年老的患者均不宜采用酒精擦浴,限制了酒精擦浴的方法在临床上的应用。在本组研究中,尽管在入组条件中排除了有酒精过敏史的患者,但是在对照组中仍有5例患者在酒精擦浴后出现寒战,3例患者出现皮肤过敏。

3.2 中医辨证降温的科学性

对外感发热患者来说,“阳郁”的病机贯穿疾病始终[9],中药擦浴是中医学外治法的一个重要内容,可以起到调畅气机、清透郁热的功效,但是以往的文献报道中[10-11],中药擦洗对外感高热降温的治疗,没有对外感高热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只是针对体温≥38.5℃的所有患者用单一的配方对高热患者进行中药擦洗,只是单纯地达到物理降温的目的。而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的基本特点,辨证施护也是中医护理的精髓。本研究按照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去护理外感高热患者会更科学、更符合中医护理的特点[12]。表实热证在治疗措施上中药以辛凉解表、清热祛邪、生津止渴为主治原则,中医外治法以泻法为主;而里证和虚证属于虚证,治疗上以补法为主,不适宜采取中药擦洗、放血疗法等泻法,以防伤风助邪,也以防汗出过度而致伤阴亡阳等,要注意排除入组。

3.3 中药擦浴的优越性

中药擦浴不仅能利用药物作用起到解表透热的作用,增加机体散热,而且擦浴可以通过刺激皮肤毛细血管,使其扩张,从而通过化学感受器的反馈传导使人体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下移,使机体产热减少[13]。故中药擦洗剂擦浴,不仅起到物理降温的作用,而且药物经皮肤吸收,药力直达病所,使腠理疏通,气机调和,经脉畅通,同时获得中药外治的功效,同时避免了患者因为中药苦涩难以入口而不愿意服药,也避免中药汤剂对胃肠道的不良刺激。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采取中药外治等疗效确切、简单易行、副作用小得中医护理技术应用于临床,服务于患者。本组研究证实中药擦浴不仅不会发生过敏现象,而且远期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中药擦浴主要运用的是中医的解表透邪法,即运用发汗、宣透、清透等方法使邪有出路,主要适用于表证及半表半里证。解表透邪是治疗高热的重要手段,不局限予“解表”,重要的是使体内之“邪气”透达于外。如董德懋老中医[14]治疗高热曾提出“邪在表,寒而勿闭,凉而勿凝;邪在里,通而勿滞,泻而勿伐;实热宜清宜泻必以散;虚热宜补宜清兼以透”的治疗原则,特别注重使透散里邪以通调内外。因此治疗外感高热宜注重透邪外出:邪在表者,以辛温或辛凉之品辛开腠理,使气机条畅则邪有外出之路;邪入气分但津气未伤者,仍可开宣肺气,清热透邪解表;邪初入营,仍可透热转气。从另一方面而言,解表透邪法逆向思考则提示治疗表证应慎用壅遏之品,寒而勿凝,补而勿壅,以免气机壅塞,邪气内聚难出而成伏邪顽疾。总而言之,外感高热治以解表透邪范围不应局限于表,无论邪在表、在里、在气、在血均可用之,使邪出而病愈。

3.4 联合应用放血疗法对高热患者的安全性

在实际工作中笔者发现对高热患者进行物理降温时,半小时内的降温速度并不够理想,快速降温效果不如酒精擦浴的效果,为了减少邪热内扰心神、上扰清窍者对机体的损害,加强快速降温的效果,本研究对中医组中体温≥39℃的外感实证患者给予放血疗法,放血后同时给予中药擦浴,加强疗效,保证患者安全。中医组中26例体温≥39℃患者均采取放血疗法,无一例发生神昏谵语、肢体抽搐等现象。放血疗法,古称“刺络放血”,早在唐宋时期就成为中医大法之一。其理论基础源于“血实宜决之”及“泄热出血”,《灵枢·热病》将刺络疗法作为退热首选治疗手段,金元时期,张子和《儒门事亲》认为针刺放血,攻邪最捷,临床驱邪往往取效。十宣、耳尖均为经外奇穴,主要功效是透邪出表,凉血退热[15]。耳尖及十宣刺络放血,使热邪通过全身经络,聚于耳朵及指尖,通过放血热邪外出,营卫调和,气血调达,阴阳平衡,体温下降[16]。本方法取穴简单易行,简便廉效,而且避免了药物的反应及副作用,患者痛苦较小,值得经济欠发达地区推广使用。

4 小结

外感高热即中医所言“壮热”、“大热”,是指六淫邪气侵犯机体,导致阴阳失衡,正邪交争,体温急剧升高[17],而今,随着经济发展、环境变化和生活习惯的改变,人的体质类型千变万化,感受外邪后急性症状明显,病机更是繁复难辨,增加了临床辨证及用药难度。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擦浴降温方法均能使体温下降,但中医组降温持续效果更优,且无反跳现象,不良反应也尚未发现,操作简单,价格低廉,临床疗效及社会效益均明显,是较为可行的降温方法。

中医护理的总体特色突出表现为简、便、廉、验,它是几千年先人智慧的结晶,免除了复杂仪器设备的运用,简便、安全、便宜且创伤小、见效快,最大限度地迎合了患者需求,体现了以“安全、优质、高效、低耗、创新、发展”为一体的护理管理模式。本研究运用传统的中医理论基础,使用中药擦浴配合放血疗法对外感实证高热患者进行降温,观察其疗效,找到更有效而简单易行、经济的中医特色治疗方法并进行推广,既能很好地发扬和传承中医,又能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缓解广大农民群众“看病贵、看病难”的诸多问题均具有重大意义,快速有效地推进本地区中医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奚肇庆,孟红亮.清热泄浊法对外感高热40例(重症肺炎)影响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2014,23(11):1976-1979.

[2] 柯新桥,廖广辉,王毅.中医药治疗外感高热的思路与方法[J].世界中医药,2008,3(2):72.

[3] 温桂香,王慧.背部足太阳膀胱经走罐治疗外感高热30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8(16):62-63.

[4] 陈广敏,李爱莲.麻黄酒配合穴位按摩对高热患者体温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17):107-108.

[5] 池继梅,陈继红.温热酒精擦浴降温效果评价[J].护士进修杂志,2000,9(15):657.

[6] 李素英.改良温水洗浴在家庭物理降温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2,26(10):2675.

[7] 毕秀娟.不同温度酒精用于高热患者物理降温的效果分析[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8(6):724-725.

[8] 洪灵,李焕梅.中药擦浴配合针刺曲池穴对外感高热的疗效与护理体会[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21):126-128.

[9] 陈听.外感风寒发热病人使用升降散擦浴最佳时机的研究[J].中国伤残医学,2014,2(9):165-166.

[10] 方志坚,罗翌.青柴退热洗剂擦浴对外感高热降温效果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08,6(17):741-742.

[11] 谢利,陈进蓉,刁本恕.清宣退热汤配合穴位放血疗法治疗外感高热34例[J].陕西中医,2009,8(30):958-960.

[12] 任树芬.高热的辨证施护[J].河北中医,2013,35(9):1407.

[13] 姚泰.生理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20-224.

[14] 韩洪凤.董德懋治疗高热案剖析[J].北京中医,2003,22(4):14-16.

[15] 孙国杰.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85.

[16] 庾小明.物理降温结合耳背刺络放血治疗外感高热患儿的效果观察[J].当代护士,2012,(7):49-50.

[17] 黄和涛.外感高热验案举隅[J].中国中医急症,2014,23(8):1578.

(收稿日期:2015-02-27 本文编辑:张瑜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