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问题情境 引发科学探究
2015-10-16江晨
江晨
玩水是夏天里我班幼儿最喜欢的游戏,他们喷水、倒水、洒水,用不同的容器装水……乐此不疲。但是,他们的观察和发现还显得粗浅、短暂、零散。《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欲望,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在玩水游戏中,教师如能借助问题情境加以适当、适时的引导,便会增强幼儿探索的目的性、科学性,提升幼儿的科学素养,有利于幼儿持续不断地发现和提出更多新问题。
一、关注幼儿自发产生的问题
在平时玩水活动中,我都提前在大小不同的水盆里装满水,提供各种类型的水枪供幼儿选择。一开始,幼儿用装了水的水枪喷洒,看到水花溅落就兴奋不已,能玩很长时间。渐渐地,他们不仅对喷洒过程感兴趣,更对装水过程产生了兴趣。那些装水量少的水枪遭到冷落,容量大的水枪成为“抢手货”。他们意识到只有在水枪的储水罐里快速地装上足量的水,才能在“枪战”中占优势。
这一天,我看到几个孩子聚在水桶边吵闹着:“让我先来,轮到我了!”“别挤别挤,我的罐子还没装满呢!”“水太少了,没水装了!”机灵的孩子们发现我正关注着他们,连忙提出要求:“老师,我想用娃娃家的小碗来装水,那样会快一些。”“不,用超市里的奶粉桶才装得快。”“可乐瓶装得快。”几个孩子争论起来。
孩子们的争论引发了我的思考:用什么器具装水最快?《指南》中有这样一句话:“幼儿的科学学习是在探究具体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尝试发现事物间的异同和联系的过程。”眼前出现的正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不妨一试。
“你们很会动脑筋。那么,究竟用什么器具往储水罐里装水才最快呢?今天我们就自己找器具来试一试,好吗?”我从其他班级借来很多一样大的水枪储水罐和大水桶,让孩子分组尝试。
孩子们呼啦一下散开了,有的跑向娃娃家,有的奔向“小超市”,有的来到卫生间,各人都依据自己已有的经验搜寻合适的器具。奶粉罐、盘子、茶叶盒、矿泉水瓶、可乐瓶、八宝粥罐、漏斗、水杯等都有人选。根据我的经验,盘子浅、盛水少,矿泉水瓶和可乐瓶瓶口小、装水慢,漏斗两头通、会漏水,但考虑到孩子只有通过尝试才能深刻地体会到不同器具的特点,所以我没有提醒和干涉。
为了证明自己找到的器具装水最快,孩子们紧张地投入了操作:有些孩子发现漏斗一端漏水,便加快了动作,一刻不停地反复舀水;有些孩子发现茶叶盒口子大,灌水的时候漏得多,便沿着盒子一角灌水;有些孩子快速用盘子装水,但发现总是比别人慢,便自觉更换装水器具;有些孩子往大水桶里倒进更多的水,以期提高水位,便于装水。“我装满了。”“再来一次,这一次我一定比你快。”幼儿在反复操作中逐步排除盘子、漏斗等器具,换用更为合适的物品。
每个幼儿在操作过程中都可能有不同的发现,同伴之间的学习能提高操作水平。收拾之后,我组织幼儿进行了经验交流。考虑到幼儿在操作时关注到的点多而散,随意的讲述不利于经验的提升,我只提出两个问题,“刚才,你选择了什么器具往水枪的储水罐里装水?”“你有什么发现吗?”引导幼儿从装水器具的特点进行思考。幼儿选择的器具很多,外形也各不相同,常常描述不清。于是,我将幼儿提到的器具用简约的剪纸图形呈现在展板上,并将进水口、出水口用红色笔标出(如图一)。当这些轮廓图展示在幼儿面前时,他们立刻发现了其中的奥妙:口子大的器具装水快,底深的器具运水方便,容量大的器具节约时间。
幼儿在游戏过程中自发产生的问题极具探究价值,因为对这些问题所蕴含的科学现象的探索,既符合他们的年龄特征,又符合他们的兴趣需要。同时,他们通过自己的实践解决了自己提出的问题,获得了极大的满足,对科学探究活动产生了更大的内驱力,增强了主动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二、从幼儿活动过程中提出新问题
第一次集体探究活动之后,为了有利于幼儿充分探索和操作,我将幼儿发现的更多的材料和器具补充到玩水游戏中。于是,幼儿玩水的方式拓展了:有的满足于把装着水的桶拎来拎去,尽量不把水洒出来;有的热衷于用不同的器具往树丛里泼水,比赛谁泼得更远更高;有的互相追逐,把水往对方身上洒;有的观察着地上留下的水印,在小水坑里踏出串串水花……昊昊和涵涵两个人自发展开了比赛,他们一次又一次地直接把瓶子按在水中装水,看谁装得快。渐渐地,他们除了关注瓶子入水的速度和瓶中泡泡出水的状态,也开始关注瓶子在不同水位可能导致的不同结果。很显然,这样的探索比上一次的探索更为深入,但方法上还缺点什么。于是,我就怎样装水最快这一问题组织了集体活动。
由于这一问题对于幼儿来说有一定难度,我在活动前进行了一些准备和设计:在材料方面,为了让探究活动更具科学性,让比赛更为公平,让操作过程更便于观察,我准备了盛着等量水的透明整理箱,还提供了大小和形状一样的饮料瓶;为了让幼儿能够对自己的已有经验与实践结果进行对比,我准备了一幅挂图(如图二):水平线上方是浅黄色,水平线下方是蓝色。另外,我还准备了一些与饮料瓶轮廓相同的白色剪纸、箭头标记以及彩色磁铁,这些都是为了让幼儿能够更清楚地表达自己所想。在过程设计方面,我设计了几个步骤:(1)展示已有经验,罗列可能性。(2)选择一种方法,与同伴进行比较。(3)根据比较中产生的新经验,对所有可能性进行判断筛选。(4)再次选择和比较。
幼儿有什么已有经验?如果让幼儿仅仅用语言来描述,那么善于用语言来表达的幼儿得到展示的可能性比较大,而其他幼儿的经验则很可能无法呈现。当我让幼儿用白色轮廓剪纸到水平线挂图上边摆边讲时,幼儿呈现出很多种我没有预见到的方式(如图二):(1)瓶口朝上,竖直放在水面下。(2)瓶口朝左上方,瓶子斜放在水面下。(3)瓶口朝右上方,瓶子斜放在水面下。(4)瓶子横放在水面下。(5)瓶口向上斜放,瓶口一半在水面上,一半在水面下。(6)瓶口向下斜放,瓶身在水面以下。(7)瓶口向下,竖直放在水面以下。(8)瓶口先斜朝下方,瓶子压下去之后再转过来,让瓶口斜朝上方,然后拿出水面,如此反复。endprint
这八种装水方式让我看到了孩子们的差异性和对自然现象认知的浅表性。在这些方法中,有些根本不可能装到水,更别提快速装满了。如果我直接从中选择能装满水的方式,再让幼儿比较出最快的一种,肯定方便快捷,但对于提升幼儿经验,特别是对那些还没能直接感知和理解自己的方法不能装满水的幼儿来说,显然是不公平的,唯有让幼儿在实践中获得科学经验,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于是,我决定让幼儿先把这几种方式都尝试一下,再进行比较、选择。
第一次探索时,幼儿很快发现,在展板上列出的那些方法中有些是无法装进水的,还有一些方法明显装水很慢。经过筛选,展板上留下了(1)(2)(3)(4)(5)五种方法。接下来,我组织幼儿用两两比赛的方法验证这五种方法。“哦,我赢了!还是我的方法好!”“不行,我换一种方法!”……幼儿的探究兴趣十分浓厚,他们反复试验,不断地推翻原有的想法,选择新的方法,最后发现:用方法(5)装水比较慢,用方法(1)(4)装水很快,而用方法(2)(3)装水特别快。幼儿发现比赛的公平性非常重要,在一次次比赛中,他们不断细化规则,如瓶子必须同时入水,必须使用自己所选的方法,装满后及时提起瓶子,等等。这些细节使得探究更具科学性。
我从引导幼儿探究“什么器具装水快”到探究“怎样装水最快”,将幼儿的注意力从器具的选择引向探究方法,让幼儿在反复实验中获得科学素养,如能发现和提出问题,敢于猜测与假设,能细致、耐心、持续地探究,等等。
三、在探究活动的疏漏中生发问题
第二次集体探究活动后,有不少孩子仍热衷于比赛装水方法,有的甚至在家里让父母计时,对几种比较快的方法作进一步比较,再把新发现告诉教师、同伴。一天,昊昊告诉我:“老师,其实瓶子一直横着放是不能装满水的。”真的吗?这么说,在看起来热闹的比赛中仍然存在着疏漏?而大部分幼儿还没有意识到这是个问题。前一次探究活动的疏漏不正是一个新的探究点吗?于是,我趁热打铁,再次组织集体探究活动,引导幼儿更为细致地观察瓶子装水时的现象。
“哪些方法能够装满水?”当我抛出这个问题时,孩子们笑了:“这么简单的问题还用问吗?”他们快速地把前一次活动中发现的几种装水方法说了出来。“这些方法真的都能装满水吗?”孩子们惊异于我的反问。“我们试试就知道了。”一向比较沉默的文文说。看来,他们已经产生了尊重事实的意识。“那么,怎样才算装满水呢?”我拿了一个瓶子几次装水,让幼儿观察。最后大家达成共识:当水装到瓶口不能再装时,才算装满。
“好,请你仔细观察这些图,想想之前我们是怎么装水的,猜一猜这几种方法中有哪几种能够装满水。一种一种去尝试,仔细观察,看看能不能发现什么。”在操作过程中,我引导幼儿严格控制瓶子的位置,一一进行验证。涵涵把瓶子横放在水里,确定没有气泡冒出水面了,再把瓶子提出水面。“没有装满。”旁边的孩子喊起来。“它在水里是装满了的,只是拿出来的时候水又从瓶口漏掉了一些。”涵涵解释着。这时另一个幼儿建议道:“先在水里盖上瓶盖,再拿出来看看。”在一次又一次的争论、思考、尝试中,幼儿的创造火花不断迸发。
“这次一定装满了吗?弯下腰到水箱的侧面去观察一下。”“为什么还会有水泡?”“把瓶子拿上来时,你的动作保持住了吗?”我的一次次追问使得幼儿逐渐沉静下来,更为细致地控制自己的动作,仔细地观察。在一次又一次观察之后,幼儿开始怀疑自己一开始的经验,并发现当瓶子一直横放时,“瓶子里的空气不能全部出来”,当瓶口向下时,“感觉到瓶子在用力往上顶”。“为什么这两种方法不能装满水呢?”我适时地提出这一问题,并在示意图上用蓝色的笔画出水位的变化。在反复操作和观察后,幼儿发现了“空气比水轻,总是往上跑”的规律。
以上三个集体探究的问题都源自幼儿的游戏,并层层递进,逐渐接近科学的本质。在活动中,幼儿加深了对水的特性的认识,自然地产生了更多的问题。这样的探究活动具有主动性和延续性,有利于幼儿的自主发展。
通过这一系列的玩水活动,我还深刻地意识到,只有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尊重幼儿提出的问题,尊重幼儿在探索过程中出现的真实情况,教师才能做好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引导者和支持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