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文化与家风传承
2015-10-16柳哲
柳哲
人们见面第一句话,一般都会问你“贵姓”?可见姓氏对于每一个人的重要性。姓氏是一个人的标签,也是一个家族的符号,对于每一个人、每一个家族,不可或缺。
姓氏文化,渊源流长。据说源于太古,先有姓、后有氏。姓是血缘、氏是支脉。夏、商、周三代以前,女子多称“姓”,男子多称“氏”。姓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从女、从生,如姜、姬、姚、嬴、姒、妘、妫、妊上古八姓。如今大多数的姓氏,皆由其衍生而来,如姚姓衍生出陈、王、胡、孙、虞、田、袁、车、陆等60多个姓氏。氏,产生于父系氏族社会,盛行于西周的分封制,不仅是部族、宗支的徽号,也是社会地位尊卑、贵贱的标志。部落首领加上“氏”以示尊称,如神农氏、伏羲氏、轩辕氏等。可见当时“姓别婚姻、氏明贵贱”。后来父系氏族代替母系氏族,所有也有血缘由父系所确立。久而久之部落图腾的名称就演变成同一氏族全体成员共有的标识——姓。秦汉以后,郡县制代替了分封制,姓氏合一,沿用至今。
姓氏,作为血缘符号,一个姓氏理应是一个纯正血统的人员组成,但由于改姓、派别不同等原因,如皇帝赐姓、胡姓汉化、回避皇姓、躲避灾难等,产生大量同姓不同源的现象存在。尤其大姓更为明显,如王姓,他的分支不计其数,来源也数不胜数,有汉族,也有少数民族等。
随着人类繁衍生息、人丁兴旺,聚居在一起,必须规范管理,才能振兴家族。以儒家“三纲五常”、“仁、义、礼、智、信”为宗旨,宗法、家法随之产生,家训、家规成为重要内容。 每个家族,一般都有族规、家训,内容也因家族而异。一般都会涉及以下这些方面:一、国法家法,严格遵守;二、同族和睦,闾里友好;三、敬贤尊长,抚孤助困;四、合乎礼教,以正名分;五、尊祖敬宗,规范祭祀;六、修身齐家,约束言行。在国家不安定和国法不明确之际,家训即可发挥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
有道是“人必有家、家必有谱、谱必有训”。家谱是以记载一个血缘家族世系、事迹为主要内容的史类文献,是家训传承的载体。编修家谱的意义,元代大儒柳贯说得最为明白:“大抵家之有乘,犹国之有史,郡邑之有志也。史不修,则国之治乱兴亡,不可得而见,志不纂,则郡、邑之政治得失,人才出处不可得而见,然郡、邑之与国、家一理也。”
古代家训,影响之大,首推《颜氏家训》,被后人誉为家教典范。它是南北朝时北齐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颜之推的传世代表作。《颜氏家训》,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内容包罗万象,涉及不少领域。三国蜀相诸葛亮的《诫子书》,像司马光的《家范》、李世民的《帝范》、柳玭家训、包拯家训、朱子家训、曾国藩家训等对后世也有很大影响。
《诫子书》全文86字,文字不长,转录如下:“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柳永的《劝学文》,寥寥数百字,全文摘录如下:“父母养其子而不教,是不爱其子也。虽教而不严,是亦不爱其子也。父母教而不学,是子不爱其身也。虽学而不勤,是亦不爱其身也。是故养子必教,教则必严;严则必勤,勤则必成。学,则庶人之子为公卿;不学,则公卿之子为庶人。”
今年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主席关于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讲话,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共鸣。一个家庭,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就会形成良好的家风。家风就是一个家庭的风气、风格与风尚。换一句话说,当一个家庭的家规、家训形成家庭的公众行为习惯,即构成了家风,家风也就是一个家庭或一个家族的家文化。是这个家族经过数十代甚至上百传承发展而形成的。家风的形成,与这个家族的名人、事迹、品行、家训等紧密相连。注重家风不妨从重视家谱、学习家训开始,这将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打铁还需自身硬,要好好学习传统文化,恪守家训,传承家风,从先人身上,汲取营养,学会如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不会明星吸毒,屡禁不止;官员失职,腐化堕落;奸商求利,良心泯灭;恶徒施暴,惨无人道……
现代家风的传承,要与时俱进,在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中建设新型家风,既要守护传统美德,又要适当吸取现代成分,如家庭民主、社会责任、进取精神、人生价值等。还应该站在现代文明的发展高度,在开放多元、民主法治的层面上谈家风;要融入现代精神,剥离传统文化中保守、落后的成分,提倡发展与创新。
如今,热炒国家放开“二胎”生育政策,一些母亲或外祖父母,提出让其中的一个孩子随母姓,“不独”可以延续母姓家族的血脉,更为重要的还是传承母姓的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