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收藏是激情——摄影与市场(下)

2015-10-16顾铮

收藏·拍卖 2015年8期
关键词:摄影家尺寸摄影

顾铮

四、摄影收藏的几个基本概念

价格

原始价格( primory price)与二次价格(secondprice)、拍卖估价(estimate price)以及博物馆价格(museum price)

原始价格指的是摄影家在他被经纪的画廊初次发表作品时所标示的价格。

二次价格指的是摄影作品在市场上实现第二次流通时的销售价格。这既有可能是收藏家转手出售时的价格,也有可能是进入拍卖行后拍卖所得的落槌成交价。

拍卖估价是拍卖行印在拍卖图录上的起始拍卖价格。拍卖行会根据多种因素(市场行情、艺术家的创作情况、名声和专业生涯等)来决定所给出的一个拍卖的起步价格。这个价格可能会与最终成交价格相差甚多,也有可能与成交价格基本一致。

而公共博物馆价格往往体现在向艺术家直接购买作品之时。一般来说,这个价格可以是市场价格的一半以下,有时甚至低至30%左右。之所以公立博物馆可以提出这个偏低的价格,是因为它用的是纳税人的钱来购买作品并服务公众,因此有其购买作品并不是为了牟利的理直气壮的一面。而且,由于公立博物馆往往有较好的声誉与影响,因此能够获得较好的艺术品,也能够受到优秀艺术家的尊重。许多艺术家也以被重要的、声誉良好的公立博物馆或美术馆收藏为荣,因此并不计较其相对低廉的出价。而且公立美术馆与博物馆有时其预算与拨款与私立美术馆等机构相比并不好,因此需要艺术家从服务社会、服务市民的道义上加以支持。但是,现在有的民营或私立博物馆,却用公立博物馆价格来收购摄影家的作品,这显然是利用摄影家不明博物馆价格的伦理意义而意图占摄影家的便宜,这就需要摄影家自己明察秋毫了。

原作(originol print)

凡是摄影家以自身拍摄的底片、底版加以印放,并且承认此照片是自己的最终表现形态的照片可称为原作。作为证明之一,必须有摄影家本人的签名。一般来说,原作应该是由摄影家本人全程制作完成。大多数黑白摄影作品由摄影家本人冲洗印放,但也有少数摄影家会委托自己认可的印放技师制作照片。比如,法国摄影家亨利卡蒂—布列松就是在拍摄完毕后,把胶卷的冲洗与照片的印放这道工序交给他所信赖的印放技师皮埃尔·加斯曼来完成。这两种情况下,只要照片上有摄影师本人的签名或钢印,都可视为摄影师所认可的自己的最终表现形态。

亲印照片(vintage print)

在原作这个概念的基础上,再有更严格的定义,那就是亲印照片这个重要概念。Vintage的词义之是优质葡萄酒。沿用到摄影上来,则取其高品质之意。

对于有着诸多限制的“亲印照片”的概念,从理论上说,这是一个出于市场因素的反摄影的民主性的概念,这个概念的实质是力图通过人为控制印数的方式来重建艺术品的稀有状态,重返摄影术发明之前的艺术为少数人所独占的状态。

此外,“亲印照片”这个概念比较集中于传统的纯粹摄影这个表现形态上,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它从照片的表现与物质形态上构成了一种与“当代摄影”这个概念相对立的状态。一般来说,“当代摄影作品”更多地在“当代艺术”这个对于摄影具相对开放的态度的市场板块中流通。一般认为,收藏“亲印照片”表现了对于纯粹摄影与手工印放照片的一种迷恋心态。而“当代摄影”作为一种实验性更强的表现方式,在作品制作过程中,假手于他人的环节颇多,因此对于某些收藏家来说,无从体会到某个摄影家个人在暗房中详悉自己作品的能力与魅力。

最宽泛的亲印照片概念认为,只要是摄影家本人冲洗胶卷后印放的照片,就可称为亲印照片。这就等同于上述的“原作”概念。而更严密的亲印照片概念,则把亲印照片的制作年份再作限定,以接近摄影家拍摄完成年份所制作的照片(一般以10到30年)为亲印照片。这个10到30年的时间范围,也是因人而异。有的收藏家与画廊只认10年甚至5年之内的印放照片。有人认为,这样的印作还应该有摄影家本人的签名。

索斯比拍卖行的丹尼斯·本特尔(Denise Bethel)认为,所谓亲印,指的是“由摄影家制作的照片,或者是在他(她)的监督下制作的照片,制作时间上接近于底片完成的时间”。比如说,美国摄影家贝伦尼斯·阿波特在1938年拍摄了一张纽约的熨斗大楼的照片。这张照片是在1938年甚至是在1942年由阿波特从她的底版来印放,或在她的监督下印放,那么它就被认为是亲印照片。但如果这张照片是在1970年代由阿波特制作或在她的监督下印放,那张照片就被认为是非亲印照片。”本特尔还说,“从数量上说,亲印照片更为有限,而且在许多情况下看上去非常不同。其中之是1930年代所使用的相纸与化学药品就非常不同于1970年代的相纸与药品。尺寸是另外一个考虑因素。贝伦尼斯阿波特在1938年印放的照片,制作目的是记录,尺寸不会大于8X10英寸。而1970年代的照片,是为把照片作为美术来欣赏的市场制作,因此就会考虑制作更大的尺寸,可以大到16X20英寸。不同于1970年代的照片,1938年的照片可能没有按照档案馆标准来印放与装裱,因为制作时没有考虑到美术馆观众。”

在艺术市场上流通的亲印照片来路多样,有的是摄影家为市场流通而印放的,可能尺寸比较大,符合美术馆、画廊等空间展示的要求,而有的可能是摄影家本来供杂志印刷用的制版照片,因为某种原因而流散到市场上来,也许这样的照片尺寸并不大,但却也是摄影家本人印放,因此比较珍贵。也有的可能是摄影家去世后所遗留下来的自己生前印放的照片。

不管怎么说,作为最接近摄影家创造力旺盛时期的照片,“亲印照片”毫无疑问是摄影家所认可的最终表现形态之,也是摄影市场最抢手的收藏对象。

现代印作(modern print)

现代印作则是与“亲印照片”相对应的概念。虽然这些照片也是摄影家自己印放的照片,但指的是摄影家拍摄冲洗底片后,再经过长时间后印放的照片。现代印作主要指的是摄影家在晚年自己亲手重新印放的照片。如果说摄影家在30到40岁这个年龄段印放的照片可称为“亲印照片”的话,那么他在60—70岁这个年龄段以同样的底片或底版印放的照片就可以视为现代印作。

一般来说,就市场价格而言,可能是现代印作要低一些,一是因为时间价值还没有充分体现,二是因为亲印照片出现的时候可能是摄影家创作状态最好的时候,所以照片质量也有可能是最好的。但是,情况并不能概而论。一个摄影家在不同年代印放的照片,其实体现了摄影家自身对于自己作品、对于摄影的不同阶段的理解,人们从中可以看到摄影家自身的摄影追求与表现风格的变化。当然,有时候也确实能够从不同时期的照片中,发现摄影家创作能量与体力的变化。

比如,日本摄影家北井夫的成名作《三里塚》与获得第一届木村伊兵卫奖的代表作《走向村庄》,在1970年代发表当时都是以其粗放的颗粒与强烈的黑白反差而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但几十年之后,在他有机会重新整理并且再次印放、编辑出版这些作品时,人们发现他的作品风格有了很大变化。粗放的颗粒被相对细腻的颗粒所取代,而照片的反差也大大降低,影调也变得柔和。这种变化,既体现了摄影风格的变化,也体现了摄影家对于摄影的认识的变化甚至是对于过去的自己的扬弃。

版数( edition)

此概念来自于版画销售,是指作品限定印放的数量。摄影作品因为其底片的存在而可以无限制复制,这就会令具有独占欲望的收藏家产生摄影家会无限复制的不安全感。因此,要使收藏家放心,也使作品的价格体现独创性精神劳动的意义,就必须通过人为控制版数的方式来提升其“稀缺性”。因此,在摄影收藏中,确定出售照片的适当数量,既体现了摄影家的创作价值,也维护了收藏家的利益,向他们提供了一定的安全感,同时也确保摄影家在艺术市场中的信誉。一旦印放张数的数字确定,摄影家就应该严格遵守这个承诺,不能见利忘义,因为有人愿意购买而打破版数限制加印。如果图一时之利而滥印照片(前提是有画廊签约)的话,就会因为自毁信誉而毁灭自己的市场。当然,没有画廊等的商业签约的话,那自己愿意怎么办就可以怎么办。不过一般来说,这类照片的价格不会太好,属于薄利多销性质甚至是像明信片性质。

一般来,版数大,则单幅出售价格相对低,版数小,则单幅出售价格相对高。也会有极端情况,比如版数仅为1或2。这种情况一般是像银行、大型跨国企业等大客户订货。因为摄影家等于是为订户专门制作而再没有市场流通的可能性,因此价格会定得非常之高。比如以创作大幅作品而知名的加拿大摄影家杰夫·沃尔,其有些作品因为只接受单件订制,因此有时版数仅为一。虽然版数极端少,但客户的出价也因此奇高,这实际上是补偿其作品基本上失去了市场流通的可能性而订的价格,同时也满足了订户的如同购买绘画那样的独占“唯一”一件艺术品的欲望。这个策略也令作品的订户因为高额付出而获得巨大的安全感与满足感。

一般来说,画廊在与摄影家商量后设定了版数的同时,也设定了价格。当然这个价格也是画廊与摄影家共同制订的价格。这时设定的价格会有一个价格梯度,所谓“分段价格”(step price)。如果一件作品的版数为10,那么第1张与最后第10张的价格会拉得很开,中间的8张照片的价格相互之间也会有差别。这是因为第1张作品的流通空间还很大,而版数越往后,获得此作品的可能性就会随之降低,其“稀缺性”大为提升,所以其价格就因获得照片的可能性降低而提升。此外,这里面还可能包括了摄影家的制作技术也有进一步提升变得炉火纯青的因素在内。

当然,有时候也会有例外。比如某摄影家不愿意被版数所限定,而且此人市场情况也确实很好,那么这时供求双方中求的一方,可能不考虑版数而只求作品到手。比如,日本著名摄影家森山大道出售的照片就没有版数限制。他的名言是:“你是喜欢我的照片还是喜欢那张相纸?”

当然,没有版数限制的作品价格会相对低一些。对于摄影家来说,没有版数限制也可视为对于某些市场投机者的某种形式的打击。但这有时也取决于摄影家与经纪人之间的力量关系。摄影家名气小,则可能与经纪人的关系更合作些,摄影家名气大,可能他的决定权与价格制订的自由度就大些。当然,聪明的摄影家并不会因为自己的一时走红而忘乎所以地滥印照片。他不受照片版数限制并不意味着他就是一个会滥印照片的人。因为如果无节制地向市场输出作品,最终他会要承受自己滥印照片的后果的。

此外,制订价格时,作品的尺寸也要考虑进去。相对来说,传统摄影的尺寸较小,因此版数会大些,一般以25左右为妥。而那些被视为当代艺术的摄影作品,往往尺寸较大,动辄以米为单位,因此出售版数会小些,往往在5到10之间为多。比如,以日本东京的那须画廊中的日本摄影家松江泰治的作品为例,作品尺寸为50.2×61.1厘米,版数为5。而设定的价格梯度为:第1第2张都是30万日元,第3张是40万日元,第4张是60万日元,最后张第5张则为80万日元。所有以上价格,均为以单纯的照片递交,不附镜框与纸框,也不包括税金在内。

更有一些市场行情很好的摄影家,会把版数与尺寸结合起来,以增加出售的照片张数。他的一件作品可能会有三个尺寸,相对应于此三个不同尺寸,就会有三倍于一个尺寸的版数。这样的安排方式,国外较少,近来多发生于中国摄影家身上。

当然,作品版数虽然有限制,但这并不能限制摄影家自己保留拥有自己作品的权利。因此作为馈赠友人的礼物,摄影家拥有制作销售版数之外的作品的权利。这样的作品往往冠之以“艺术家证明”(artist proof)之名,业内俗称“AP版”。一般以“P/A”表示。这样的“AP版”作品,只是作为礼物给自己的友人和亲人,在理论上不会也不应该进入市场去冲击那些自己出钱购买艺术品的收藏家与商业机构。

遗产印作(estate print)

指的是摄影家去世后,由遗族或遗产继承人、管理人委托其他摄影家监制的某个摄影家的作品。有时候摄影家的后人或家人自己上阵印放的也属于这个范畴。比如,摄影家爱德华威斯顿去世后,其作品曾经由其儿子印放。这样的作品,应该是摄影家的后人经过严密的选拔程序来选定合适的印放技师而获得的,因此也考虑到应该在相当程度上体现去世摄影家的艺术追求。这种照片一般根据摄影家的原作为标准来印放。同时,这种照片上也应该会有某种证明获得这张照片授权印放与承认其印放品质的标志。

信托印作/监制印作(trust print)

因为某种原因,活着的摄影家把自己作品的管理控制权交给他人经营。在此情况下根据摄影家的底片印放的作品称为信托印作。

翻印照片(copy print)

一些底片因为某种原因而遗失或损坏,但此照片是该摄影家的关键作品而且受到市场欢迎,那么无奈之下,摄影家找到某张品质完好的照片(最好是保存良好的“亲印照片”)或是品质优良的印刷品,翻拍或扫描据此印放的照片可称为翻印照片。尤其是在今天数码修复技术日益精进的情况下,要获得一张质量令人满意的翻印照片不算难事。

比如,日本摄影家森山大道那张拍摄于1971年的著名的《彷徨之犬》,照片中那回眸一瞥的秋田狗就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但这张照片因为底片遗失,所以连他自己也只能找来品质相对优异的印刷品再加以翻拍,以翻拍所得影像再加暗室印放投入到市场流通中去,同时也频频出现在各种印刷物中。所以,这张著名照片在各种图录中出现了左右两种不同版本,但他并不在乎。哪一张是权威的?连摄影家本人也认为这并不重要。

这样的照片就其市场价值来说一般不会太高,但如果附加上摄影家的签名,而且又是摄影史名作,可能会吸引一部分真正喜欢这张特定照片的人去获得它,而投机客也许就不会这么做。

五、判断照片的状况

一般来说,对于直接从有信誉的画廊、摄影家工作室与拍卖行购买的新作,品质应该是有保障的。购买时要注意些细节,比如照片有没有破损、折痕、污斑等,有否摄影家签名与版数标记,装裱是否合格等。

对于来路复杂的古董老照片,则要检查照片是否作过伪。泛棕黄程度如何是个看照片是否“老”的重要方面,但更主要的是看照片表面是否有泛银。因为一些假的“老”照片可以千方百计地做成泛黄棕色(即使在日常的摄影暗房印放过程中,也有俗称“吃棕”、“吃黄”、“吃蓝”的工艺),但泛银这条却是无法做成。

另外,老照片往往因为经历时曰长久而出现折痕。如果折痕不影响主要内容,发生折痕的位置不在所谓的画芯中,那么也是可以承受的。

六、摄影作品的整理、保存与展示

1、观看姿势

观看摄影作品是神圣的。正确的观看态度与姿势也反映出你对于作为一种表现艺术的摄影的尊重以及对于摄影家的工作与人格的尊重。

接触摄影作品时要戴上洁净的手套,这可防止手汗沾上照片与指甲或手上佩戴的硬器划伤照片。像戒指、手镯等硬器应该事先脱除。在夏天,则应该把手腕上的手表也摘除,以免手表棱角伤及相纸。

观看中交谈时要避免嘴巴直接对准照片,因为呵气会影响照片的表面张力,而唾沫则有可能飞溅到照片上。因此,戴上口罩观看照片是最好的选择。如果要当场做些观看记录,不要用钢笔与圆珠笔,因为有可能溅出墨水、笔芯油墨到照片上。一般来说用铅笔作记录最合适。在室内观看时应该避免阳光直接照射到照片上。其实这也是进入国外图书馆文献特藏室调阅珍贵文献时的基本要求。另外,如果必须交谈时,也要尽可能做到轻声细语。安静地观赏艺术作品既是公德也是美德。

应该选择在足够大的空间里观看摄影作品,因为有些摄影作品也确实尺寸不小。同时也是为了确保身体有足够的回旋余地。要准备足够大的桌面,这样可以确保照片平整地铺展在个平面上,不致发生因桌面过小而使得照片弯折的情况。

2、保存条件

作为一位摄影收藏者,不会不考虑到如何长期保存摄影收藏品的问题。

要长期保存必须满足以下条件:低温低湿、弱酸甚至无酸、避免光线直射照片。个人收藏作品的话,温度应该控制在摄氏20度以下,湿度在30—50%左右。高温会使照片产生张力带来物理损害。当湿度超过上述指标,相纸就有可能因发霉产生霉斑。但要注意,湿度过低可能会使照片因过度干燥而开裂。

3、保存空间

所有的收藏品都有自己的寿命,并不是“长生不老”的。它本身也在时刻呼吸中,因此,必须为它们考虑一个合适的“居住”环境。它们要回避喧闹的环境,因此收藏家最好不要频繁地出示照片,以确保收藏品的“安静”。收藏家也要克制自己与收藏品同在的占有欲,要努力把自己与收藏对象相对隔离,除了悬挂于自己的办公、会客与生活空间的作品之外,所余其它收藏品最好不要处于同一空间。有些国外的收藏家,专门设有与居所相距甚远的、能够控制温度与湿度、有足够防火性能的收藏库。

4、保存材料

从理论上来说,所有接触照片的材料都应该是无酸的。卡纸、透明胶带、直至吊挂照片的绳索都要做到经过无酸处理。包括将直接接触照片表面的装裱用的相角、粘贴固定照片的胶布和胶带也要以无酸纸质为好。也要注意用专门的笔来请艺术家签名与编列照片版数。

一般来说,博物馆与画廊应该选择pH值为8±05的属于弱酸性的纸张做照片装裱材料。照片不能接触像报纸那样的酸性高的纸张。因此包卷照片(这本身就是个风险较大的方式)不能用报纸,即使是一时为之。同样的,那些普通用途的纸板箱也不宜盛放照片,因为酸性也高。因此各种尺寸的无酸收藏盒最宜于收纳照片。然后再放入已经没有油漆气味的收藏柜子。总之,所有涉及到照片的保存材料,都要首先考虑到去酸的问题。

5、展示

装裱既是一个保护照片的问题,也是一个如何展示并突出照片中的内容的美学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一个所谓的画芯与边框的关系。这也是视觉心理学上的“图底关系”在照片装裱中的实际运用。“底”是为了让“图”被迅速地看到并且突显出来。因此,一般装裱不会把“底”搞得喧宾夺主,抢了人们对“图”的注意力。深色画芯配合浅色画框往往不会大错,反之也可。但这些关系往往都非常微妙,需要认真考虑后决定如何配置。另外,包括了画框与画芯在内的整体作品与吊挂作品的墙面之间的关系也要考虑。因此,只考虑画框与画芯的图底关系还不够,如果作品要上墙,至少存在两重甚至更多重的“图底关系”。

镜框的作用除了防护灰尘杂质污染照片之外,也是为了将照片与墙面区别开来。没有镜框,照片可能会给人陷入墙面的感觉。而放入镜框的照片,由于镜框的厚度,同时也会与墙面之间产生一个纵向的三维关系,从而呈现出镜框与墙面的一种立体关系。

选择什么色调、材料(木材或金属)、及风格(古典风格或现代风格)的镜框,或者不用传统的镜框而是采用更为现代感的直接裱背,都与如何装裱以彰显照片的这个问题有关。此外,还要考虑照片与展示环境的关系。有时,为了顺应照片已有的装裱,不折腾照片,可能采取改变展示环境的方式(如重涂展示墙壁的颜色)以突出照片。

一般来说,展览照片的最基本方式是将照片装入镜框后,或按照照片内容的叙事规律或其结构形式,以相对整齐的秩序水平排列在墙上。

在当代艺术范畴中,照片展示已经突破了这样的一成不变的展示方式。为了突出自己的观念,艺术家并不一定接受照片装框才是唯一的展示方式的观念。而照片的排列方式也并不是只是一列整齐。加上当代艺术中的照片的大尺寸化,有时所谓的展览,也就是廖廖几张照片即已完成展示。而即使不以大尺寸来事,照片的排列也是错落有致,单体的照片与群组的照片的相互呼应交错,加上一些装置的现场介入,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更好地突出自己的观念,同时也突出是照片的力量。像德国摄影家沃尔夫冈梯尔曼斯,不仅是他的拍摄手法,也由于其照片的展示方式使得他的摄影观念得以充分展示与渗透。他的展览会上,大批照片往往看似随机地钉在墙上,彩色与黑白相间,大小不等的照片根据不同的要求散布于展墙上,形成疏密有序、错落有致的散布,但实际上却有力地体现了他所主张的摄影与日常的关系。

需要指出的是,越来越普遍化的大尺寸,特别在彩色摄影领域里显得理所当然。最初,摄影家是因为135彩色胶片的颗粒较粗才换用大中片幅的照相机。但除了摄影这个媒介本身的表现力需要之外,也与市场的要求有关。

照片吊挂的高度般为内芯中心距离地面1.4米为宜。灯光显然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直接照射到照片的灯光会造成聚光效果,保证观看者集中注意力于作品。而灯泡的色温也需要慎重考虑。

猜你喜欢

摄影家尺寸摄影
尺寸
CIIE Shows Positive Energy of Chinese Economy
大摄影家
大摄影家
大摄影家
大摄影家
D90:全尺寸硬派SUV
佳石选赏
WZW—bewell摄影月赛
最美的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