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树木婆娑作歌
2015-10-15徐永涛
徐永涛
自1996年开始,每年7月份的大学生毕业季里,由《雕塑》杂志社组织、举办的“全国高校毕业生雕塑作品交流展”都会在北京举行。作为该活动的发起者和主办者,《雕塑》杂志社以全国高校青年大学生为对象,通过杂志宣传、项目培训、展览交流、座谈研讨、学术研究、课题申报等方式,进行一系列的展示、推广与宣传服务,将各院校的教学理念、教育成果全面而立体地呈现于世人眼前,借助一个又一个展示才艺与交流经验的舞台,推动了我国专业艺术院校与综合性大学在艺术教育方面的探索与发展。
2015年7月,本着“发现优秀艺术人才,推动雕塑教育改革”的宗旨和“遵循弘扬学术、鼓励创新”的主导精神,“第十届全国高校毕业生优秀雕塑作品展”在万众瞩目中姗姗走来。与往届相比,今年的展览有什么亮点?
一、开幕简况
2015年7月11日上午10:00,“2015年高校毕业生优秀雕塑作品展”在北京国粹苑拉开帷幕。本次活动由中国世界民族文化交流促进会、北京紫檀文化基金会和《雕塑》杂志社联合主办,山西宇达集团有限公司、国粹苑艺术品交易中心协办,全国各大艺术院校及相关艺术机构担任学术支持。
1.出席嘉宾
出席本次活动的嘉宾有中国文联原党委组副书记、副主席李牧,中国世界民族文化交流促进会会长马小枚,中国轻工业联合会顾问杨自鹏,中国雕塑学会名誉会长、著名雕塑家曹春生,国防大学大校范志明,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副秘书长陈建国,《雕塑》杂志社社长范伟民,北京紫檀文化基金会副理事长吴静、秘书长渠晓玲,中央美术学院副书记王少军、雕塑系主任吕品昌、教授秦璞,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马赛、雕塑系副主任董书兵,中国美术馆修复中心副主任裴建国,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雕塑》杂志执行主编宋伟光,北京工业大学副院长邹峰,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副主任鲍海宁,广州美术学院实验雕塑工作室主任陈克,陕西科技大学艺术设计学院院长陈丹,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蔺宝钢,西安美术学院雕塑系副主任陈晓春,贵州雕塑院院长李钢,以及我国教育、文化、艺术、传媒等领域的专家与院校师生代表,总共两百余人出席了本次活动。
2.专家致辞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顾问杨自鹏首先致辞,他结合十届雕塑展的举办情况,对大学生展的意义与价值进行了评析。中国雕塑学会名誉会长、著名雕塑家曹春生对本次活动予以高度评价,同时对青年学子寄予了殷切的希望与建议。中国世界民族文化交流促进会会长马小枚在国际、国内艺术教育层面上,结合本次展览的作品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将展览走出国门、融入世界的建议。《雕塑》杂志社社长范伟民结合十年来大学生雕塑展的主办情况,对本次展览的组织、举办及作品质量进行了介绍与分析,对未来展览的国际化做了前瞻性的探析,同时呼吁更多的机构、院校、企业与个人参与到这项公益事业中来。北京紫檀文化基金会秘书长渠晓玲对全国大学生展览品牌的意义与影响予以高度评价,认为本次参展作品水平较以往有很大进步,并表示将一如既往地对该活动予以支持。中央美术学院副书记王少军、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马赛分别致辞,结合各自院校的教育及培养方向、学生创作情况,以及本次展览的认识等方面,作出了简要而精彩的分析与评价。
3.活动揭幕
随后,中国文联原党委组副书记、副主席李牧,中国世界民族文化交流促进会会长马小枚,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副秘书长陈建国,《雕塑》杂志社社长范伟民,北京紫檀文化基金会副理事长吴静,国粹苑艺术品交易中心董事长黄文峰,共同按下了“2015年高校毕业生优秀雕塑作品展”启动触摸球,预示着展览正式开幕。在主办方人员的陪同下,所有参展嘉宾与观众一起观看了展览作品,并纷纷与心仪的雕塑作品合影留念。
4.学术研讨
下午14:00,“高校艺术教育主题研讨会”在国粹苑会议室举行。在著名公共艺术理论家、北京大学翁剑青教授主持下,来自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等全国各院校的几十位专业骨干教师、学生代表与部分专家、学者,围绕“雕塑语言的发散思维”的主题,探讨各自对雕塑教学以及学生培养方向所持的不同教学理念和教学心得, 为中国当代雕塑教学多元化图景的构筑,中国高校艺术教学发展方向与培养理念等方面,提出了许多积极有效的建设性意见。
二、展览评述
正如《雕塑》杂志社社长、主编范伟民所说,本次展览在形式、内容两方面,都有了全面的提高,参展规模、作品数量、艺术质量、社会影响上均超过了以往。通过这些作品可以看出,在国际性多元文化的冲击与碰撞下,我国当代高校人文艺术教育领域所表现出来的独特面貌与精神气质。
具体而言,本次展览作品相较以前主要体现了如下特点:
1.美学理论基础的变化
由于中学时期素质教育的提升,现在学生们的知识体系较为扎实。尤其是学生们的外语基础普遍较高,甚至可以直接阅读国外原版的艺术学、美学类书籍,从中汲取了丰富的养料。随着全球化信息体系的到来,当代移动互联网对信息的快速传播,学生们的艺术视野得到了泛化,在创作意识与美学理论支持方面有了新的提高。
2.材质材料表现的改进
在求新、求异的意识驱动下,学生们在创作中总是力图在物质材料中寻求一种新的艺术表现方式。而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各类科技材料的问世的确为他们的各种尝试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一些高科技新材料被使用到雕塑创作中,新材料的出现不断地拓宽了雕塑的范围及表现手段,同时也带给艺术家以新的灵感。新材料在雕塑创作运用中,也存在着更新换代,因为求变、求新是艺术的本质所在。随着学生们思维意识与创作观念的改变,一些旧有材料也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起到了传情达意的新的使命。新旧材料的融合运用,共同推动了学生雕塑作品表现的丰富性与多样性。
3.制作工艺与技巧的提高
随着创意产业在社会文化与经济领域的更大传播,艺术创作与欣赏层面上产生了换位思考,人们思维的误区一旦被打破,艺术将被导入到一个激变的发展状态中。一些电力、机械、电子等方面的工具的研发,使得原本耗工费力的制作过程变得便捷起来。尤其是电脑技术如3D技术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更新与冲击了传统雕塑创作的方法与理念。对乐于尝试的学生们来说,这直接导致他们擅长的创意行为在雕塑创作中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虽然雕塑制作与加工技艺领域日益成为创作构思的附属行为,但学生们近些年来在手头操作技能方面的重视与突破,已不容置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