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孩子为什么喜欢虐待小动物

2015-10-15晓林

现代家长 2015年10期
关键词:李先生小宝女士

晓林

心理学界公认,成人的很多能力和人格,大多在幼儿时期形成,人感受爱的能力,敏感期也是在童年。所以,如果在童年时期没有感受到爱,或者没有加强这种感受的机会,有可能就失去了这种能力。如果在后来的成长环境中,没有好的人际交往,失去了调整的机会,有可能形成人格的偏离。孩子如果喜欢虐待小动物并以此为乐,长大后往往具有暴力倾向。

虐待游戏五花八门

前不久,沈女士拉着丈夫李先生来到我的心理咨询室,说是想咨询6岁儿子小宝的心理问题。小宝从小在农村跟着爷爷奶奶长大,每年见父母两三次,一个月前该上学了,才被父母接到上海来。沈女士发现,小宝在农村养成了许多坏习惯,其中让她最不能忍受的就是喜欢虐待小动物。

“家里养了3年的金鱼,不到两天就全被他弄死了!”沈女士说,“最可恨的是,金鱼的那些死法太可怕了!有的是被摔死的,有的是被牙签戳死的,有的被钳子夹扁了头,还有几条小鱼是被活活煮死的!昨天,我发现他不知从哪儿捉来几条蚯蚓,用小刀切成两半,看到被腰斩的蚯蚓还在蠕动,他就再腰斩一次,最后蚯蚓都被切成米粒般大小的碎块了。这孩子的心咋恁狠呢?他的心理不会已经变态了吧?”

李先生打断妻子的话,说:“大惊小怪!没见过世面!哪有当妈的这样咒孩子的?我再跟你说一遍,孩子只是在做游戏而已。在农村,孩子们都这样玩。我玩过的那些游戏要是让你看见了,你准说我是一个大魔头。”

沈女士撇撇嘴,无可奈何的样子,说:“有没有问题,得心理医生说了算。”

我好奇地问李先生:“你倒是说说看,都玩过哪些残忍游戏?”

李先生来了精神,他一边坏笑着一边说:“农村孩子没有玩具,只好自己找乐子。比如:捉来一罐头瓶蝌蚪,用拇指和食指挨个儿使劲捏,蝌蚪内脏被挤出来了就扔掉,这叫爆肚;逮到的青蛙直接活着放开水里煮,然后拎出来乱刀剁碎,喂鸭子;抓一条水蛇,拿小刀切掉蛇头,在蛇肚上割个小口,用指甲掐住,一撕到尾,整张蛇皮就剥掉了,然后用一根线拴起来到河里钓虾;最惊险的是玩蜜蜂,一般逮到后小心地拽成两段,可以吃到它体内的一小滴甜甜的蜂蜜,如果不幸被它蜇到,那就用小刀给它来个碎尸万段;有时候也不把蜜蜂弄死,而是撕残它的翅膀,然后把它放到水里,它拼命振翅可就是飞不起来,随着它振翅的不同频率,水面上荡起的各种奇异的水纹,可好看了;遇到癞蛤蟆,通常是用石头砸扁,如果手头有从医院垃圾堆里找来的一次性针管,就给癞蛤蟆身体里注射空气或水,直到它变成圆滚滚的球状……”可能是看到我和沈女士面露鄙夷之色,他停止了眉飞色舞的显摆,解释道,“其实这也没什么可怕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我们成年人吃大闸蟹,不也是活着下锅蒸吗?屠宰牛、羊、猪、狗,哪个场景温馨浪漫?所以啊,说保护动物是善良,杀死动物是邪恶,我看纯属杞人忧天。”

我问:“你杀过猫和狗吗?”

李先生说:“没有,太大的动物虐待起来有风险。”

沈女士问:“虐待无辜小动物的时候,你是什么心情?开心吗?”

李先生不好意思地说:“说实话,那感觉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心花怒放。”

我问:“那么,成年以后,你有暴力倾向吗?比如欺负弱小、殴打妻子、孩子。”

“没有!绝对没有!”李先生连连摆手,然后指指沈女士,“不信,她可以证明。”

我说:“那就好,看来你在成长过程中矫正了心理障碍,可喜可贺。否则,你有可能出现暴力倾向,比如挖掉猫的眼睛、攻击他人等。这类虐待并不鲜见,清华大学学生烧熊事件听说过吧?4名中学生无端残害乞丐那件事也听说过吧?更多的人会成为家庭暴力的施暴者。十几名中学生轮流打一名同学耳光的视频看过吧?网上有许多网友自己录制的视频。他们这样做只是为了取乐。你想小宝以后成为那样的人吗?”

李先生目瞪口呆,木然地摇头。

沈女士忙说:“我就说嘛,孩子小的时候不善良,将来肯定不是好人,指不定闯多大的祸呢!”她瞪丈夫一眼,接着说,“别再抖搂你的劣迹了,赶快请教医生,怎么纠正孩子的行为吧!”

孩子为何如此残忍

李先生回过神来,诚恳地说:“其实,我也知道孩子虐待小动物不是好事情,但我纳闷,为什么那么多孩子喜欢那样干呢?莫非,‘人之初,性本善’这句话错了?请医生给分析分析。解开这个谜团,不仅对孩子,对我也是境界的提升。”

我告诉他们,孩子虐待小动物的确很常见,原因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

1. 好奇心驱使,寻求刺激。学龄前的孩子认知水平有限,玩具又少,虐待小动物多出于好奇,想看看这样做小动物有什么反应。有的孩子可能对小动物的叫声感兴趣,甚至不觉得小动物的惨叫意味着痛苦,因为孩子的移情能力差,不会设身处地替小动物着想。“李先生所说农村孩子对虐待小动物习以为常,多属此类。他们的生活可能太平淡了,想在恶作剧中寻求刺激。”我说。

2. 自信心膨胀。孩子日益增强的自信心、好胜心得不到满足,就通过伤害小动物来显示自己的能力,以获得心理安慰和心理平衡。虐待动物既是孩子宣泄攻击能量的途径,也以一种自我认同的方式暂时地成了一个强者,以防御内在的脆弱感。不可否认的是,孩子虐待小动物,实质上是对弱势群体的漠视,所以不可姑息。我说:“正如李先生所说,孩子们的虐待对象全是青蛙、蝌蚪、蜜蜂、癞蛤蟆这样的弱小动物,对猫狗则有些忌惮,说明虐待小动物本质上属于恃强凌弱。”

3. 宣泄负面情绪。儿童虐待小动物的行为实际是孩子心理障碍的表现,在很大程度上是孩子发泄心中郁闷、缓解紧张情绪的一种方式。人具有攻击和破坏的本能,当他遭遇心理压力和挫折时,就可能激发他的侵犯动机,出现攻击性行为。当一个人出于某种原因而不能对侵犯者还击时,往往会找一个替罪羊发泄一通。“小宝从小没有在父母身边长大,内心一定有不满,甚至遭到过小伙伴们的嘲笑,他内心的压力不敢向尚显陌生的父母宣泄,只好虐待比他更弱小的小动物。”我分析道,“希望这不是小宝虐待小动物的主因,否则可能要接受较复杂的治疗。”

4. 环境影响。孩子年龄小,很多生活经验是通过效仿大人和伙伴获得的,不管好的坏的,照单全收。孩子生活的环境以及家长的行为模式对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正是这个道理。此外,孩子辨别是非能力差,有暴力情节的电视节目对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也有很大影响。“小宝虐待小动物,有可能是受农村的生活环境影响。”我分析道,“爸爸的无所谓态度无形中鼓励他这样做。另外,妈妈的过度惊慌对小宝也是一个刺激,以后,他有可能通过虐待小动物来引起妈妈的注意。这些都属于环境影响。”

沈女士问:“您刚才说,孩子虐待小动物是心理障碍的表现,是因为他有心理压力。请问,孩子的心理压力来源于哪里?”

我说:“孩子的心理压力一般来自四个方面:一是对新环境、新生活不适应,感觉孤单,没有安全感;二是学习压力,过重的学习压力会转化为攻击行为;三是家教过严造成孩子心理紧张;四是家庭不和,孩子感受不到父母亲的温暖。”

“细说起来,这四个方面小宝好像都沾边。”沈女士嘟囔道。她告诉我,小宝在农村没有接受过学前教育,字不认识几个,拼音则根本不会,更别说英语和音乐了。为了让孩子上学不至于落后太多,不至于被同学奚落,她给小宝报了好几个辅导班,天天带着小宝赶场恶补。对此,小宝极其不适应,抵触情绪强烈。

“还有,这一段儿家里气氛的确不好。”李先生说,“我不赞成给孩子报那么多辅导班,她就说我胸无大志,说着说着我们就会吵起来。小宝对我们吵架很害怕,有一次小声说:‘你们别吵了,我去上辅导班还不行吗?’听着让人心酸。”

我说:“小宝从小在农村长大,尽管爷爷奶奶也是至亲,但父母的爱是不可替代的,小宝多少会有一些被遗弃的感觉,慢慢养成了孤独和冷漠的性格。这是孩子心灵上的创伤。所以我认为,最应该提防的是小宝心中的负面情绪。如果他确有压抑已久的负面情绪,那么他虐待小动物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千万不能任其发展下去,否则虐待小动物给他带来的邪恶的快感会激发他的侵犯动机,出现更严重的攻击行为。”

恶习必须及时纠正

沈女士着急地问:“您快说说,我们该怎样纠正孩子的这种恶习?”

我说:“心理学界公认,成人的很多能力和人格,大多在幼儿时期形成,人感受爱的能力,敏感期也是在童年。所以,如果在童年时期没有感受到爱,或者没有加强这种感受的机会,有可能就失去了这种能力。如果在后来的成长环境中,没有好的人际交往,失去了调整的机会,可能形成人格的偏离。孩子如果喜欢虐待小动物并以此为乐,长大后往往具有暴力倾向。因此,对孩子虐待小动物,父母一旦发现,一定要及时地制止和教育,绝不能等闲视之。”

关于纠正的方法,我向他们提出以下建议:

1. 积极查找原因。父母不论工作有多忙,都要尽量抽出时间陪伴孩子,与孩子沟通,了解孩子对幼儿园、学校、老师、小朋友的感受,既让孩子通过讲述来缓解心中积压的不良情绪,父母也能从中查找孩子虐待小动物的真正动机,分析是哪种压力造成的,然后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去减轻、缓解孩子的心理压力,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 增强孩子的自控能力。发现孩子虐待小动物,父母首先要及时制止,通过说教使孩子对攻击行为产生的不良后果感到不安。其次是培养孩子的爱心和同情心,使孩子学会设身处地地体会小动物的痛苦,控制自己的行为。培养孩子的爱心和同情心,可以通过讲童话故事等方式,绘声绘色地给孩子描述小动物的善良、可爱和可怜,描述小动物被野兽捕捉、吞食时的悲惨情景,借此唤醒孩子对小动物的同情和保护之心。

3. 鼓励孩子饲养小动物。父母可以根据条件,鼓励孩子饲养一些小动物,诸如金鱼、小鸡、小鸟、兔子、家蚕等,让孩子在长期的饲养过程中,与小动物建立起深厚的情感,孩子就会逐步养成爱护小动物的习惯。

4. 对孩子多些关心和爱护。父母都爱孩子,但父母之爱不能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还应该包括精神层面,比如学习上是否有困难、同学之间交往得怎么样、个性发展有什么需要等,只有沐浴在爱的阳光里,孩子才能身心健康地成长。对精力充沛的孩子,父母可以着力丰富孩子的生活内容,把孩子的剩余精力引导到游戏、劳动、学习等方面。

5. 适当奖惩。如果孩子虐待小动物已经养成了癖好,父母必须从严教育,使孩子明确认识自己的错误,并且约法三章,明确奖惩措施。在惩罚孩子时,一定要首先使孩子明白为什么受惩罚,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当孩子出现保护小动物等正确行为时,父母要及时奖励,以巩固孩子的正面习惯。

6. 父母以身作则。父母不应在孩子面前谩骂或攻击他人,更不能有家庭暴力,夫妻间避免争吵,言行一致,树立良好的榜样。心理学研究证实,亲子间的虐待行为有家庭传承现象。这反映了一种认同的心理机制:一个从小被父母虐待的孩子,长大后有可能以同样的方式虐待自己的孩子,曾经弱小的被虐待者,都渴望自己有朝一日成为施虐者。“虐待小动物也有类似的机制。”我提醒道,“如果父亲绘声绘色地向儿子讲述自己儿时如何虐待小动物,儿子就会认为那是正当的行为,而且是快乐的行为,他会巴不得马上动手,找一个小动物来虐待。”

闻听此言,李先生涨红了脸。他表示:“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放心吧,我再也不炫耀儿时的残忍游戏了。残害生命以取乐,我的行为与纳粹何异!”

我笑道:“最后送你一句圣雄甘地的名言:‘一个民族对待动物的态度,是一个民族文明的标尺。’与你共勉。”

他们没有再来找我咨询,看来,他们已经学会如何引导小宝了。

【编辑:陈彤】

猜你喜欢

李先生小宝女士
王惠君女士书画作品选登
谁是最佳选手
全年目录
相亲男跪守门口数月“求爱”
捉迷藏
已无头发可寄
文心悠悠步匆匆
最后一名
Guy Laroche“女士腕表”演绎现代百样风情
鱼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