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要不要送孩子去寄宿?

2015-10-15尹建莉

现代家长 2015年10期
关键词:寄宿制学校孩子

【编者按】

要不要送孩子去寄宿制学校,对现在越来越多的双职工家庭、留守儿童家庭来说,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似乎送有送的好,不送有不送的好。那么,据大家反映,送孩子寄宿都有哪些优缺点呢?我在这里给各位家长盘点一下。

优点:1. 能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因为到了寄宿制学校,孩子不得不自己想办法搞定很多生活琐事,自理能力自然会提高。

2. 完备的校园设施,使孩子在寄宿制学校里不管是学习还是体育锻炼,都能够得到较好的发展。

3. 发展社交能力,学会与人相处。孩子上寄宿制学校,跟其他同学吃住在一起,就必须要学会合群,必须具备团队精神。这无形中锻炼了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

缺点:1. 疏远了孩子和父母的关系。

2. 可能导致内向的孩子性格走向极端。

3. 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尹建莉老师是一位教育专家,面对这个问题,她给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家长朋友们不妨看看,然后再对自己孩子的寄宿问题做出决定。

寄宿长大的孩子是“半个孤儿”

关于孩子寄宿,赞成派认为可以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集体意识,反对派认为缺少家庭的温暖,不利于孩子的情感培养及智力发展。

而我是明确反对寄宿制的,如果有人认为把孩子和父母隔绝开来,就可以让孩子锻炼出很强的自理能力;把孩子早早送入集体生活中,就可以有很好的集体意识、善于和人合作——按照这样的逻辑,孤儿院里的孩子受到的早期教育应该是最好的。

事实上,在孤儿院里长大的孩子大部分有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自我意识和合作意识往往停留在较低层面——不是他们天赋不好,也不是保育员工作不尽责,而是他们被剥夺了正常的家庭生活和父母之爱,从小缺少家庭气氛的滋养,缺少和亲人情感及语言交流,以至于成年后在心理及能力方面表现出永久的缺陷。

脑神经科学已经证实,早期情感发育不良,会直接损害大脑的正常发育,使其结构异常,造成无法逆转的病理性改变。在这方面,罗马尼亚曾犯过类似的错误。

二战后,罗马尼亚人口锐减,政府规定每个育龄妇女至少要生4个孩子,同时可以把孩子送到政府出资的国家教养院集体抚养。此后,先后有6万多名婴儿一出生就被送进国家教养院集体抚养。后来,这些孩子几乎都出现了行为异常,他们中的大多数智力低下,情感发育不良,不会和人交流,无法形成对视和对话,常常独自坐在角落,不停地前后摇晃或不断地重复某种刻板行为,对陌生人没有恐惧感,也没有沟通能力——这种情况,我们称之为“孤儿院现象”。

美国心理学家曾用猕猴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来充分证明早年的情感滋润对一个智力生命来说,到底有多重要。

心理学家把一些幼小的猕猴和母亲隔离,然后在笼子里安装了两个“假妈妈”。一个用硬邦邦的钢丝做成,但胸口上挂有奶瓶;另一个用绵软的绒布做成,但身上没有奶瓶。按照“有奶就是娘”的常理推断,小猴子应该和有奶的“钢丝妈妈”更亲近。而事实上,小猴子只有在饿了的时候才靠近“钢丝妈妈”,一吃完奶,它马上回到“绒布妈妈”的身边。

这个细节让我们看到弱小生命内心本能的向往和恐惧,它们对温暖的依恋和需求甚至超越了食物。更令人警醒的是,这些猕猴成年后大多性情冷漠,不会交配或拒绝交配,不能正常融入集体生活,走路蹒跚不稳,甚至连叫声都不正常,永远处在猴子社会阶层的最下层。即使通过人工办法让一些母猴怀孕,它们对小猴也是冷漠无情,残忍虐待甚至咬死自己的孩子。

猕猴和人的基因有94%是相似的,它们身上反映的这种“孤儿院现象”说明,温暖的怀抱、慈爱的眼神、温柔的话语、肌肤相亲,是一个智力生命正常成长所不可或缺的。

孩子从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必须依循成长规律渐次展开,宛如一粒种子必须按照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过程成长一样。孩子首先要获得温饱、安全感、爱和亲情等自然需求,而后才能发展出更高一级的自律、合作、利他等意识和能力。家庭的温暖尤其是母爱,是儿童成长必不可少的心理营养品。

送孩子上寄宿制学校,本质上是反自然、反天性的,是成人无视儿童作为一个人的自然需求,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到孩子头上。尤其是送孩子上全托幼儿园,是在孩子幼年时期就急于去发展他的社会属性,减少他和父母相处的时间。这样的揠苗助长,让孩子原始的自然需求得不到满足,今后他的社会属性也很难正常成长、很难正常表达。

“工作忙”不是撒手的理由

有些家长说,我知道寄宿对孩子的成长不利,但是我的工作实在太忙,没有办法。

其实,观察一下周围,我们很容易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儿童和父母感情的建立,必须要有相处时间的长度和频次。孩子越小,对父母之爱的要求就越多,对相处的时间和频次也就要求越多,这是儿童获取安全感的必须。长期寄宿的孩子潜意识中害怕被父母抛弃,便对父母有怨恨情绪,所以经常会表现出委屈、拒绝、过度缠绵和不可理喻。

有一次,我和几个朋友聚餐,一对事业有成的朋友带着他们5岁的儿子一起来了。据说,那个孩子3周岁就被送进北京市非常有名的一家幼儿园全托,自己会洗袜子、内裤,睡觉起床都很自觉。孩子看起来聪慧、乖巧,坐在妈妈旁边默默地吃饭。那天,一起吃饭的另外两个五六岁的小朋友一会儿就混熟了,吃完饭就跑到旁边的沙发上玩儿去了,而这个小男孩一会儿爬到妈妈的怀里,搂着妈妈的脖子,一会儿爬到爸爸的怀里,看起来十分忧郁,他始终不怎么说话,也始终不肯下地和小朋友们玩。由此,可以看出他的内心有非常强烈的不安全感。

事实上,寄宿造成的情感疏离,不仅仅发生在孩子的心里,也发生在父母的心里。因为缺少足够的相处时间和频次,彼此间的情感联结就会比较稀疏,爱的浓度和质量也就不会高。许多父母不能很好地理解孩子,和孩子难以沟通,这与他们和孩子相处的机会少,建立的感情联结比较稀疏有关。

孩子幼小的时候,正是父母打拼事业的时候,但是这不应该成为天天不见孩子的理由。谁在年轻的时候不忙呢?想做一件事总有理由,不想做一件事总有借口,再忙也要回家,哪怕每天只有半个小时的时间和孩子相处,也是有意义的。只要父子间能常听到对方的声音,母子间常闻到彼此的气味,家中就会形成甜蜜的气场,这种气场就会包围孩子,让他感到安全,内心得到情感的滋润。时间是有弹性的,把事情安排得紧凑些,时间就挤出来了。可加可不加的班,不加;可去可不去的饭局,不去……天下父母没有因为带孩子累死的,何况也就是那么几年的时间。

事实上,送孩子寄宿唯一的好处是解脱了父母。想想我们的爷爷、爸爸甚至我们自己是如何长大的,如何学会和人相处的,就知道寄宿并不是培养孩子自理和合作能力的必经之路,充其量只是父母为了解脱自己而找的一个借口而已。

寄宿生活非但不能让孩子学会和他人相处,学会自立,反而削弱了孩子在这些方面的潜能。当孩子在亲情体验方面极其欠缺时,他出于紧张和不安,会更多地索取爱,而不是学会施爱于他人;当他在幼儿园或学校统一管理下只知道服从时,他会感到自我压抑,失去个性,而不能学会与人合作和体谅他人。

还有一种情况,是父母由于工作太忙,无法自己带孩子,只能把孩子交给老人带,但是他们又担心老人过度娇纵孩子。结果,两害相权取其轻,他们不得已为孩子选择了寄宿。

对此,我的建议是:当家庭生活中有问题需要解决时,不能以牺牲孩子的利益为代价。家长要想办法努力协调和老人的关系,用科学的教育理念慢慢去影响老人,基本原则是不把难题交给弱小的孩子去扛。

我女儿圆圆上初中时就读一所寄宿制学校。当时,我们作为家长对寄宿生活存在的问题认识不清,于是把年仅10岁的女儿扔在了学校。她一周回一次家,不良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尽管圆圆是个可以主动化解问题的孩子,可是那三年是我在教育上感觉最力不从心、圆圆状态最不佳的三年。现在想来,我真是后悔。

成长过程中会发生许多事情,如果孩子天天能见到父母,有什么问题、想法就可以及时地被父母察觉,和父母沟通,至少情感能得到及时的修复。但是,家长不要指望孩子把问题放一个星期,然后周末全部带回家。三年的寄宿生活,至今仍给圆圆留下一些负面的东西,尽管她已经“排毒”很多年。每次聊起来那三年的生活,我都内疚万分。所幸,女儿上高中后没有再寄宿,她的状态一天比一天好,寄宿的负面影响才逐渐淡去。

要充分认识寄宿制的弊端

曾有人拿著名的英国伊顿公学来证明寄宿制的优点。

实际情况是:第一,伊顿公学是一所男校,不招太小的孩子,一般学生年龄在13~18岁,已相对成熟;第二,学校的办学思想比较先进,教师素质比较高;第三,学校在录取方面有较高的条件,学生本身素质比较好,并且学校能够给予学生极大的荣誉感和成就感。伊顿公学如同一顶王冠,搜罗了全国的顶级珍珠、宝石镶嵌而成,即使在英国也是不可复制的。所以它只能当一个特例来看,没有代表性。

我个人认为,孩子在读大学之前都不应该寄宿,但是到了高中阶段,寄宿对孩子的负面影响会小很多。可是如果能住在家里,仍然是住在家里为好。

有的家长问我,是否应该为了择校而让孩子寄宿?我回答,哪怕上一个条件差些的学校,也一定要让孩子天天回家。为上重点学校而去寄宿,是非常不合算的一件事。表面上看,这样做暂时能获得一些东西,但从长远看,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正如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最好的寄宿学校也不能代替母亲。”

可惜,这个观点在当下还不能为多数家长甚至有时也不能被孩子所接受。我见过一个孩子,在小学阶段因故和妈妈分开了几年,上初中时为上省重点学校再次选择寄宿。看着小小的他和妈妈在一起时的缠绵,以及眼神中时时流露出的忧郁和紧张,我对孩子说:“不如上一所离家近的普通学校,这样就能天天见到妈妈了,不比上重点学校好吗?”孩子很不满意我这样说,他坚定地摇摇头,说:“不,我要上重点学校!”

在广大农村,大规模“撤点并校”使得数百万农村儿童早早地过上了寄宿生活,许多儿童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厌学、辍学的情况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多。这种情况,我认为除了教育政策的失误,更重要的原因是,全社会都没有认识到孩子和母亲相处的重要性,没有认识到寄宿制的弊端。

孩子不是无知无觉、没有感情的土豆,可以随意集中、装筐装袋地归类存放。保障儿童和父母在一起,应成为一项基本国策,一切涉及儿童利益的社会问题,都应在不影响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前提下去解决。

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反对让孩子上寄宿制学校,他认为孩子长时间地和父母分离,会使家庭伦常和家庭幸福遭到最根本的破坏,因为任何东西都不可能弥补寄宿生活给孩子带来的伤害。他说,家庭教育是自然之神设置的,完整的家庭教育才是培养智慧的途径。

孩子真正属于父母的时间只有十几年,如果不珍惜和孩子相处的时间,就错过了生命中许多美妙的时刻。要培养一个出色的孩子,父母必须有这样的意识和责任感:父母是最好的老师,亲情是最好的营养品,餐桌是最好的课桌,家是最出色的学校。

【编辑:杨子】

猜你喜欢

寄宿制学校孩子
浅谈城镇寄宿制初中宿舍管理现状和改进措施
建优质寄宿学校是撤点并校的前提
全寄宿制高中生团体心理辅导
学校推介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