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装上阵
2015-10-15
用最少人做最大事
Uber奉行“三人模式”
Uber目前在全球已经渗透了50多个国家,300多个城市。然而,与其他公司大队人马进驻新城市不同的是,Uber 进入新城市时一般只有三名工作人员:一名市场经理,一名运营经理以及一名负责其他事务的人员。除此之外,Uber还崇尚“去中心化”,比如在中国,既没有中国区CEO,也没有中国区负责人。
虽然只有3个人,但Uber一开始就建立了自己的高端品牌,品牌定位高于大多数用户,从上面俯冲的模式迅速影响着大众人群。先搞定1%的意见领袖,然后影响公司总监、白领等9%的用户,组成用户群的核心,再从上到下进行辐射,影响余下90%的人群。正是因为用最少的人做了最合理的分配,只有三个员工的Uber才能在每个城市都迅速崛起。
弱化岗位边界
残酷Netflix不用闲人
如果用两个词概括Netflix的管理理念的话,那应该是“精英”与“自律”。它的管理逻辑也非常简单:确保团队中都是高效、负责的精英人才,然后以“常理”管理员工。无论是在设置团队和个人分工的组织模式上还是在调配、激励、培养三大支持系统上都可以看到,Netflix的每一项举措都试图把这两件事推向极致。而由于业务单一,形成了企业内无边界协作的组织结构,即员工都集中在同一类业务上,角色时刻因任务进行转换,临时团队、跨部门协作形成了常态。
Netflix也极力使组织结构扁平化,并极力使每个岗位职责“足够大”,弱化岗位边界,构造柔性的、网状的协作关系。在此基础上,Netflix几乎没有标准化的业务流程和岗位职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建立在同事之间的严格的相互要求与紧密协作链条之上的柔性流程。
功能聚焦化
Fitbit单点突破
据全球五大市场研究公司之一的Gfk数据显示,约有三分之一的用户在购买可穿戴设备6个月后打算将其丢弃,原因是未发现明显作用。智能手环Fitbit很早就洞察到了这一点,在这样一个“0”的产业中要想突围,首要考虑的问题是如何搭建出“1”的产品,而不是搞大而全的N。因此,它高度聚焦在以手环为核心的运动健康监测上,结果就是,在美国的健身运动追踪类市场中,Fitbit占有率达到了70%左右,处于绝对的领导地位。
华为、三星走商务路线,Jawbone和Fitbit走高端个性化路线,小米和叮咚的手环走草根路线。无论哪种路线,从当前市场表现出来的情况上看,“万金油”的产品已经遭遇困境。对于智能穿戴产业的从业者们来说,如果不改变当前这种追求产品“大”功能的做法,前路将越来越艰辛。只有聚焦细分市场、细分人群,坚持“小”功能的策略,才能脱颖而出。
小二也有免单权
海底捞推放权管理
海底捞一直以来都推崇“放权管理”制度。创始人张勇规定,他在公司的签字权在10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由副总、财务总监和大区经理负责,大宗采购部长、工程部长和小区经理均有30万元的签字权,店长有3万元的签字权,普通员工有对客人进行打折和免单的权力。也就是说,海底捞的服务员拥有的权力与其他餐馆的经理是一样的。
授权可以有效提高员工的灵活性,改善员工的工作态度,加强心理赋能,提高责任感。员工可以根据服务需要调整自己的行为,在每一个服务的关键时刻更好地满足顾客提出的要求,在补救性服务过程中也能向不满的顾客做出快捷而直接的答复。如果企业对员工适当地授权,让员工在第一时间纠正服务差错,就能让情绪不满的顾客变得满意,甚至成为忠实顾客。
背负枷锁
用户体验混乱
微博版面一锅烩
2009年8月,新浪在四大门户中率先推出了微博,通过长期积累的名人资源和运营经验把握住了这次难得的市场空白期。举全公司之力,新浪微博迅速成为了中国最大和最具影响力的社交媒体平台,一度被冠以社交之王的名号。
然而,火了一阵后,新浪微博便开始迷茫定位的问题:到底是做一个社会化媒体还是做一个社交网络?新浪微博的想法是,两边都不落下。于是,想一锅烩的新浪微博在商业化层面推出了微博会员、微号、微币,在社区化层面推出了微吧、微博V4以及V5改版等,在媒体化层面推出微刊等。
什么都干,四处试探看看哪里能走通的做法,非但没能使新浪微博走出一条大道,反而让复杂的各类产品各自为政,持续内耗,用户体验持续下滑。2013年以来,新浪微博赖以生存的社交浪潮开始减退,随着自媒体的爆发式增长以及微信的强势崛起,曾经的社交之王黯然退位。
仓促转型
支付宝去工具化
曾经“单纯”的支付工具支付宝最近改变了战略意图:转型为基于支付场景的本地生活服务平台。支付宝9.0直接引入了“朋友”概念,几乎是原封不动地将微信上一对一聊天、群聊、发红包的功能与交互照搬了过来。除此之外,一级菜单还增加了另一个点:“商家”。这两个点一加入,便是一边抄微信,一边仿大众点评。9.0开始,支付宝把“钱包”二字从这款App的名字里抹去,就是想“去工具化”。
然而,对于被微信红包连续两年近乎羞辱的“抽打”之后才明白“支付不是工具,而是要回归到场景中”的支付宝来说,仓促间近乎贪婪地学微信、仿点评,其结果到底是另辟蹊径还是囫囵吞枣,还有待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