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曾左失和——另类的君子之交

2015-10-15唐浩明欧阳斌

文史博览·文史 2015年9期
关键词:同治恩怨左宗棠

唐浩明+欧阳斌

曾左失和:两人唱的双簧?

欧阳斌(以下简称欧阳):我读了《曾国藩》第七章第八节“左季高是真君子”后,感觉“曾左失和”,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另类的君子之交,主要源于一个“公”字。您对江宁城的描写,“把江南第一城的繁华表象撕得稀烂,把同治中兴的神话揭露无疑!”这是当时的时代背景。当曾国荃在同治十一年(1872)大年初一,把左宗棠从西北写来的信带来时,曾国藩在重病中,仍非常兴奋,感叹道:“左季高(左宗棠,字季高)毕竟是我辈中人!他是个真君子!”然后他展开信,信中讲到了那副对联:“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这副对联应该是写于曾国藩去世之后,然而在这封信里面出现了,用的应该是文学手法。这副对联能否作为研究曾左关系非常重要的一个切入点?

唐浩明(以下简称唐):这副对联可以说是左对曾的盖棺论定,是具有总结性的。曾左的关系非常有意思,一个是近代两个重要人物之间的趣谈,另一个是曾左两人关系内涵非常丰富。

首先是名人之间的趣谈,一般人都喜欢名人背后的故事,喜欢茶余饭后谈论一些趣闻逸事,尤其是曾左这样关系国家命运的历史人物;其次,他们两人之间从好友到失和,再复合,其中有非常多的内涵值得我们去探究;第三,他们两个人可以作为两种类型的典型代表,一种类型人可以复制、模仿,曾国藩是这样的典型;另一种人则是天赋之才,左宗棠是这样的典型。他们两人都走到了人生的巅峰,好比唐代的李白、杜甫。李白是天赋之才,是难以模仿的;而杜甫则是源于勤奋,是可以模仿的。这样的事例很多,包括近代的一些有影响的历史人物。这两种类型人的性格在不同时代、不同领域都存在,曾国藩和左宗棠则属于这两类人性格的标杆。这也是研究曾国藩和左宗棠两人关系的重要意义之一。曾左两人为什么会这样,朝廷是否有意挑起两人争端,曾左两人是否在唱双簧以消除朝廷对汉人的猜疑,这些问题在不同角度可以解读出不同的内容。

欧阳:大人物之间留下的谜团,比如曾左之间的谜团,能否理解为其本身就有许多答案,未必只有一个标准的答案。

唐:你说得很对。历史上许多事情未必只有单一指向。我刚才说这里面有丰富的内涵,它在一百多年的流传过程中不断发酵,不断充实,有许多东西是加上了后人的理解,但这非常好。就像研究文化一样,研究文化的本源是一种研究范式,还有一种,不要去管,存在着本身就是文化。一百多年来,对曾左关系的解读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是前人为我们留下的文化遗产。比如说,两人故意唱双簧来消除朝廷对汉人的猜疑。我个人就历史的本身而言,并不赞成这种观点,但是有这样的言论也很好,说明大家对这方面感兴趣,衍生出了这样的观点。这些观点使我们的历史和文化更加充实,更加饱满,同时,也给我们很多启发。一些故事流传过程其实类似文学作品,有演绎的性质。为什么有人对这些很感兴趣,因为它们也会给人很多启发。社会需要这样丰富的思维。

欧阳:能不能这样理解,曾左之争,由于曾国藩和左宗棠两个人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分量,以及两个人在当时和对后人各自产生不同影响的分量,所以,随着一些材料不断发现,不同角度的研究、判断、猜测和演绎,可以得出丰富的答案。到今天为止,不能像高考一样只允许一个标准答案。

唐:可以从两方面思考,一方面从史学家的角度,把一百多年来的包装层层剥掉,恢复历史真实面目,包括曾左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另一方面从文学家的角度,把它作为一段历史。我更喜欢后者,我在写作过程中,就采纳了许多野史和民间传说,我认为这本身就是一段历史,一段文化史。这样可以给我们更多启迪。

清代真的有“同治中兴”吗

欧阳:是否存在“同治中兴”?

唐:史学上有“同治中兴”的说法,指的是清朝后期,同治帝在位期间的一个阶段。当时太平军、捻军都被平定,战争结束,社会重新回到和平时期。

欧阳:那您为什么把“同治中兴”叫作神话?

唐:我认为同治时期,清王朝本质上并没有出现“中兴”。同治中兴的说法最早是官方提出来的,他们希望有一个中兴,慈禧执政需要中兴,她要粉饰自己,抬高自己。但实际上,我们回过头来,如果有中兴,哪会有后来的江河日下,不可收拾。所谓中兴,说得好一点,是朝廷主观的一个愿景,说得直白一点,是一批御用文人和学者制造出来的,为慈禧歌功颂德,讨好慈禧的。

欧阳:能否这样理解,“同治中兴”其实是大清王朝的回光返照?

唐:理性地看,同治时期,清王朝还没有到回光返照的地步。慈禧从西安回銮后开始实行新政,那已经到了张之洞的年代了,他与刘坤一连上三疏,请求变法,提出兴学育才、整顿朝政、兼采西法等主张,即“江楚三折”。慈禧逃到西安之后,痛定思痛,想了很多问题,接受了张之洞和刘坤一的建议,开始了新政。而同治年间只是在军事上有一些进步,把太平军和捻军都消灭了,朝廷的力量加强了。

欧阳:也包括左宗棠收复新疆?

唐:左宗棠在同治年间平定西北可以算是“同治中兴”的内容,收复新疆是在光绪年间的事情。同治中兴主要是武功,没有多少文治的内容。当然可以从另一个方面说,平定下来后,社会安定给老百姓带来一定实惠。但总体来说,同治中兴的过程中老百姓并没有得到太多实惠,只是战争结束了,之后开始经济建设、制度建设,这是新政的内容。因而,新政时期才能算大清王朝的回光返照。所以,很多学者认为清王朝没有抓住新政的机会,开始维新改革,用和平的方式与世界接轨。

曾国藩:左宗棠是真君子

欧阳:这样看来,曾国藩在生前就与左宗棠言归于好了。

唐:应该说,是在曾国藩去世之前,他们就和好了。“左季高是真君子”这句话是曾国藩讲的。这封信的内容也是真实的,“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来自左宗棠平定西北之后给朝廷的奏折。左宗棠平定西北得益于刘松山,而把刘松山推荐给左宗棠的是曾国藩。曾国藩早就说过,刘松山是个将才,可堪大用。左宗棠在给朝廷的奏折中就讲到,刘松山是曾国藩识别出来的,他早就说过刘松山是个人才,在这一点上,曾国藩比我高明,在人才的鉴别上,他比我强。这是左宗棠的原话。

左宗棠晚年给他儿子写的一封信中提到,并不是曾国藩死了,我才说他好话,在我对朝廷的奏折中早就讲了。左宗棠对曾国藩的一些评价传到了曾国藩的耳朵里,所以曾才说,左宗棠是真君子。

欧阳:这样看来,左宗棠是光明磊落的,当面和背后都一样,他在朝廷的汇报中也是这样说的。曾国藩是真心帮助他的,把自己最心爱的将领都交付给了左宗棠。

唐:他们都是以国家利益为重。在这一点上,曾国藩和左宗棠是一致的。

欧阳:这是否是您说的“真君子”的真意?

唐:是的。真君子不会因个人恩怨去影响大是大非。两人之间可以有芥蒂,但总体上相互认为对方是好人。当一方有机会获得更大的上升空间,可以施展才能时,另一方绝对不会使绊子,给对方穿小鞋。不以个人恩怨来处理大是大非问题,这就是真君子。一般人容易以个人恩怨来处理问题。还有一种小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去害人。普通人容易以对自己好坏作为标准,你对我好,你就是好人;你对我坏,你就是坏人。君子的标准则更高,那就是这个人,这件事,对国家、对社会是否有益?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二位。

欧阳:所谓的阅人无数,归纳起来就是三种:一种是君子,不以个人恩怨影响大是大非;一种是小人,完全以一己之私、一己之利,置国家利益、公众利益而不顾,甚至以一种极其阴暗的心理害他人;还有一种就是最大多数的芸芸众生,以自我感觉为衡量标准,但不会故意害人。

唐:这些东西都很有价值,这就是阅读痕迹。以后也会有这样的东西出来,在大是大非中可以把个人恩怨放一边。比如说,虽然当时曾左两人已经失和,但曾国藩向朝廷推荐左宗棠,把刘松山交付左宗棠,并且源源不断地供应粮饷等,就是出于公心,不以个人恩怨为行事标准。

欧阳:我们这样来读《曾国藩》,倒可以读出一点新东西。

唐:有人类就有这样的东西出现。我们在处理社会问题,尤其是君子也就是社会精英处理社会问题要更加慎重。老百姓是以总体的方式对历史产生影响,但君子不同,尤其是担任重大职务的君子也就是社会精英更加不同,他们的一举一动可以决定历史的走向或者一个群体的命运,是把“公”摆在第一位还是把“个人”摆在第一位。君子永远把“公”摆在第一位,而小人永远把“个人”摆在第一位,甚至利用职权假公济私,这就是君子与小人的区别。

欧阳:这也是君子的令人敬慕之处。曾国藩与左宗棠虽然失和,但仍给左宗棠输送人才、钱财,帮助他取得历史性的功勋。

唐:所以曾左之间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文化话题,我们不一定非要搞清楚历史上曾左到底是怎么样,当然可以按史学家的思路,研究清楚历史的本源,但也可以关注这一百多年来衍生出来的各种文化现象,可以从不同角度领悟很多。

猜你喜欢

同治恩怨左宗棠
被乞丐教训的左宗棠
便秘、痔疮要“同治”
暮年左宗棠
恩怨的始作俑者
荒唐同治讲信义
左宗棠棋前明“大义”
左宗棠棋前明“大义”
论清末三帝无嗣之真实原因
昏君同治为何名声不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