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营市贝类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015-10-15苑春亭刘艳春刘强李蕾

河北渔业 2015年10期
关键词:贝类东营市苗种

苑春亭 刘艳春 刘强 李蕾

东营市位于山东省北部黄河三角洲地区,属黄河冲积平原,拥有400多km的海岸线、10.19万hm2的潮间带和4 800 km2负10 m等深线以内的浅海,渔业资源十分丰富。由于黄河的冲积,这里的滩涂广阔、海底平坦、水质肥沃,被誉为“百鱼之乡”,同时由于沿海的沉积物以粉砂和粘土质粉砂为主,更加适合贝类的生长繁育,生长着丰富的浅海、滩涂贝类,是理想的海洋农牧化基地,是全国著名的贝类生产区。随着东营市海域有偿使用的不断发展,贝类增养殖业得到了突破性的发展,产量已超过全省的10%,已成为东营市海洋渔业的支柱产业。但是,由于黄河三角洲特殊的地理条件限制,也给产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制约因素,因此,积极探索集成与优化现有的贝类增养殖关键技术,开发引进优良的品种,提高水域的利用效率,提高养殖产量和质量,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和增长,达到贝类增养殖产业持续、稳定发展。

1 基本现状

目前全市贝类增养殖面积已超过7万hm2,有28个养殖公司从事贝类养护工作,主要从事文蛤、菲律宾蛤仔、毛蚶、四角蛤的底播养殖和其他种类的护养,年产量30万t,实现产值15.4亿元。

通过调查研究,东营市共有浅海、滩涂贝类近40种,其中文蛤、青蛤、四角蛤蜊、毛蚶、脉红螺、扁玉螺、微黄镰玉螺、缢蛏、小刀蛏等是东营市重要的经济贝类,蓝蛤、樱蛤类是重要的饵料贝类,同时调查研究发现,大沽全海笋和西施舌都曾是东营地区的习见种。近几年东营市通过积极的移植、底播,泥螺、菲律宾蛤仔已成为了东营市重要的经济贝类新品种,同时,东营市还建立了国家级蛏类自然保护区和国家级浅海贝类生态海洋特别保护区,为经济贝类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创造了条件。文蛤是东营的重要经济贝类,成功注册的“黄河口文蛤”品牌,是山东省十大著名水产品牌,被评为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并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曾是东营市的重要创汇产品。目前已有10多家浅海贝类养殖场,先后被确定为国家文蛤标准化生产基地、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区、山东省文蛤标准化生产基地。

2 存在问题

2.1 苗种繁育体系不健全

贝类作为东营市海洋渔业的重要优势资源,是东营市沿海渔民的重要经济来源。然而,东营市贝类苗种繁育基地较少,浅海底播增殖和池塘养殖所需贝类苗种主要依赖从南方购买的人工繁育苗种或在周边地区购买的自然采捕苗种。外购苗种不仅价格高,而且数量和质量难保证,外来品种的引进会对当地品种造成影响。

2.2 一些增养殖区密度过高,效益下降

东营市主要增养殖品种有文蛤、毛蚶、菲律宾蛤仔等,在同一环境下,养殖贝类单一,养殖户的放养量往往超出海域生态容纳量,容易造成摄食不足,导致贝类成活率较低。而且放苗密度、放苗规格、苗种质量等没有统一的标准,造成贝类摄食不足,肥满度差,产量和质量下降。如广饶县翰海渔业公司养殖区内,已经连续两年出现菲律宾蛤仔在春季出现肥满度下降的现象,导致产量、产值下降。

2.3 海洋环境污染导致贝类资源量下降

东营市沿海有多条河流穿境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海水污染比较严重,甚至近海海域也有不同程度的污染,致使这一区域的海域经常遭受污染。同时,近几年来海洋石油溢油事故时有发生,严重危及海洋贝类资源的繁衍和生存。如河口通和水产有限公司位于马新河的贝类增养殖区,为了避开5月份污染,每年都要将大量贝类苗种捕捞出来再转移投放到数公里以外的深水区,以避开沿岸的污染,加大了成本。

2.4 贝类加工产业尚未形成,影响和制约了贝类产业的提档升级

东营市至今尚没有形成从事贝类加工的规模企业,贝类产品主要以鲜销为主。采捕的文蛤、毛蚶等优质鲜贝主要是鲜活运往南方省份及周边地区,贝类加工产业链条亟待得到拉伸。东营沿海每年生产大量的四角蛤蜊,只有少量被以简单的方式加工,泥螺是一种以加工产品销售为主的贝类,东营有很高的产量,却无加工生产厂家,只能以原料的形式销售,以贝类为原料的海洋医药、海洋生物保健品更加缺乏。

2.5 贝类的产量统计不分品种,对贝毒研究不够

目前对贝类产量的统计比较粗,没有分品种统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贝类资源评估及贝类生产的管理,对一些存在贝毒的贝类缺少研究。如在东营地区有数种资源量较大的织纹螺、托氏昌螺等,由于民间传说它们有毒,加上它们的体型较小,一直没有对它们进行毒性分析和研究,始终没有被开发利用。

2.6 缺乏对当地优质贝类新品种的研发

对一些具有较高利用潜力的自然存在的优质贝类缺少研究。如大沽全海笋、西施舌等曾经有较广的自然分布,但目前资源严重衰退,由于种种原因却没有开展过针对性的调查研究,研究其衰退的原因,探讨其修复的可行性和人工育苗的研究。

2.7 技术力量缺乏

尽管东营市海洋渔业科技力量比较雄厚,但是针对贝类的技术力量却是相对缺乏,对贝类的研究工作多限于整体资源调查、底播增殖,缺少某个品种针对性的研究和相关病害的研究。如东营童华海洋科技有限公司的养殖区内,每年都有大量的毛蚶幼体生长存在,但是每年的7-8月份,当毛蚶幼体长到5 g时,就会开始大量死亡,到6~7 g的规格时,其死亡率高达70%,且目前有提早的现象,每年造成大量的经济损失。

3 对策

3.1 开展贝类育苗技术攻关

利用东营市沿海现有的海水育苗场,按照贝类苗种生产的要求进行基础设施改造和建设,建设一批集贝类苗种生产和中间苗种培育的贝类苗种繁育基地。重点开展文蛤、毛蚶、魁蚶等优质贝类的苗种繁育技术攻关和生产,同时开展大沽全海笋、西施舌等的人工育苗技术研究,力争在短时间内实现东营市贝类育苗的产业化。

3.2 探索底播贝类养殖模式,开展新品种引进和推广

针对东营市沿海滩涂,开展适用于本地的贝类养殖模式研究与示范,以毛蚶、菲律宾蛤仔、文蛤等品种为主要养殖对象,探讨放苗规格、放苗密度、放苗的不同潮带对其生长的影响,建立高效养殖模式;根据东营市海域自身的水质、底质特点,开展魁蚶养殖技术的研究;加紧大沽全海笋、西施舌等的人工育苗技术研究,尽快完成其资源修复;开展针对泥螺的跟踪研究,调查研究其对当地种类的影响和生态互补关系,做好应急处理预案;培育适宜东营市生长的优势贝类新品种,在每个县区搞示范养殖试验并推广,促进东营市贝类养殖业的新发展。

3.3 加大对贝类资源保护区的管护力度

东营市在河口区、广饶县建立了贝类种质资源保护区,但由于受开发与保护、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矛盾影响,在保护区内乱采乱捕现象时有发生。因此亟需进一步加强贝类种质资源保护,通过限定采捕规格、采捕数量、设立禁采期和禁采区,增加看护设施、建立看护队伍等措施,使保护区内贝类种质资源依法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增殖,减少人为的破坏。

3.4 加大近海贝类资源修复的底播增殖力度

近年来,国家和省厅不断加大渔业资源修复的力度,2013年东营市底播文蛤、菲律宾蛤仔等贝类10亿多粒,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优质贝类的资源量,但仍然远远不能满足目前东营市浅海资源修复对贝类苗种的需求。下一步要加大力度,大幅度增加底播增殖数量,实现贝类资源快速恢复。

3.5 加强技术力量建设,广泛合作

加强自身科技力量建设,积极和有关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广泛的合作机制,以多种形式开展本地区主要贝类病害流行情况的调研和敌害生物的调研,进行病料采集和检测,掌握本地区主要贝类病(敌)害的流行状况,研究贝类病害综合防控技术,降低贝类的死亡率。

3.6 加大对海洋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增强社会对保护海洋资源的自觉性

通过各种新闻媒体进一步加强对《海洋环境保护法》、《渔业法》等相关法律的宣传力度;开展各种底播增殖和放流活动,扩大全社会的参与度,努力营造人人关注海洋环境、人人爱护海洋环境、人人保护海洋资源的浓厚社会氛围,减少海洋环境污染对贝类产业的侵害。

3.7 加大对贝类资源管护和海洋环境监测力度

依据不同贝类的繁殖习性,制定特种贝类禁捕期,并实行贝类限数量、限规格采捕。同时依托海洋环境监测体系,对近岸海洋环境适时进行监测,及时发布环境灾害预警,把可能形成的危害降低到最低限度。

3.8 扶持贝类加工企业发展,拉长贝类产业链条

通过招商引资、招商引智等形式,扶持建立一批贝类加工企业,包括优质鲜活贝类吐沙存储、低质贝类精深加工,进一步提升贝类附加值,增加社会就业,进一步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3.9 加强黄河口地区原生优质贝类的研发

西施舌目前在东营北部海域有着一定数量的分布,但其商品规格的成体少,应开展苗种繁育和养殖技术的研究,促进其养殖形成规模。大沽全海笋经济价值高,在东营北部海域也有着较广泛的分布,但其数量少,可开展苗种繁育技术的研究和底播增殖试验。

3.10 开发新的养殖技术

在目前浅海滩涂增养殖的基础上,开发新的养殖技术和形式,可在浅海开展魁蚶笼养、开展池塘文蛤、青蛤、蛏类的养殖,以及鱼虾蟹贝的多品种池塘混养。

3.11 解决好滩涂浅海增养殖户之间的关系

尽管贝类的活动区域范围不大,但却有着明显的苗种繁殖、幼体生长和成体的生活空间界限,目前的海域使用划界并没有充分考虑到这种关系,导致某些品种的繁殖、幼体和成体的生活空间由不同的海域使用者承包,导致的结果是幼体经常被捕捞,影响了整体效益,并对资源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在今后的划界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这种关系。

猜你喜欢

贝类东营市苗种
“长”出来的珍宝
江苏:全面推行水产苗种产地检疫“电子出证”
探究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简析稻田养殖小龙虾的苗种选购与放养技术
鲜美贝类可能暗藏毒素
小刺猬遇到了小麻烦
认识麻痹性贝类毒素
尚小勇作品选
河北省农业厅督导检查沿海三市水产苗种生产管理工作
宁夏银川市成为西北最大水产苗种集散中心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