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墩村傲骨永存
2015-10-15丘倩
丘倩
从龙门县龙江镇往路溪片区方向驱车行进大约10分钟,在石墩村的村道旁边依稀可见一座年久失修的客家围屋。
沿着围屋外墙走一趟,可以看见墙上有一些或大或小的弹孔,几处充满历史感的旧楼,有些崩塌了一半,有些则已和大树融为一体。走进围屋内,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个别房间的瓦片已经剥落,黄泥墙中露出木梁,偌大的围屋尽显沧桑之感,每一个角落都似乎在向我们诉说着当年战斗的惨烈。
如今,除了80岁的老人刘永康和他的老伴长居于此,石墩村的其他村民早已搬离围屋。刘永康热情地招呼我们进屋里饮茶。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刘永康出生在香港油麻地,父亲是一个普通的渔民,一次出海发生意外翻船,不幸丧命。日军攻陷香港后,母亲带着他四处逃难,无法养活他,就把他卖给了现在的养父母。1944年7月6日,日本军在村子里抓走了4个老人和8个年轻人,其中也有他的养父。养母改嫁后,他就跟着婆婆一起生活。
说到石墩围的浴火血战,要追溯到1944那一年。据资料记载,1944年7月6日凌晨,由增城向博罗方向调动的日军,经永汉到达龙华后分三路取道路溪向博罗横河方向侵扰。日军到达石墩村前一天,爱国乡绅刘其敬刚好回到石墩村家里。
刘其敬先后任国民党龙江乡长、县参议员、县第一小学校长、三青团龙门分团筹备处书记,与我党地下工作人员吴宪俊共事,是我党统战对象,对共产党的工作非常支持。刘其敬意识到日寇残暴成性,路经本村,村子必遭劫难,当天召开村民会议,以应事变。会议议定,抵抗日军侵袭,全村听从刘其敬指挥,分守四角炮楼,待刘其敬指挥枪一响,即全村投入战斗。
第二天晨雾弥漫,住在村前林记的刘珍云隐约看到日寇从岭尾岗松园咀向石墩村进迫,立即叫自己子女入楼阁向准备战斗的有关人员报告。刘其敬在楼下当即写了“路过此地,不要骚扰百牲”的字条放了下去。日兵看后,毫不理睬,继续嚎叫敲打大门。前一天未参加会议的刘全安,不知会议商讨规定,立即开枪把拍门的一个日兵击毙。守前左楼阁的刘炳光以为刘其敬的指挥枪响了,便开枪击毙迫近前左楼阁下的一个日兵。大家一齐开火,很快把7个日兵消灭了。
日军遭到打击,立即反击。石墩全体村民在刘其敬指挥下,凭借四周厚实的围墙,四角炮楼的射击孔,居高临下,全方位进行反击,将日军的一次次进攻击退。日军不敢接近石墩村围墙,在射程外的田野上嚎叫。
下午2时左右,日军调回已开至路溪黄泥坳的两门无后座力平射大炮,配合迫击炮、轻重机枪,向石墩村发起总攻。敌人三发炮弹,把后左楼阁及一侧围墙击破,从围墙击崩处蜂踊而入,开始进村。在刘其敬感召下,众人与入村日军进行巷战。刘其敬与助手刘亚焕在指挥战斗中,相继中弹牺牲。石墩村民失去指挥和战斗骨干,终因武力悬殊,寡不敌众,于当天下午失守。刘应石和刘全安均惨死在日军的手下,村内已暴露的群众20多人也一个个被处死。禾坪鲜血四溅,惨不忍睹。
原停留在广尾竹林里的河源平陵保安大队在当地村民的胁迫下,已开至龙江火烧排山上,并朝石墩村方向吹响了军号,日军见有穿制服的中国军人在山上,以为是石墩村的大队援兵到来,来不及生剐刘珍云,便仓惶逃走。
石墩村一役,击毙日军100多人,石墩村共40人在战斗中牺牲,16人负伤,9人被捆绑做拉夫。全村被焚毁房屋47间,被劫家私财物难于计数。
1947年2月26日,龙门当局在县城东较场为石墩村抗日建立纪念碑,国民党抗日爱国将领张治中题词“忠烈可风”。此碑于文革期间被毁。
刘永康告诉记者,他觉得自己有义务也有责任保护石墩围的旧址。他希望以一名亲历者的身份,向更多后人讲述那段屈辱和痛苦的战乱岁月,传诵那场惨烈无比的战斗。老人退休后,更是不遗余力地保护石墩围抗日战争旧址。除了日常清扫打理围屋外,每年重阳前后,他都会到刘其敬的坟前祭奠。
今年5月,在刘永康和村、镇干部的共同努力下,龙门县在石墩围后面特地修建了一座“抗击日军遗址”纪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