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产业航母”集群乘风破浪前进
2015-10-15田铁流
田铁流
8月13日,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赴惠州市调研检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工作情况,充分肯定了惠州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决策部署取得积极的成效。
在调研中,胡春华强调,惠州要学习借鉴深圳的创新经验,加强创新合作,实施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惠州以更好的质量、更高的水平进入珠三角第二梯队。
创新驱动是惠州跨越发展的主动力。“电、汽、化”和现代服务业是支撑惠州发展的“四大产业集群”。如将其比作惠州的四大“产业航母”集群,那么毫无疑问,加入“创新燃料”的发展引擎,已迸发出更加澎湃的动力,在尽快进入珠三角第二梯队的航程中乘风破浪前进。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风起云涌,创新能力正成为提高竞争力的关键。
翻开惠州近年来的创新成果,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建成了一批孵化器和新型研发机构,突破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中海油惠州炼化分公司“高酸重质原油全额高效加工的技术创新及工业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实现了惠州市科技进步奖的新突破;全市R&D占GDP比重增幅、专利申请量增幅居珠三角首位,连续五次获评“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经过多年积累和发展,惠州创新惊喜连连,“惊艳”四周。
一大战略 “1+6+N”绘制创新驱动路线图
“大创新大发展,小创新小发展,不创新难发展。要发挥创新的‘乘法效应,实现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切实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奕威关于创新的论述,掷地有声。
为此,市委、市政府在今年出台了《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意见》,大力开展创新平台构建、能力跃升、企业培育、动力激发、成果燎原、环境优化“六大行动”。
惠州人深知,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能否通过创新驱动抢占制高点,事关惠州跨越发展事业的成败。正是基于此,惠州市又在前期出台《意见》的基础上,研究制订了“六大行动”的实施方案,细化了一批配套政策措施,形成了“1+6+N”系列文件,绘制了创新驱动发展的“路线图”,明确了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时间表”。
在目标定位上,坚持走有惠州特色的创新驱动发展道路,努力打造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重要节点。到2017年,全市主要创新指标达到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成为广东省创新型城市和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市。到2020年,主要创新指标进入全国先进行列,成为国家创新型城市。
在空间布局上,坚持点面结合、核心聚集、分层布局,着力构建结构优化、特色鲜明、活力强劲的创新驱动发展三大圈层。在路径选择上,坚持从惠州实际出发,协同推进自主创新、成果转化和基础研究。
思路越理越清,目标越来越明。随着一批创新支持举措惠及更多领域,新的支持政策将不断推出,创新的良性循环由此形成,创新正为惠州发展注入持续动力。
三大圈层 构建创新发展聚能环
“要大力推进环大亚湾新区和潼湖生态智慧区两大平台建设,集聚创新资源,加快打造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引擎。”市委副书记、市长麦教猛对创新平台建设亦是念兹在兹。
基于此,惠州创造性地提出“三大圈层”的崭新理念,并由此进一步完善创新平台与载体的构建,形成了三个创新发展的“聚能环”。
处于“第一圈层”的,是环大亚湾新区和仲恺高新区两大战略平台。仲恺高新区集聚了全市47.5%的高新技术企业,是惠州市创新驱动发展的 “主力军”,环大亚湾新区,则是惠州市跨越发展的重大平台和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载体。
潼湖生态智慧区是吸引创新要素聚集的内核,是惠州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中之重。惠州市意在将潼湖生态智慧区建设成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广东城市经济社会转型实践区、珠三角创新要素集聚区和惠州智慧城市引领区。
除开“第一圈层”,惠州亦将着力推进全市7个省级以上产业园区扩能提质增效,大力推进创新成果孵化转化,打造创新型企业密集区,推动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第二圈层”。同时,着力推进专业镇和工业集中区建设,推动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转型升级,打造“产城人”融合发展的新型城镇群,构成创新驱动的“第三圈层”。
四大产业集群 创新成果成群结队
区域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就是产业集聚区。
早在2011年,惠州市力推石化、电子信息、汽车能源、现代服务业四大产业集群发展,着力打造四大产值超千亿产业航母。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四大产业集群活力迸发,创新成果成群结队,催生“产业蝶变”。
让我们的目光聚焦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惠州市最有代表性的产业平板显示、移动互联网、LED、云计算和智慧装备制造等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手机生产基地之一,“云计算智能终端创新型产业集群”获批科技部首批试点。
放眼石化产业集群,拥有中海油惠州炼化、中海壳牌等巨无霸企业的石化区聚集了75个石化项目,总投资额达1605亿元。惠州中创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建成投产仅4年,在行业细分领域已占据龙头地位和40%以上的市场占有率,靠的就是技术创新。
汽车和新能源产业方面,惠州市已成为全球第三大聚合物电池生产基地,德赛西威、华阳等企业已成为全国汽车电子行业领军企业。全市现有汽车零部件企业5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38家。惠州汽车零部件产业园被列入全省六个重点支持发展的汽车零部件产业园之一。
“四大产业集群”演绎的 “蝶变效应”,释放出更大的潜能和魅力。
创新永无止境,改革未有穷期。
随着创新驱动战略的深入实施,科技创新这一发展新引擎必将催生更强劲的动力源。我们相信,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引领下,在“1+6+N”系列文件的指引下,创新活力将不断激发,大众创新将在惠州大地热潮涌动,惠州将阔步迈向创新型城市,实现尽快进入珠三角第二梯队的目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