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谷歌,熟悉的味道
2015-10-14刘文慧
刘文慧
2015年8月10日,谷歌宣布,公司将进行重组,以Alphabet品牌为母公司,谷歌成为其中最大的全资子公司,而谷歌 X、Calico、Nest等事业部将逐步独立为相对应的子公司,直接对Alphabet负责。
拉里.佩奇在新官网发文解释了这一举措,表示以后各子公司将对自己的业绩负责。“我们的模式是每个事业部都有一位强有力的CEO在运作,而我和谢尔盖将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服务。”
JP摩根分析师 Doug Anmuth对这次重组表态:“总体而言,我们将新结构视为谷歌的明智之选,在继续对长期战略性项目进行投入的同时,也提高了透明度和对核心业务的专注。”
谷歌是什么?三年前,人们可以肯定地说出搜索引擎、广告等主营业务。但当谷歌 Glass、无人驾驶汽车等产品出现后,对于谷歌,人们已难以做出准确定义。几年的迅速发展,过多的业务已使得谷歌品牌定位不再清晰。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负面影响。
当谷歌眼镜推出时,媒体认为谷歌眼镜会被用于偷拍,侵犯隐私,而这与谷歌当年的“不做恶”信条相违背。当谷歌研发无人驾驶汽车、投资生命科学项目时,华尔街也发出声音,对其意义表示质疑。自媒体作家荔闽评价道:用俗一点的表达方式来说,就是谷歌遇到了 “创新者的窘境”。
而在谷歌内部,集中式管理的弊端也体现出来,最典型的莫过于集全公司之力打造Google+,誓图打败Facebook,却砍掉了Google Reader等服务。而在“大”公司里,主营业务部门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对其他事业部的发展无疑也是不利的。连拉里.佩奇都说:“我们的公司至今运作良好,但我们认为可以让它更明朗也更有担当。”
“一般遇到这样的状况,投资人最想要的做法是让公司分拆成好几个实体单独融资和上市,从而获得更高的溢价和回报。但这样做的弊端显而易见:公司的资源和品牌分散之后,很难维持原来优势领域的地位,也更不用期望新业务在各自领域的竞争,结局不免是数年之后黯淡离场。但在原来的谷歌体系下,每一次对新业务的尝试无论失败与否都会换来投资人的质疑和否认,导致现有估值一步步下挫,往复几次就会变成一摊保守的死水,结局同样不乐观。”荔闽分析道。
于是谷歌选择了一个目前看来两全的聪明办法:成立一个母公司,把优势业务如搜索、Android、Chrome、广告、YouTube、地图和必要的支撑部门如 Google Research都集中在“新谷歌”公司并交给管理能力得到验证的桑达尔.皮查(原谷歌的高级副总裁,负责Android、Chrome和Google Apps业务),支撑新公司的盈利和基础估值,再把不同领域的项目和业务分散到其它子公司内,各自发展。
也就是说,重组使“新谷歌”回归到最初的定位,明晰的产品线重新展示在人们面前:Android、搜索、YouTube、应用、地图、广告等,还是原来的配方熟悉的味道。
财务方面,Alphabet在第四季度财报里会单独给出谷歌业务部的数据,其余业务会汇总一起公布。这使得原来注定稀释谷歌主营业务利润的新兴投资被独立开来,谷歌的报表看起来更好看,对投资者来说这是喜闻乐见的好消息。现实有力地支撑了这一点:消息发布后的第二天,谷歌股价一开盘就涨了四个点。
公司重组,也意味着领导层的改变。根据谷歌提交给美国证监会(SEC)的文件,两位创始人中拉里.佩奇将担任Alphabet的首席执行官,谢尔盖.布林则担任总裁。重组为高管们提供了上升空间,能直接地领导对应的子公司,拥有真正的话语权,这对于独立业务的发展相当重要。而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也不再需要事事亲力亲为。事实上,佩奇和布林的角色发生根本转变。
从支持建立Google X开始,外界便可看出这两位联合创始人“玩心不死”。对他们来说,谷歌只是起点,他们绝不想固守于此,更想探索更多可能。
研究延年益寿的Calico、智能家居Nest、风投业务Google Ventures和Capital、高速光纤网络Google Fiber、Google X实验室……这些新兴事物既烧钱,也难以在短期内获得利润,在华尔街眼中它们稀释了主营业务的利润,显得“不务正业”。从今年第二财季数据看,谷歌营收比去年同期仅增长11%,远低于Facebook,投资者自然有怨言。
完成重组后,佩奇和布林的角色不再只是管理者,更大程度上,他们将是投资者,对新兴项目的投资也将合理化,提供各自的运营数据,不再与谷歌捆绑。在新架构下,由于Alphabet并不直接参与任何商业运作,这家母公司不提供产品和服务,它从子公司获得的股息将无需交税。
另外,这些子公司财务上相对独立,还可以从外部融资,无需单纯依赖谷歌的资金来源。新业务的负责人对所在公司有完整的管理权,也有单独的资源做支撑。品牌上也更为独立,有利于开拓对应的市场。对投资者而言,一家有谷歌背景又与谷歌平起平坐的公司,比从属于谷歌的公司,自然更为青睐。
不过,对佩奇和布林来说,重组,更意味着盘活公司,重新调动公司的创新机制。在谷歌变成大公司后,拉里和布林也意识到公司创新的不足,特别是在移动端与Facebook交锋失利后。“我们一直相信日子久了公司就倾向于安安稳稳地重复相同的事,仅仅做些渐进的改变。但科技行业却是以革命性理念驱动下一次大增长的领域,你需要让自己不那么安逸。”佩奇在新官网上表示。
谷歌的成熟无疑是那份安逸,而新兴项目跌跌撞撞地成长却能带来更多可能性,也许在这其中,便有未来拉动业务的新增长点,甚至是下一次革命的爆发点。所以,重组的另外一个好处是,谷歌内部高管因为发展方向和趋势判断不一造成的内耗得以避免,新业务的成功能够进一步给公司估值带来成长,失败也不会影响拥有核心业务的谷歌公司的业绩。
谷歌打得一手好算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