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生境网络的城市湿地规划研究
——以山东聊城东昌湖国家湿地公园为例

2015-10-14陈瑾妍张玉钧徐亚丹安童童朱永红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北京00083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北京0074

湿地科学与管理 2015年4期
关键词:东昌廊道栖息地

陈瑾妍 张玉钧 徐亚丹 安童童 庄 晗 朱永红(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北京 00083; 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北京0074)

基于生境网络的城市湿地规划研究
——以山东聊城东昌湖国家湿地公园为例

陈瑾妍1张玉钧1徐亚丹1安童童1庄晗1朱永红2
(1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北京 100083;2 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北京100714)

将生境网络的理念应用于城市湿地的规划中,提出了生境网络的构成要素及城市湿地生境网络各要素的规划重点。以山东聊城东昌湖国家湿地公园为例,分析了东昌湖湿地公园的现状,并提出了规划的总体布局与重点规划内容,认为城市湿地的生境网络规划应发挥城市湿地的多重生态功能,成为城市生物的栖息地,城市湿地生境网络将成为更大尺度生境网络规划中的重要构成要素。

生境网络; 城市湿地; 湿地规划; 东昌湖

生境网络是由核心保护区、自然和半自然生境斑块和具有连接作用的廊道、跳板结构交织而成的网状景观系统,是保护生境斑块、对抗景观破碎化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的关键景观格局,有利于物种安全迁徙和繁衍(Humphrey et al,2003)。欧洲现将建设生境网络作为减轻生境破碎化影响、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途径(Humphrey et al,2003)。目前国外大多数的研究对象是小尺度生境网络的规划实践,对大尺度生境网络的研究相对较少(何文捷等,2011)。国内对于生境网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单一物种(鸟类)的生境和迁徙廊道建设方面(贺坤等,2012),有学者尝试采取多尺度结合的方式进行了水鸟生境保护规划(赵振斌等, 2008),还有部分学者研究了基于生境网络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基于生境网络的城市湿地规划尚未涉足,但对这样尺度较小的生境进行识别与恢复对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是重要且切合实际的(赵振斌等, 2008)。小尺度的研究可以作为大尺度以及多尺度结合的生境网络研究的基础。东昌湖国家湿地公园位于城区中心,符合城市残存近自然生境的特点。本研究以东昌湖国家湿地公园作为案例,应用生境网络的理念对其进行规划,以期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对所在城市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产生积极影响。

1 基于生境网络的城市湿地规划

城市湿地生境网络的规划分为以下4个层次。

1.1城市湿地中生境基底的规划

城市湿地生境网络中基底的规划应该保障并支持城市湿地生态系统功能的发挥,维持水域面积、保障上游来水稳定;连通性、流动性、基底内部及边缘的渗透性是城市湿地生境基底进行物质、能量交换的必要条件;在此前提上所达到的优良水质更是适宜城市湿地生物栖息,且形成良好湿地景观与市民游憩空间的基础。

1.2城市湿地中生境斑块的规划

生境斑块是动植物群落主要的栖息地,除此之外,城市湿地中的生境斑块还是营造典型湿地景观并为市民提供美学、游憩机会的场所。生境斑块的规划应基于城市湿地的布局现状,保护原有斑块,对于受到城市发展活动干扰较大的斑块进行生态修复;适当增加斑块的数量(孔繁花等, 2008),并使得大、小斑块相结合(赵振斌等,2008);大斑块能发挥多种生态服务功能,小型生境斑块通过灵活布设及与廊道连接而形成生境组团;增强小斑块的景观生态功能,增强生境保护效果(Cheryl et al,2007)。

1.3城市湿地中廊道结构的规划

廊道结构是保证生境网络连接度与连通性的重要部分,它为城市生物的流动迁徙提供了通道(王云才等,2011; 俞孔坚等,2007),增强生境基底、生境斑块及跳板结构之间的相互联系,使得生境网络得以形成。同时,廊道结构作为一种线状景观,也是市民在城市湿地中进行生态旅游活动的主要游线。

城市湿地生境网络中的廊道结构有两种,分别是河道与近水陆地上的绿地廊道。对于由河流、运河等构成的水廊,在规划中可利用生态手法使其在沿水流方向具有连续性,沿侧向具有良好的连通性,垂向具有良好的透水性(Silvano et al, 2005; Ojeda et al,2008; Lee et al,2009),利于水生物在廊道中栖息与迁徙,便于廊道中物质与能量输送与交换。对于陆地上的绿地廊道,以现有的带状绿地为基础,规划时要强化其在斑块间的连接度,丰富廊道中的群落结构,并适当增加其宽度,以减弱边缘效应对生态过程带来的负面影响(朱强等,2005)。

1.4城市湿地中跳板结构的规划

跳板结构可以看作是城市湿地生境网络中零碎的小型斑块,它无法独立为生物的栖息提供丰富的生境,但却可作为生物在生境斑块之间进行迁徙和运动时的踏脚石。在城市湿地的规划中,不应忽略跳板结构的预留和设置,在大型斑块周边增加作为跳板的小型斑块(谭瑛等,2015);通过不同类型植被的组合配置,营造多种类型的跳板结构,增加生境的异质性;必要时可以布设一些利于发挥“踏脚石”功能的设施,如人工鸟巢等。

2  东昌湖国家湿地公园现状

山东聊城东昌湖国家湿地公园位于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规划区域为东昌湖及周边区域,京杭运河的部分河段,包括东昌湖入水口南部的沉砂池。北至东昌西路,南至东昌湖入水口南侧沉砂池,西至湖滨路西侧绿化带,东至京杭运河东侧绿化带。

2.1水系现状

规划区水系包括东昌湖湖区和京杭大运河聊城段部分河段。东昌湖湖面面积近300 hm2,湖岸线长16 km,以黄河水为源。补水口位于东昌湖东南角与京杭运河相连接处,黄河水经由补水口南侧沉砂池作用之后进入东昌湖。东昌湖积水约1 032万m3,水深3~5 m,常年不竭。水位比较平稳,枯水期由上游的谭庄水库供给水源。京杭大运河聊城段与东昌湖相连,常年水深2~3 m。

表1 东昌湖湿地生境类型

2.2动植物资源现状

项目区在中国植被区划中属于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的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公园内共有维管植物68科138属184种,多是华北常见的类型,如毛白杨、旱柳、柽柳、毛泡桐等。目前,项目区共记录的野生脊椎动物5纲28目63科155种,以鸟类为多,有14目38科94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鸟类有东方白鹳、中华秋沙鸭、丹顶鹤、白鹤等4种,国家Ⅱ级保护鸟类有黄嘴白鹭、白琵鹭、大天鹅、鸳鸯等9种。

图1 东昌湖国家湿地公园生境示意图

图2 东昌湖国家湿地公园土地利用现状图

2.3 生境现状

东昌湖的生境类型见表1。从图1、图2可以看出,Ⅵ和Ⅷ是规划区中较大的两个生境斑块。Ⅵ除大面积水域外还有两个较大的滩岛,形成了较大的斑块组团,但Ⅵ东南角岸边目前是一块裸地,植被覆盖率极低,与这片裸地相连的湖水是一块独立的水域,受滩岛的分隔,与整个东昌湖并没有相连,水体呈现明显的富营养化趋势。Ⅷ是一片竹园,与之相连的是环湖带状绿地。Ⅶ是由京杭运河及其两侧带状绿地所组成的。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东昌湖国家湿地公园水系尚未完全连通。东南角尚有未与东昌湖连接的水域,不利于湖水流通与自净,未连通水域的富营养化有碍于鱼类栖息,且不利于涉禽的栖息。陆地斑块形状单一且缺乏连接度(赵红霞, 2007)。东昌湖周围绿地及京杭运河两侧绿地多为带状,形状单一,不利于斑块功能的发挥。且由于裸地的存在及市政道路的分割,斑块间的连接度较弱,破碎度较高。大型生境斑块少且相距较远。规划区面积较大的斑块仅有两处,数量较少,且两者相距较远。小型斑块多呈狭长分布,所占比例较大,相距较近,连接度较强。

3 基于生境网络的东昌湖国家湿地公园规划

3.1总体布局

基于对东昌湖国家湿地公园目前现状的分析,规划提出了“一环、双核、两廊、多点”的结构(图3)。“一环”指东昌湖围绕古城形成的环形湖结构,作为生境网络的基底;“双核”指Ⅵ和Ⅷ两个较大的生境斑块组团,作为生境斑块;“两廊”指西侧“C”型绿地廊道和东侧运河廊道,作为生境网络中的廊道结构;“多点”指分散在湿地公园中的多个小块绿地,作为生境网络中的跳板结构。

3.2规划重点

在确定了规划总体布局的基础上,基于生境网络的理念,明确了规划的重点,即保护环、恢复核、疏通廊、强化点。

图3 东昌湖国家湿地公园规划总体布局

3.2.1保护环——生境基底的保障 东昌湖围绕古城形成的环形结构是整个规划区生境网络的基底,水域面积较大,东昌湖的稳定水源、优良水质将为东昌湖国家湿地公园内的生境提供支持服务,这对于鸟类等级多样性和均匀性的形成亦是至关重要的(贾少波,2001)。因此,“保护环”的重点在于水源、水质的保护。

(1)水源保护。首先应划定水源保护区,以供水水源地井为中心,半径100 m为一级保护区,半径100~400 m之间为二级保护区,并开展水源保护区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刘道辰,2006)。再者,充分协调利用上游谭庄水库供水工程,以调度黄河水源向东昌湖、京杭运河供水,保障水位的稳定。最后,通过湿地公园渗透性强的生态护岸建设,增加降雨入渗补给地下水量。

(2)水质保护。主要通过生物措施对水质进行日常维护(李春晖等,2009)。首先,建设以自然原型护岸为主的生态护岸增强湖体的自净能力。其次,向水体中投放污染降解菌等微生物,利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有效缓解水体富营养化。

3.2.2恢复核——斑块功能的发挥 对两处较大的生境斑块组团进行恢复是至关重要的,大面积的栖息地斑块比小面积的栖息地斑块包含更多的栖息地类型,同时相对大的核心区域使得这些斑块中的生物不易受到边缘效应的消极影响(邓文洪,2009)。恢复的措施主要包括水系连通与水质恢复、鸟类及鱼类栖息地恢复、乡土植被恢复,目的在于发挥这两处生境斑块组团的动植物栖息、水质与空气质量调节、湿地景观营造、游憩等多项功能。

(1)水系连通与水质恢复。首先要恢复Ⅵ东南角处孤立水域与整个湖体的连通性,使整个湖体都能流动起来,并采用生物浮岛对已呈现富营养化的水体进行水质恢复。

(2)鸟类及鱼类栖息地恢复。通过识别规划区重点保护鸟类的生态型,并针对不同生态型的鸟类进行不同类型栖息地的恢复。在Ⅵ区,主要营造高、低草湿地型及浅水植物湿地型植被,挺水植物的种植要疏密结合,植被覆盖率40%~60%,部分区域则低于30%(杨云峰,2013),分别为东方白鹳等涉禽及中华秋沙鸭等游禽提供适宜的栖息地;在Ⅷ区主要通过恢复水边疏草灌丛型和草本湿生型植被来为林禽、猛禽等提供适宜的栖息地。在鸟类栖息地的附近水域放置人工鱼礁,为浮游生物创造良好的生长条件,利于其附着、滋生,从而为鱼类提供食物并为其提供躲避天敌的庇护所。鸟类与鱼类栖息地的恢复是互为助益的,鱼类数量及种类的增多为鸟类提供觅食的机会,同时,在恢复鸟类栖息地时增加的维管植物资源,也为食草鱼类的栖息与觅食提供了良好的环境(闫华超等, 2005)。

(3)乡土植被恢复。主要针对Ⅵ处的裸地,构造深水-浅水-湿生植物环-灌木环-乔木环结构的良好生境。在浅水塘处,种植芦苇、菖蒲、香蒲等挺水植物。在湖岸边裸地上方种植鸢尾、大丽花、黄花萱草、狼尾草等观赏性植物群,营造层次丰富的植物景观。外围的树种选择上,除以杨树、柳树等主要北方乡土树种为主之外,可适当选择浆果类的乡土树种,如蓝靛果忍冬等(张毅,2006),为鸟类提供食物来源。

3.2.3疏通廊——生境网络的连接 对“C”型绿地廊道,规划通过道路旁的行道树及小型绿地的营造来强化西侧与南侧湖滨绿带及竹园的连接,进而通过这一廊道增强大斑块组团与小型斑块之间的连通性,使得它们能在连通中发挥出复合的生态功能。尽管带状绿地的形状简单,但通过连接而达到的乔灌草相结合的植被多样性,使得廊道中多种生物的通过成为可能。同时,这一廊道也将成为规划区内进行生态旅游与游憩的主要场所与游线。对东侧的运河廊道,规划更注重河道的畅通以保证生境基底的稳定入水及其水质。运河廊道南侧的沉砂池久经沉砂从而造成河床淤积,可对沉砂池进行定期的清淤,以保证河道的畅通。黄河来水水质整体上为Ⅳ类水,入湖水质较差,可在沉砂池两侧,采用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对黄河水进行净化,进一步改善入湖水质(杨永森,2015;陈友媛等,2010)。

3.2.4强化点——跳板结构的巩固 对湖周的小池塘、小型林地、街头绿地及附属绿地等进行养护,尤其在进行陆生植物配置时,除考虑乡土性外,还应进行不同类型乡土陆生植物的合理配置,营建不同的植物群落,构建鸟类等赖以生存的不同生态位和生境(但新球等,2006),可适当布设悬挂式人工鸟巢,让这些零碎的小型斑块能成为规划区中鸟类等生物重要的落脚点,充分发挥其作为生物往返于大型斑块组团间的“跳板”作用。

4 结语

(1)在利用生境网络理念进行城市湿地规划时,首先要从小尺度分析城市湿地中生境网络的各构成要素,并以发挥各要素的多重生态功能的为手段,以营造城市生物适宜的栖息地为目的,针对不同要素的功能特点进行规划。

(2) 城市湿地生境网络的生境基底是整个生境网络的背景和基调,为其他要素的功能发挥起到重要的支持作用,因此,维持生境基底水源与水域面积的稳定、水质优良、水体循环使其内部和边缘都保持高渗透性是规划的重点。

(3) 生境斑块的规划则需要以发挥其最主要的城市生物群落栖息的功能为重点,在大型生境斑块数量难以通过规划增加时,丰富生境斑块中的物种及生境构成。对于小型斑块较多的城市湿地,应将小型斑块作为组团使其共同发挥符合的生态功能。

(4) 无论是河道还是近水陆地的绿地廊道,廊道结构规划的目的都是增加连通性,通过它强化生境网络中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城市湿地的规划中,河道作为廊道结构的情况较多,在规划时除了考虑河道本身的连通以外,还应通过滨水绿地或人工湿地的设计使得河道在横向上也具有通透性。城市湿地中近水绿地廊道还可为水体的保护提供缓冲带,受用地的限制使这些带状绿地或许难以通过增加带宽以减弱边缘效应,但丰富其群落结构是必要的。

(5) 由于城市发展活动的影响,跳板结构在城市湿地的生境网络中更为多见,但在规划中也应有意识地在生境斑块周围丰富跳板结构的数量和类型,强化斑块连通性的同时增加生境的异质性,使跳板结构成为斑块及斑块组团可渗透的边缘,以及廊道结构中重要的节点。

(6) 在城市湿地这一尺度上所规划形成的生境网络,未来可以作为城市尺度上生境网络规划中的重要生境斑块,乃至更大的区域尺度上生境网络规划中的重要跳板结构,一些带状的城市湿地或会成为廊道结构。在小尺度上构建健康的生境网络,将成为未来大尺度乃至多尺度结合的生境网络规划中良好的构成要素。

陈友媛,崔香,杨世迎,等.2010.东昌湖流域生态补水管理模式探讨[J].中国工程科学,12(6):65-70

但新球,骆林川,吴后建,等.2006.长江新济洲群湿地恢复技术与途径研究[J].湿地科学与管理,2(2):10-19

邓文洪.2009.栖息地破碎化与鸟类生存[J].生态学报,29(6):3181-3187

贺坤,赵杨,刘渊,等.2012.基于生境网络理念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研究:以浙江余姚市中心城区绿地系统规划为例[J].中国农学通报,28(31):305-310贾少波,赛道建,朱江.2001.东昌湖春季鸟类群落多样性初步研究[J].动物学杂志,36(4):40-44

孔繁花,尹海伟.2008.济南城市绿地生态网络构建[J].生态学报,28(4):1711-1719

李春晖,郑小康,牛少凤,等.2009.城市湿地保护与修复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8(2):271-279

刘道辰,王振健,李道强,等.2006.聊城生态市建设的战略重点及对策研究[J].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4):67-70

谭瑛,姚青杉.2015.基于生境网络的山水城市生态格局模式研究[J].中国园林(5):92-96

王云才,王敏.2011.美国生物多样性规划设计经验与启示[J].中国园林(2):35-39

闫华超,高岚,付崇罗,等.2005.东昌湖鱼类资源现状及保护对策[J].水利渔业,25(1):56-58

杨永森.2015.人工湿地在城市景观水系水质净化中的应用研究:以贵州六盘水西铺河为例[J].湿地科学与管理,11(1):12-16

杨云峰.2013.城市湿地公园中鸟类栖息地的营建[J].林业科技开发(6):89-94杨云峰.2008.天然类城市湿地公园建设策略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学位论文

俞孔坚,张蕾.2007.基于生态基础设施的禁建区及绿地系统:以山东菏泽为例[J].城市规划,31(12):89-93

赵红霞.2007.聊城市城市绿地空间结构及功能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学位论文

赵振斌,赵洪峰,田先华,等.2008.多尺度结合的西安市浐灞河湿地水鸟生境保护规划[J].生态学报,28(9):4494-4500

朱强,俞孔坚,李迪华.2005.景观规划中的生态廊道宽度[J].生态学报,25(9):2406-2412

张毅.2006.山东野生果树种质资源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2(7):516-520

Cheryl M P, Milford B G, Mitchell R B.2007. Developing habitat models for waterbirds in urban wetlands: a loglinear approach[J]. Urban Ecosystem, 10(3):239-254

Humphrey J, Newton A. 2003.The restoration of woodland landscapes [M]. Edinburgh: The Forestry Commission,

Lee K S, Chung E S , Kim YO.2009. Integrated watershed management for mitigating streamflow depletion in an urbanized watershed in Korea [J]. Physics and Chemistry of the Earth, 33(5):382-394

Ojeda M I, Mayer A S, Solomon B D.2008.. Economic valuation of environmental services sustained by water flows in the Yaqui River Delta [J]. Ecological Economics, 65(1):155-166

Silvano R A M, Udvardy S, Ceroni M, et al.2005. An ecological integrity assessment of a Brazilian Atlantic Forest watershed based on surveys of stream health and local farmers’ perceptions: Implications for management [J]. Ecological Eco-nomics, 53(3):369-385

Unban Wetland Planning Based on Habitat Network Concept: A Case Study of Dongchang Lake National Wetland Park in Liaocheng City, Shandong Province

CHEN Jin-Yan1 ZHANG Yu-Jun1 XU Ya-Dan1 AN Tong-Tong1 ZHUANG Han1 ZHU Yong-Hong2
(1 School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2 Academy of Forestry Inventory and Planning, State Forestry Administration, Beijing 100714)

This study applied the habitat network concept to the planning of urban wetland. The correspondence between the components of habitat network and those of urban wetland was described. Key elements of the habitat network and planning emphasis of each element of the urban wetland habitat network were proposed. Dongchang Lake National Wetland Park in Liaocheng City, Shandong Province was taken as a case study, to analyze its current status and to propose overall planning and emphases.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habitat network of the urban wetland be aimed to facilitate the multi-functions of urban wetland, making it a habitat for urban biological organisms. Urban wetland habitat network will become an important component in the future habitat network planning in a larger scale.

Habitat network; Urban wetland; Wetland planning; Dongchang Lake

10.3969/j.issn.1673-3290.2015.04.01

2015-08-05

陈瑾妍(1991-),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规划与生态旅游。E-mail:jinyanchen1991@ hotmail.com

张玉钧。E-mail:yjzhang 622@foxmail.com

猜你喜欢

东昌廊道栖息地
天山廊道与唐朝治理西域研究
大美黄河生态廊道
荡舟东昌湖
BEAN SCENES
藏东昌都盆地沉积构造演化及油气远景分析
抵达栖息地
长城廊道能使陕西旅游更丰富多彩吗
记我美丽的家乡
郑州市2014年拟再建千公里生态廊道 共涉9条水系
何群:在辛勤耕耘中寻找梦想的栖息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