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学生需求,提高合作实效
2015-10-14戴茵茵
戴茵茵
中图分类号:G62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8-0074-02
合作学习既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又是小学生健康心理的表现。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心理学家肯定地指出:不会合作就没有成功。新课标也明确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此,近年来,在数学课堂上,尤其是在公开课、观摩课的教学中,合作学习成了一种时尚。但不难发现,为数不少的小组合作学习显得浮华而低效。其主要的原因是忽视了学生的合作需求,使合作学习成了实施新课程的“标签”。下面,就激发学生合作学习内在需求,来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创设问题情境,产生合作需求
苏霍姆林斯基说:“你要尽量使你们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事情就成功了一半。”这就需要教师巧设悬念,精心设疑,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自己解答不了,或者自己得出结论确定不了是否准确,急需和别人交流,听取别人意见的欲望,在这种情况下就使学生恰到好处地进入合作学习的情境,使合作学习达到最佳状态。
如在《统计》教学中,我创设了动画情境,课件显示“小猴连续不断地将各种形状的饼干随机地一个个扔给小熊”,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自然很难独立数出各种形状的饼干个数。在经历几次失败之后,学生自发产生分工合作的需求,并漂亮地完成了统计的任务。显然,只有当学生面临需要合作的问题情境时,才会白行产生合作学习的心理需求,也为合作学习做好积极的心理准备。正如孔子所说的教学要“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二、明确共同目标,诱发合作倾向
当学生有了合作的需求后,教师还应适时地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合作的目的以及怎样进行合作。否则,在小组群体中,优生就会“垄断”讨论,差生就会无所事事,沦为“听众”。如,在教学"10的分成”时,有的老师让学生合作玩套圈游戏(用一个圈来套10个学生,每次都有套中和没套中的,套了数次),学生得出谁赢谁输的结论,无人说出套中与没套中人数的多少。之所以出现上述现象,就是因为学生在小组合作时没有明确的目标,盲目地操作。因此,教师要监控并引导学生的合作过程,合作前要引导学生明确合作目标,做到有的放矢,各小组合作学习的速度、质量也才能得到保证。
三、预留思考时间,对合作充满期待
合作学习应该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教师出示问题后,必须留给学生读题、审题和独立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弄清题意,形成自己的想法,从而为小组合作讨论做好准备。在学生个体解决某个数学问题遇到障碍,苦思而不得其解时进行合作学习才有价值,才有成效。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课为了追求合作气氛,或是一味追求求异思维,教师呈现问题情境后,不留给学生片刻思考时间,就立刻宣布“开始小组合作学习”,这样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问题情境,更谈不上自己的独立方案,容易造成要么组内优生一言堂,要么使讨论流于形式,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前,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小组合作才能充分展示新的理解和认识,从而提高合作的实效。
如在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时,我创设情境:一个小猴子在卖桃,盒里放了十个,盒外有3个,小猴子说:一共有13个桃子;小兔说:我买9个,老山羊问:还剩几个?小猴子抓耳挠腮想不出来,于是我就求助地说:“同学们能帮帮小猴子吗?”学生兴致高涨,纷纷动脑筋,想办法。学生独立思考几分钟后,有的同学眉头紧锁,面露难色,见此,我趁势说:“小组的同学可以合作,大家一起出主意,想办法。”同学们一听,立刻又活跃起来,你一言我一语的交流着各自的看法。此时,合作交流变成了学生的最大愿望,老师如果再满足其要求,效果当然不言自明。
四、合理评价,情感与认知两促进
新课程标准的评价体系要求体现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通过评价使学生学会分析自己的成绩与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注重形成性评价,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小组合作学习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所追求的一种境界。
小组合作中最明显的问题是小组成员之间缺乏向心力和凝聚力,每一个成员只关注自己的表现如何,对于小组其他成员的表现视而不见、漠不关心,这种现状直接影响合作的效果。因此,教师在评价的过程中,不仅要对学生个体进行评价,更重要的是要经常性地开展小组评价,可以对小组合作效果进行评价,也可以对小组作业的质量进行评价,还可以对小组成员的听讲情况进行评价等等。这种评价方式把每一个学生的个体行为与小组联系在一起进行评价,可以有效增强成员的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使小组合作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情感合作”和“认知合作”。
合作学习是目前国内比较流行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是当前课堂教学的主流,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方法。我们要正确的运用好这一方法,并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和策略不断地进行探索和研究,让合作学习更有实效性地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绽放异彩。
(责任编辑 李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