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地区村民对于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政策回应行为的案例研究
2015-10-14陈婉君
陈婉君
摘要:对河北省Y县的布局调整政策实施情况进行相关的了解,以河北省的一个村庄为例,研究贫困地区当地村民视角下的布局调整政策,尤其强调了解同一农村社区内部不同村民群体面对布局调整政策所采取的回应行为以及其行为背后的原因。研究发现,具有不同的经济收入、社会资本和社会地位的村民对已布局调整政策的回应行为也表现出差异。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政策;贫困农户;回应行为
中图分类号:D693.0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374( 2015)03-0057-04
研究背景
“读书改变命运”,曾经是无数农村学子心中坚守的信条。然而如今面对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平衡的事实,学习刻苦的寒门少年可能由于农村教育水平的落后而与重点高中、重点大学无缘。“知识不能改变命运”、“读书无用论”的说法甚至在农村地区又有了抬头的现象。我国新一次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政策(以下简称为布局调整政策),2001年实施以来已经十多个年头。在这十多年里,布局调整政策取得显著成效,但在政策的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此期间已有学者对于布局调整政策实施的原因、动力以及政策所带来的效果和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是有关贫困地区农户对于布局调整政策的能动性回应策略研究还较少。本研究希望通过对贫困地区农户对于布局调整政策的能动性回应策略研究,了解布局调整政策的实施的效果以及存在的问题,为政策的改进和更好的实施提供依据。
研究基础
布局调整政策推行的过程
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策》将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列为一项重要工作,并指出应“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农村小学和教学点要在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适当合并,在交通不便的地区仍需保留必要的教学点,防止因布局调整后上学不便造成学生辍学。学校布局调整要与危房改造、规范学制、城镇化发展、移民搬迁等统筹规划。调整后的校舍等资产要保证用于发展教育事业。有需要又有条件的地方,可举办寄宿制学校。”至此,各地政府开始制定相关的政策。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是根据2006年6月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实事求是地做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的通知》,进行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
布局调整政策所取得的成效
从2000-2009年农村小学校、教学点数量上的改变,可以对政策实行效果有直观的了解。2000年我国农村小学共有440284所,到2009年下降为234157所,为2000年农村小学的53.2%。2000年农村教学点为157519个,2009年为70954个,占2000年教学点的45%。在政策实施的十多年里,全国几乎有一半的农村小学,教学点被撤销或者兼并。通过撤并一些较差的农村小学和教学点,实行规模办学,降低了平均教育成本,提高了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从整体上提高了农村学校的规模效益。同时,布局调整优化了老师队伍,促进了农村学校教育质量和区域内教育水平的提高,进一步推动教育的均衡发展。
河北省P乡中小学布局调整过程
河北省Y县学校情况
河北省Y县位于河北省西部,县城共有8所小学,其中私立小学有3所,公立小学5所。初中6所,其中私立中学4所,公立中学2所。在6所中学里,中海中学为Y县县城最好的中学。见表l。
P乡位于Y县的西部山区。在P乡管辖的9个行政村中共有14个教学点,教学点目前只设有幼儿园和小学一、二年级。多数的教学点只有1-2名公立老师,教学点的幼儿园教师多为村中聘请。P乡的唯一一所公立完小,即P乡中心小学,2007正式成立。目前P乡中心小学共有学生352人,老师34人。在年级设置方面,一、二年级各有一个班,三至六年级各有二个班。每班大约40人左右。
P乡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实施过程
P乡的撤点并校开始于2007年。在此之前,P乡的每个行政村都设有自己的村小和幼儿园,乡里设有一所初中。2007年开始,P乡中学不再招收新生,与此同时,各村村小的五六年级被撤,全乡五六年级的学生被集中到当时的乡中学,2008年中学被撤并到县里,乡里不再设立中学。同年P乡各村的三四年级也被撤并到乡里,乡中学变为乡中心小学。
Y村村民对于布局调整政策的回应行为
本研究的侧重点在于布局调整政策完成之后,村民们对于村小被撤并所采取的不同回应行为。2008年P乡的布局调整政策大体结束,本研究是在布局调整结束将近5年时进行的,主要是希望了解当学校撤并后,村民们所采取的不同回应行为。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对象为河北省Y县P乡Y村的39户家庭的村民。男性被访者14人,女性被访者25人。调查对象的年龄主要集中在40-50岁之间,共调查20户,占到了总户数的51.3%。30-40岁的调查对象共14户,占总户数的36%。调查对象主要收入来源有两大部分,一是来自种植业;二是大部分收入来自外出打工。调查的39户家庭中,以外出打工收入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家庭占到了79.5%,每个家庭都有一或两人长期在外打工。
不同村民对于布局调整政策的回应行为
Y村的村小自抗战时期就已经存在了,村小除了它本身所具有的教书育人、传播知识的主体功能之外,也早已成为村中所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在39名被调查者中有36位明确表示不希望学校的村小被撤走,占到了总人数的92.3%。当被问及现在村中的小学年级少了,村民们的感受时,64.1%的村民表示自己心里有失落和难受的感觉。
不同经济状况的村民对于布局调整政策的回应行为 村民们面对布局调整政策给自己生活带来的变化,所选择的回应行为多是间接的,曲线的。他们没有想过表达自己对于政策的不满,而多是自己努力解决子女上学的问题,多是在进行将子女送到哪里读书、怎样读书等问题的选择。
在Y县,私立学校以条件好、管理严格、学风好而受到推崇。但私立学校学费十分昂贵,平均一学年的学费为2500元,对于很多年均收入不高的家庭是很大的负担。公立学校被公认为教师素质差、学校条件差,但不收学费则是很多家庭选择公立学校的主要原因。所以,家庭的经济情况成为了约束村民选择学校的首要因素。
在调查的所有村民中,年平均毛收入在2万-5万元之间的农户所占的比例最高,共计18人,占总人数的46.2%,年收入1万-2万元的次之,占总人数的35.9%。而家庭年收入达到5万-10万元的村民较少,仅有6人。而家庭年收入l万元以下的村民只有l户。见表2。
富裕家庭村民对于布局调整政策的回应行为
对布局调整政策给孩子上学带来的问题,村中的经济情况较为富裕的村民选择相对轻松,经济条件宽裕使他们可选择将孩子送到条件更好的县城的私立学校。2007年村小学五六年级被撤的时候,村中部分富裕村民已经把子女送到县城的小学读书。可以说,富裕村民的回应行为是“简单粗放”的,为子女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是他们首要考虑的因素。这部分村民的行为对村中其他村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富裕村民及其子女将私立学校的信息带回村中,无形中为学校进行了宣传。可以说在富裕村民的带领下,村中开始形成一股去私立学校读书的风气。
A家。A家夫妻二人都是村中的医生,诊所就设在自己的家中,属于村中的富裕户。A家的儿子,a,今年16岁,目前正在县城的中海中学读书。a是村中第一批去县城上私立小学的学生。A说当时选择把孩子送到县城去读书,是出于教学质量的考虑,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得到很好的教育。A也提到,在a去Y县读书之后村中就形成了一股去县城读书的风气,很多家长都选择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县城中去读书。对于撤点并校政策,A在访谈中也表示出了自己的不满,她说孩子们太小了,去外面读书家长们都不放心。
中等家庭村民对于布局调整政策的回应行为
家庭收入中等的村民对于布局调整政策的回应行为是一个相对更为综合的选择。近年家庭的收入情况、孩子的学习成绩等等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他们一般会多方的打听各种学校、老师的信息,还要综合家中的经济状况再进行选择。目前Y村村民的主要收入依靠外出打工,所以一旦家中的主要劳动力丧失劳动能力,很容易改变一个家庭对孩子教育的选择。
B家,女儿今年15岁,在中海中学读初二。儿子今年五岁,在村中读幼儿园。B家的主要收入是依靠丈夫开车跑运输。B在访谈中表示自己的女儿上小学的时候正遇到村小撤并,那时候儿子刚刚出生,家中不是很宽裕,女儿虽然成绩很好,但是还是选择去了乡中心小学读书。而随着儿子长大,妻子也在家中帮人做点零活增加收入,近几年家里的条件逐渐好了起来,女儿小学毕业后,就把女儿送到私立中学读书。
还有一些虽经济情况一般的村民,由于孩子的某种特殊原因也将孩子送到私立学校读书。村民都反映公立学校的老师对于学生的管理不严格。一些农户之所以把孩子送到县城的私立学校是希望通过私立学校严格的管理制度,使子女能接受好的教育,使子女在学习好的同时能够更听话、乖巧一些。
C家中的儿子正好赶上2007年的撤并校。C说当时家里条件一般,但是儿子实在太淘气,总打架,不听话,就把儿子送到县城中的私立学校去读五六年级了。希望老师能好好的管管儿子。儿子初中也是在私立中学读的,但是由于儿子实在不想读书,初中读了半年就辍学了。
在访谈中,很多村民表示不选择公立小学的原因是公立学校的条件不好。村民抱怨学生的宿舍阴冷、潮湿,孩子们需要自己打热水。公立学校师资队伍整体质量不高是村民选择私立学校的一个重要原因。P乡大部分公立学校的老师年龄偏高,在45-50岁之间,对于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不能掌握,无法胜任音、体、美等素质课程教学。私立学校的硬件条件整体上较好,且教师队伍年轻有活力。相比之下,多数农户选择了送孩子读私立学校。
贫困村民对于布局调整政策的回应行为
在布局调整政策中,显得最无能为力的是家庭经济困难村民。由于家庭经济条件困难,难以负担每年上千元的学费。面对村小已被撤掉的事实,贫困村民的子女无论成绩好坏,都只能读花费相对较少的P乡中心小学。
D家,D由于腰椎间盘突出一直生病在家。老婆由于二女儿太小只能在家中带孩子。老大是个儿子,今年17岁,在西陵中学读初三,D说儿子小学1-3年级是在村小读的,四年级时正遇到学校布局调整。D表示儿子曾经要求过Y县读书,私立小学的老师也曾经来家里找过家长,希望孩子能到私立读书,但是由于收费的问题,最终还是放弃了。D也表示知道私立学校的条件好,但是学费实在家里负担不起。同时D也表示,即使在公立学校读书,家里的支出也是很大的。每个月孩子的生活费也要300元左右。
贫困的村民是面对布局调整政策最无法选择的一个群体。由于家中的经济情况,不能选择把孩子送到其他的学校去,只能服从政策的规划。
面对布局调整政策,村民无论将孩子送到私立学校还是公立学校,目的都是为了子女得到更为良好的教育条件。因此村民的回应行为多为去哪里上学、读怎么样学校的问题。
村干部对于布局调整政策的回应行为在农村社会,村干部与普通村民不同的是拥有特定的权力和地位。Y村的村书记Z表示也不希望村小被撤走,早在2006年听到撤并的传闻时自己就曾经向乡镇的领导反映希望村小不被撤走。村干部和村民对布局调整政策回应的出发点不同。笔者调研时正遇到P乡各村举行换届选举,在与P乡中心小学的访谈中,Z校长说保住村小是彰显村干部能力的一种表现。因为在村民心中,村小已经成为村中一个组成部分,村里不能没有村小。所以谁能保留住村小在村民看来是做了一件有功的事情,自然也能提高在村民心目中的威望。
这种说法在对Y村村民的访谈中得到印证。访谈中,村民都很佩服和赞叹现任村书记为保住学校所作的努力。甚至在村中流传着村小能够保留一二年级全是村书记功劳等夸张、不实的说法。可见,代表村民向有关部门表达对于布局调整政策的不满意见成为了村干部彰显自己权利与地位、巩固地位的手段。
结论与讨论
调查村村民面对布局调整政策给生活带来的变化,能够辨别困境,形成理性的回应。尽管对于布局调整政策所持的态度多为不支持,但是面对政策已经执行的现实,大家能够综合分析所处环境、运用知识、网络资源应对困境,形成适合自己生活状况的理想回应行为。手中掌握一定的资源与权力的村干部,与政府部门联系紧密,他们所选择的回应行为是直接向乡、镇领导表明自己的态度、表达希望学校继续留在村中的想法。对于一般的村民来说,面对布局调整政策首要考虑的是子女的受教育问题,在何处以何种方式就读。家庭条件较为富裕的农户会选择将子女送到条件好,管理严格但同时费用昂贵的私立学校。经济条件一般的农户,选择回应方式多受到家中条件的影响,选择方式各异。访谈中,Z校长表示这学期有学生从Y县的私立学校转校回来了。村民们对布局调整政策的回应看似被动,实质上是积极、主动的回应,努力重新思考新的选择,开始新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