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阳东门外的儒释道文化圈

2015-10-13

贵阳文史 2015年5期
关键词:铜鼓阳明东山

在贵阳城东面方圆一公里左右范围内有扶风山、东山和仙人洞,聚集了儒、释、道三种文化,融汇古今,和谐共济。

扶风山原称芙峰山,因清乾隆年间在山上建扶风寺,因寺名而称扶风山,又因山形俗称螺蛳山。寺中原有关圣殿、观音殿、清淑阁、昙云精舍等,并不供佛,因数番重建后增建字冢与惜字院。清嘉庆年间建王阳明先生祠,后又增建尹道真先生祠。此地变成纪念明代哲学家、教育家王守仁和汉代开创贵州先进文化的大儒尹道真的祠堂。因以王阳明先生祠为主体的古建筑群体占地较多,又有甚多诗文碑刻和文物展品,故人们习惯称此为阳明祠,一直被视为儒家崇拜的场所。曾数度损毁,又几经修复。扶风山景秀丽,阳明祠环境清幽,既是纪念场所,又是旅游景点。2006年,阳明祠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山又称老王山、栖霞山。在贵阳市东门外,明洪武年间建三省寺,后改叫法昙寺、东庵;明嘉靖年间建东山寺,后更名为东山栖霞寺。明清时代曾是贵阳冠以“东山盛概”和“栖霞上月”的著名景点。东山上高会亭和东山望筑两处居高临远,可俯瞰贵阳全城,抗战时期曾在上建防空阵地,悬挂防空警报标识,全城都可看见。东山寺“文革”中遭毁,但还保留下摩崖、碑刻。1982年“东山寺遗址”定为贵阳市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10月建成新东山栖霞寺。

仙人洞又名来仙洞,因该洞居高通风好,空气对流时岩隙中发出嗡嗡声,民间传说为诸葛亮部将南征时藏铜鼓之地,故名铜鼓山,有“铜鼓遗爱”之称,为明代贵阳八景之一。因形似狮子,清代贵阳八景中又列为“狮岩跌坐”。清康熙年间即建道教宫观,上有三清殿,三官殿,八仙亭,舍身岩,会仙桥,石窟等景观。三官殿后的悬崖上有仙灯洞和八仙洞,仙灯洞口向西,因夕阳光射入洞内,有光反射而出,故得名仙灯洞。仙灯洞上方是八仙洞,传说八仙曾云游到此,在洞内下棋,见山脚南明河中的石船正与一头身大如牛的乌龟相斗,兴风作浪,危及石桥。于是掷下手中棋子,打中石船腰部,石龟逃走,从此山下河水风平浪静。河中巨石形为断裂石船。仙人洞是贵阳著名道教胜地,现为贵阳市文物保护单位。

猜你喜欢

铜鼓阳明东山
东山由义井
走进东山学校,寻找理想信念的力量
红红的苹果
高中生物错题集建立的实践研究
东山书院
广西铜鼓的演奏形态特征研究
广西铜鼓千年历史的欢歌
东兰铜鼓响八方
阳明海运股份有限公司船期表
阳明海运股份有限公司船期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