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伐木人”的二次创业

2015-10-13农夫

绿色中国·B 2015年8期
关键词:木耳林业局黑木耳

农夫

8月中旬的一天下午,吉林敦化。新兴林场职工田正发、李莲夫妇正忙着在田里采摘木耳。

“我家有3亩地,春秋两季加起来共种植了8万多袋地栽黑木耳。”李莲告诉记者,自从2009年林场效益不好,他们就没有工作了,开始琢磨木耳种植。

“最初一年种3万袋,后来越种越多。”李莲说,“这十几年也并非一帆风顺,2010年7月松花江的那场大水,菌袋全都漂在水上,当年损失了8万多块。种植木耳最怕连雨天,水多了,木耳长得格外快,来不及摘就都烂在地里了。”

最初的几年,木耳品种不佳、不懂栽培技术,产品也不好卖。后来,田正发夫妇换了“黑山”这个品种,还和一家品牌经销商签约,由经销商负责生产全过程监管和包销。“现在年收入有十几万元。我们在城里(敦化市)已经买了房,买了车,孩子也在城里上学。”李莲对记者说。

在新兴林场的“绿色黑木耳产业示范园区”,像田正发这样的种植户一共有10户,他们都是林场的职工,但因为效益不好只好自谋出路。

这是国有林场富余职工的二次创业,也是被国有林场经营举步维艰的现实逼出来的。据统计,2014年国有林场在岗职工平均收入1.8万元,最少的还不到1万元。特别是在西部地区,由于森林资源匮乏,林下几乎没有产出,职工生活普遍没有保障。

今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有林场改革方案》明确提出,国有林场改革,妥善安置富余职工,以内部消化为主、多渠道解决就业,不采取强制性买断方式,不搞一次性下岗分流,确保职工基本生活有保障。

从4月1日起,内蒙古、东北等重点国有林区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那么,曾经以砍树为生的林业人该怎么办? 出路在哪呢?

“停伐后,林业发展模式将由木材生产为主转变为生态修复和建设为主,由利用森林获取经济利益为主转变为保护森林提供生态服务为主。”8月21日,吉林省林业工作总站副站长才国斌在接受采访时强调,而在这过程中,林业富余职工的妥善安置,则尤为困难,成为重中之重。

才国斌介绍,按照国有林场改革的要求,林场职工以内部消化为主、多渠道解决就业为原则,不采取强制性买断方式,不搞一次性下岗分流。预计改革后将产生富余人员两到三万人,富余人员安置压力很大。应采用多项举措,鼓励富余人员二次创业。

靠山吃山不容易

在前往吉林拉法山国家森林公园的道路上,外围一条“玉带”环绕着,两边的青纱帐似“绿波”荡漾,远处连绵起伏的群山顶则云雾飘渺,如诗如画,很难想象这一幅山水画在多年前却是“七零八碎”。

位于吉林省东部蛟河市的该景区,总面积为34194公顷,主要由拉发山、松花湖、老头岭等六大景区组建而成,各景区经营权归所属地方。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守着金饭碗却没饭吃。”蛟河市林业局局长张效仲暗下决心,必须改变现状。

“思路变,活路宽。”蛟河市林业局不等不靠,大胆创新经营机制,发展股份制经济。张效仲介绍说,2000年,先以职工集资赎买方式收回个人及乡镇村景区经营权。2005年,林业局所属的19个国有场圃和3519名林场职工,以自然人身份自愿加盟,联合发起成立了吉林省拉法山国家森林公园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金为10397万元,其中,国有股4330万元,职工个人股6067万元。

据统计,仅2014年,拉法山国家森林公园各景区共接待游客20万余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超千万元,带动旅游产业收入7500万元。

“充分利用森林资源优势,开展多元化经营,不但把原来推向社会的2000多名职工全部招回安置,还吸纳了5000多名社会人员就业。”张效仲说。

对于勇做第一个吃“螃蟹”的蛟河市林业局,才国斌自豪地讲,这在全省也是首家,除了创新发展股份制经济外,他们还实行事企分开的国有林场改革路径。尤其是在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的矛盾上,专门成立了森林经营公司,从事造林、抚育和采伐等生产活动。

张效仲表示,国有林场保留了防火、护林、资源林政管理等行政事业职能,对需要生产经营的工作采取购买劳务的方式,由森林经营公司负责。

但拥有好山好水和带头人的蛟河市林业局只有一个,更多的地区林业职工的转型成为难题。“让林业富余职工平稳转型,得到合理安置,端上新饭碗,现已成了国有林场改革的重要课题。” 才国斌说。

自2009年开始,敦化市新兴林场利用木材生产剩余物,发展黑木耳产业。从最初的没技术、缺资金、销路不畅,到现在成为职工增收致富的一项支柱产业,期间经历了诸多艰辛,让程淑惠夫妻俩感触颇深。

现年46岁的她,与丈夫李洪奎均为新兴林场的普通职工,程淑惠坦言,“虽说是双职工家庭,但光靠每月七八百块钱的工资供孩子上学和维持家庭生活,还是有些捉襟见肘。”为改变这种窘境,他俩决定种植黑木耳,刚开始的时候,只种了5000袋,由于不懂技术,产量和质量都很低,收入也不高。

“都想放弃了。”程淑惠说,就在支撑不住时,2009年,林场不仅聘请专家讲授技术,又免费为职工建发酵室,这才激发了干劲,加大了投入,每年春、秋两季,种植量将近50000袋,年收入超10万元。

为使黑木耳产业发展壮大、成为中国知名品牌,2014年,新兴林场建立了占地面积35000平方米的“绿色黑木耳产业示范园区”,园内共有10户,均采用全封闭、全程监控的生产方式,并选择优质木耳菌种,以山泉水浇灌,不施化肥农药。

据了解,目前,全场80多户职工有60多户发展黑木耳种植,种植总量达280万袋,年产值700万元,人均纯收入3万元。

在敦化市王牛沟林场,今年53岁的林场职工宋德星和其他职工共同承包了一个能容纳300吨林产品的冷库。“里面已经存了50多吨松子。”宋德星对记者说,有了冷库就可以打季节差,松子是三年一大收。来年收成低,肯定就可以压货。endprint

“去年收这些松子时,每市斤是16元,预计今年底价格能涨到26元。准备元旦的时候出手,每市斤可赚10元左右。”宋德星说,有了这个冷库,场里职工的山野菜、蘑菇、土豆等产品都能贮存起来,等价格高的时候再卖。“冷库如果经营得当,每年的利润应该超过10万元。”

站在王牛沟林场职工渠礼信家的庭院里,记者感受到的是一番浓郁的商业气氛。院子的门口摆放着一堆树根,“我正在琢磨做根雕生意。”渠礼信有点神秘地对记者轻声说,“以后木材禁伐后,树根会越来越少。”

渠礼信家是一排砖瓦平房,有一半的房间用来养殖獭兔。“养了100多只种兔,每只种兔可以产120~130只小兔。皮子可以卖钱,每张30~70元,兔肉可以送到烧烤城。粪便配制成营养土,会有人来收。”他说,一年的投入有10万多元,但收益也有10万多元。另外,林场还会提供2万元的无息贷款。

说起自主创业,渠礼信称,“只要想办法,总能赚到钱。可有些人,不想付出,总想投一点马上就要来钱,早上出工给人家干活,晚上回家时就能拿回100元,‘现得利才行。但这样做比较短视。”

王牛沟林场场长张立军告诉记者,林场有职工193名,其中有岗位的仅63名。其余130名职工没有工资性收入,都在自谋职业。“几年前,林场就号召大家二次创业,特别是富余人员的二次创业,还从敦化市林业局争取到29万元创业资金。”张立军介绍,目前,林场有林下参种植面积90公顷,户数20户;养殖狐狸1户,养殖獭兔1户,木耳基地1个,种植6户;绿化大苗基地1个;新建容量200吨的冷库1个,此外,还有职工筹资建设的布库哩森林旅游山庄等项目。

“但从整体上看,还不能达到全面致富的程度,主要是资金、技术、市场、信息等方面因素的制约。”张立军说。新兴林场场长邓志强也告诉记者,尽管全场有80多户职工家庭中,有60多户发展黑木耳种植,种植总量达280万袋,年产值700万元,人均纯收入3万元,“但能否持续,还是一个未知数。”

邓志强说,听说明年要全面禁伐,如果这样,连种植木耳用的锯末可能都找不到了。另外,木耳示范园区的土地是林场出面从农民手上租来的,每亩租金800元,而租给林场职工是200元,林场每亩补贴600元。“这600元,是从现有的林木枝丫销售收入中拿出来的。但如果禁伐后,这块收入也没有了。”

国有林场改革倍受期待

“受体制机制长期影响,国有林场森林资源枯竭、债务包袱沉重、职工生活困难等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有效解决,部分林场目前已经处于经济崩溃的边缘。”才国斌如是说。

据悉,目前,吉林省国有林场在职职工有53814人,预计改革后将产生富余人员两到三万人,处于待岗状态。

“有身份却无工资”,敦化市林业局局长程德辉认为,虽然国有林场改革,使一部分富余职工在相关政策的支持下,成效初显。“但从整体来看,还面临着资金、技术、市场、信息等方面因素的制约。”

对于改革,林场职工们都认为是好事,也是迟早的事,但在他们的心里,还存在着隐隐的担忧。

“尤其是支柱产业黑木耳。”程德辉称,其培育原料,是用枝桠材等木材生产剩余物碾碎制成的,产量高、质量优,而停伐后,没有剩余物了就不能用木头培育木耳。现正研究改用秸秆等来培植,但这样一来,不仅成本提高很多,产量也会减少三分之一。

那么,究竟该如何改变“独木支撑”局面,大力发展木材接续替代产业?

“做好林下经济和开发森林旅游,这是吉林省今后转型重点发展的两个大方向。”才国斌自信地说,已经在积极探索一些措施和方法。

“只有先解决国有林场林区人的生存和发展问题,才能解决好森林资源保护和培育问题。”吉林省延边州长白山森工集团副总裁吴俊和对记者说,解决富余职工的一个有效办法就是“原地转身”,由过去的伐木工人变成护林员,“说白了,就是国家出钱购买生态。”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有林场改革方案》也明确提出,主要通过三个途径对林场富余职工进行安置:通过购买服务方式从事森林管护抚育;由林场提供林业特色产业等工作岗位逐步过渡到退休;加强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鼓励和引导部分职工转岗就业。

不仅是吉林省,如今,在全国各地的国有林场,正悄然进行着由“砍树”向“看树”、“独木支撑”到“靠山吃山”的转变,除了林下经济、森林旅游在快速发展外,林下种植、养殖也亮点纷呈,现已成为林业职工开启增收致富的“金钥匙”。endprint

猜你喜欢

木耳林业局黑木耳
省林业局举行系列活动庆祝建党100周年
粉色木耳你见过吗?
德江黑木耳
浅谈大杨树林业局森林防扑火工作的现状及对策
发现木耳
温室桃树周年管理历
黑枣树周年管理历
七个黑木耳引进品种的比较试验
西藏林芝地区黑木耳袋料栽培技术的探索
黑木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