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皓 以设计美学的能量去生活

2015-10-13郑婷

绿色中国·B 2015年8期
关键词:设计师设计

郑婷

马皓对于设计师有自己近乎偏执的理解。他强调设计师的设计语言要有显著个人的品质的探索精神,那应是带有启发性和未来性的设计语言。他说:“这是一个方向,设计师应具备探索精神,要勇敢地去做,因为你背后依托着的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民族。”

众所周知,中国设计师最热衷也最积极参与的海外比赛之一就是日本字体设计协会主办的“东京TDC”。这个以“追求文字的视觉表达”为宗旨的国际赛事,包含了东方和国际两个部分的交流和对话,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国际平台。在东京TDC的历史上,从来不乏中国设计师的面孔。2013年,马皓的设计作品入选东京TDC年度设计赏,成为那一年惟一一位入选的中国大陆设计师。

梦就是用来破碎的

2002年,刚从大学毕业的马皓和另外两个同学在一次街边小饭馆的午饭活动时决定,暂时不急着找工作,先拍个粘土动画片,还得是史诗级的。然后按照计划,拍个10分钟左右的样片去谈广告,拍几个广告挣点钱以后,马上拍长片,送去嘎纳电影节……说起这段经历,马皓现在还能笑出来,他说:“其实只是圆了自己的一个梦,梦嘛,不就是用来破碎的吗?醒了,就精神百倍地去生活。”

“其实干这件事的起因很简单,我从女朋友家里翻出来一台老式的傻瓜相机,却不知道拍什么,于是就拿出上高中时画漫画用来参考人物动作形体的‘关节人摆出不同的姿势来拍着玩。突然想到,把它们连起来不就是动画么?我找了曾在剧组有过工作经验的朋友,征求他的意见,恶补了一下灯光以及分场剧本改编的基础知识。没想到大家一拍即合,干脆一起做出个像样的东西吧。”马皓说自己记得很清楚,2002年10月26日,他们在北京西三环玉带河畔租了一个带院子的小平房,三个人的动画工作室连同他们的第一次创业正式拉开了帷幕。

马皓说那是自己前30年里最快乐的6个月,虽然当时没有一天觉得是顺利的。例如那年冬天是北京20年不遇的冷冬,工作室没有暖气供应。因为三个大小伙子都是在楼房长大的,完全不知道怎么生煤球炉子采暖。取暖全靠被子里的电热毯,每天早上都是被冻到醒来。为了节约资金,摄影台和工作台是马皓自己从批发市场买来废旧木料,用几百根钉子做出来的,甚至还自己做了灯轨。马皓说,那时还没有淘宝这样的网上购物平台,买不到动画粘土,他们就用劣质的橡皮泥替代,又因为太冷,每天只能拍一部分。到第二天,所有的“角色”们都冻得油泥分离,他们只能用电暖灯烤软重做。第一部黏土动画的进度尽管慢到让人失去期待,但是马皓和两个小伙伴仍旧每天都像打了鸡血一样斗志昂扬。

他们在那时轮流穿同一件撑场面的外套接受电视台的采访;实在不想吃挂面的时候打电话约朋友过来做客,顺便打包一个宫保鸡丁和一桶大可乐过来,感觉和过年一样;加班到夜里饿得受不了了,一起出门“顺手”拿邻居家的冬储大白菜,抱过来就生吃;一起骑自行车去菜市场买菜,只买洋葱和胡萝卜,不是爱吃,而是因为自来水都带冰,这两种菜可以直接削皮就切块不用他们去碰那冻透骨头的水。

在第二年天气终于转暖时,马皓的样片做出来了,去找了几个广告公司谈合作。第一天不太顺,他们依然充满信心,但第二天,非典席卷了全国。马皓说,那时的他们已经完全没有生活费了,所以只好各自去找工作。至此,马皓和小伙伴们的第一次创业以失败告终,但那部凝聚了自己许多个日日夜夜心血的粘土动画却留了下来,成为马皓一个新的起点。

多重身份转换只为更好

既然是上班,那就闷头工作。马皓一头扎进设计圈,在广告、媒体、网站、设计公司等担当设计师不久之后慢慢升职成为设计指导、创意总监。2008年任德国SIEMENS A&D集团年度广告总监,2010年~2011年任日本都市设计平台中方合作设计总监和巴塞罗那GCA Architects中国合作设计师,2011年~2013年任德国TLS 科技投资集团首席品牌总监。在当上班族的几年里,马皓把大多数时间都奉献给了平面设计师这个角色。

但是对于马皓来说,自己从设计行业的最底端开始就一直思考着一个问题:什么是设计?什么是自己想做的设计?每次他在进行设计的时候,都会思考“这次设计的目的是什么”,马皓说这对自己来说非常重要,“我不会去做自私的设计(指做自己喜欢的却忽略了目的的设计),最终的设计要有明确的思想,而且应该被精心地制作完成。”

当马皓进入每个不同的设计公司的时候,每一个所经历的项目都一直带给他不同的对于设计的理解。他说:“也许对于我来说,纯商业的设计满足了我的经济需求,但是内心的迷茫和对于设计师本身的执着,却是异常的空虚。为了生存去做一些无法忍受甚至丑陋的设计,会时刻让我质疑着自己。”2012年,当了10年打工族的马皓辞去薪水丰厚的设计总监的工作,创立马口铁设计事务所。

早在学生时代,马皓就为自己设立了目标——成为顶级设计师,并且设计好了实现这个目标的道路,他要求自己“眼中有全景,手中有工作”。他说:“作为一名设计师要有自己对专业的独特见解。全球有影响的设计师很多,他们的风格不是你的风格,抄袭模仿永远是步人后尘,没意思,要争取自己的味道;其次,平面设计是一种视觉语言的传递方式,这种语言形式要不断创新和求变。”

马皓对于设计师有自己近乎偏执的理解。他强调设计师的设计语言要有显著个人的品质的探索精神,那应是带有启发性和未来性的设计语言。他说:“这是一个方向,设计师应具备探索精神,要勇敢地去做,因为你背后依托着的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民族。”

“设计师不只是一个很会设计的人,而是抱着设计概念来过生活的人、活下去的人。”马皓说。每天下午1:30,他开始一天的工作,因为要加班,他总是会习惯性熬夜。他不断地看各种各样的书和展览,哪怕是去旅行,也一直保持着东看西看和拿笔记录的习惯。

采访马皓当天,他像园丁一样在自己的工作室里忙碌,还亲手为笔者煮了一杯香浓的咖啡。他永远在说,如果他来做这个事会做成什么样,是一个完全活在设计里面的人。他力求设计好的产品,不断思考设计的本质,以略显偏执的方式传播设计理论,还策划各种设计展览 。endprint

旅行是马皓的嗜好之一,工作室里堆放着他从世界各地带回的东西。咖啡杯是一个英国老头送的,咖啡豆是南非带回来的……他说:“作为设计师,我是想通过旅行以及旅行中的感悟帮助人们理解自然天道的普遍性,以及地球与人类的微妙关系。”

一个会做生意的设计奇才

马皓带领的马口铁设计事务所在全国各类设计展中拿过多项大奖,人们称他为设计师,但他并没有把这个Title写在名片上。他的名片上简单得只有一个事务所的logo和自己的中英文名字以及电话。他每周见两个新客户,提交三四个提案。一切都显得井井有条,错落有致。

作为一个当红的设计师,马皓的不同显得独树一帜。他的前辈们也许更习惯在某个领域埋头设计,而他更看重的是把客户与服务进行系统分类。在设计的领域中,马皓还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商业人士。

马口铁设计事务所的创办使得马皓的设计生涯开辟了一块新天地。它专注商业视觉形象以及商标图形设计,带着一些马皓特有的执拗和憧憬。马皓说:“我们对待每一次的设计都企图将产品和理念融入其中,而不是无趣的匮乏的图标和造型。视觉形象是企业和产品的第一直观印象,它的好坏直接影响了对产品的理解。视觉形象的语言是具有非常强的宣传能力,这种最为简单直白的语言能够带来的影响也是让人惊叹的。”

有时候,大部分普通的设计工作室想要用一些超级想法和超级项目去震撼别人,但马皓不是,他说自己想做的是夜空里的小星星,没什么咋咋呼呼的东西,但就是有一些打动人的小瞬间。“我喜欢那些别人可能没什么兴趣的东西,通过这些和客户联系起来。这也是我们和别的设计公司的不同之处。我们事务所从不允许我们做出来的设计作品是敷衍的草率的,我们追求的是更为复杂和细腻的感知。我们不希望纯是商业模式下的千篇一律的快速成品,那对于我来说只是涂鸦,而不是设计。”

马皓说自己想和更多全球化的公司合作。他的美式口音帮了大忙,和大部分本土的设计师相比,马皓能够直接和国际客户交流,并且善于在不同角色和文化中转换。东京TDC奖大赏上,他前一秒还在和欧洲记者聊天,毫无顾忌地大笑,下一秒,他就已经对一群年长的日本黑西装评委前辈们恭敬地鞠躬。这令他面对各类生意伙伴都游刃有余。

设计和商业对立着但又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马皓说自己仅仅是一个做设计的,永远无法成为一个艺术家,所以需要支持和客户。“我需要一个‘需要帮助的客户,他们有各种问题都由我来解决。对我来说,每次解决问题的方法都一样,就是找一个有趣的方式而已。我会去拜访他们,听他们的想法,翻他们的产品目录,最后找到一个好玩的点子。我们的设计范围从名片到会议室,甚至店铺,当然也会有产品,那就会涉及到产品目录、网站等。这不仅仅是设计单个产品,而是要表达出公司理念。让人感到兴奋的是,这可能会改变这家公司看问题的方式和做法。”

2015年,马皓创立了自己的文房具品牌“托尔斯泰(Thorsday)”。这个品牌目前已经在上海地区有专门的店面,即将扩展至其他大中城市。

但是马皓一直都不满足于自己的设计,他说:“我也想不断地寻求改变,改变贯有的思维模式,改变表现手法,改变观察方式等等。其实改变是很痛苦的事情,但不改变又不满足。我不知道这些年的作品是否摆脱了以前的某种痕迹,也很迷茫,经常面对某个项目无从下手。但是想想,谁不迷茫?不迷茫就不会进步。”再谈及自己的梦想时,马皓说自己现在就站在他曾经的梦想里。“我只是一个设计宅,每天24小时地想着设计的事情而已。我想要这么一直工作下去,现在对我来说就已经很完美。”生活总是因设计而改变,对于未来,马皓始终充满期待。endprint

猜你喜欢

设计师设计
小小设计师
我是小小设计师
设计师访谈
何为设计的守护之道?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设计师的存在
推荐一个设计师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设计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