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能力立意”为抓手 着力培养地理学科素养
2015-10-13梅国红
梅国红
2015年,河北、河南、山西、湖北、湖南、江西、陕西6省采用全国课标Ⅰ卷(文综地理);广西、贵州、云南、青海、甘肃、西藏、宁夏、新疆、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12省采用全国课标Ⅱ卷(文综地理)。福建省在2009年至2015年实行自主命题。2016年,福建将与广东、四川、重庆和安徽一道开始使用全国课标卷(文综地理)。面对新的高考形势有必要分析全国课标卷(以下指全国课标卷Ⅰ的文综地理),有针对性地调整高中地理教学策略。
一、全国课标卷Ⅰ考查知识纵向比较
从理论上讲,地理可以粗略地划分为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两大类。为了更好地与高中地理教材体系相对应,笔者把考查内容大致划分为必修一(自然地理)、必修二(人文地理)、必修三(区域可持续发展)、区域地理和选修地理等五类知识。
从表1统计可以看出: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比重相当,人文地理比重有增加态势。自然地理知识考查主要集中在“自然环境中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宇宙中的地球(地球运动)”近两年有所涉及但难度不大;人文地理知识考查主要集中在“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综合题中区域地理选择地域基本保持为“一中国”、“一世界”,作为考查知识的载体越显重要,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体现了地理教育价值功能;选修地理三个模块设问难度相当,体现了公平性原则。
二、 地理高考试题命制特点
1.围绕地理主干知识探究新问题
高考是一种选拔性考试,考查内容只是学生所学全部内容的抽样,并且突出考查地理主干知识。近三年全国课标卷地理试题中,自然地理知识主要考查大气运动(常见天气系统、气候类型)、水体运动(水循环)、地表变化规律(内外力作用)以及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等。人文地理知识主要考查农业与工业区位因素、城市(城市聚落形成的区位条件)与交通和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等。全国课标卷始终围绕地理主干知识探究新问题,注重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知识的有机融合,并且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识考查的比重相当。选修地理模块试题命制以图表为载体,多采用“描述阐释+论证探究”的设问模式,每道题目均设置一个问题,且问题的切入口较小,利于考生答题。
2.紧抓图表能力解读地理新信息
近三年全国课标卷中,每份地理试卷一般有7至10幅图表。以2015年全国课标卷Ⅰ为例,一共有10幅图像,其中区域地图5幅、等值线地图3幅、地理示意图2幅。值得一提的是,等高线地形图和其它等值线图频频出现在全国课标卷中,景观图考查频率较低。地理评卷都以图表作为考查知识的地理信息载体,突出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图表信息的能力及其思维过程,从而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能、地理原理和规律解决实际地理问题。
3.引导考生深度思考重建知识链
无论是福建卷还是全国课标卷,能力立意都已成为高考命题的基本指导思想。考核目标和要求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究地理问题。在引导考生深度思考的同时,突出逻辑思维表现的过程与找寻解决问题的途径。
4.创设实际情境渗透地理生活性
全国课标卷秉承“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新课程理念,取材大都来源于现实生活,设置的问题情境贴切新颖。如2013年全国课标卷Ⅰ,地理试题中涉及的社会热点问题有:哥伦比亚、墨西哥鲜切花生产,美国西部某地区自然地理状祝,尼罗河鲈鱼被人为引入维多利亚湖并改变当地人的生活与生产,以三沙市做为背景考查旅游地理的相关知识,固体垃圾对环境的危害等。通过考查学生对社会重大问题的认识、态度,突出体现了地理学的教育价值,以期让考生形成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价值观等。
5.设置开放性问题考查论证能力
福建卷借鉴全国课标卷,于2014年开始命制开放性试题。其命题思路采用“表明观点,自圆其说”的问题设置方式,由考生在截然相反的观点中选择其中一个观点并提供支持论据,意在引导考生独立思考、各抒己见,给考生留下了广阔的思考和作答的空间。2015年全国课标卷Ⅰ“你是否赞同继续在大盐湖发展卤虫捕捞业。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要求考生选择其中一观点提供论据并分别给予论证。这种“用原理说明事实,探究区域现实问题”的开放性试题,将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及论证能力,形成考生的地理学科素养发挥积极的引领作用。
6.追求同一主题问题的大综合检测
纵观近几年全国课标卷综合题,往往采用“区域+主题”的命题方式,具有以下共性:试题文字材料都围线同一主题进行阐述,围绕同一主题进行层层递进的问题设置,回答问题需要整合题材信息和调运头脑中的储备知识。以2014年全国课标Ⅰ卷第36题为例,该题高度融合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知识,是一道具有浓厚地理味道的好题。围绕“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展开,按照“沙源(来源)—成因—危害—防治措施”应对“环境问题”的思维主线展开深入探讨,既关注考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状况,又考查“发现地理问题、解释地理现象、论证地理问题”的能力,在引导考生进行知能迁移过程中,推动学生思维向知识的深广度发展,可以反映出考生的地理学科素养。
三、地理高考复习教学建议
1. 贴近“最近发展区”,强化主干知识学习
编写地理教材和命制地理高考试题最重要依据是《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面对新的高考形势,教师要进一步强化课程标准意识,从教学内容、方法手段、过程评价等方面进行探讨与创新,不断提升高中地理新课程实施的有效性。高考试题命制紧扣课标,围绕地形、气候、河流、人口、聚落(城市)、农业、工业、交通和环境等地理主干知识,立足知识载体,强化能力立意。教学中要十分注重夯实基础知识、提升基本技能,引导学生依循人地关系主线,围绕区域可持续发展主题,强化主干知识学习,立足地理主干的“三基”,即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和基本过程,注重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握好教学深广度与恰当的教学时机,才能提高备考质量。近年来,全国课标卷在具体知识考查上有细化倾向,教师必须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对具体知识点要求不能随意拔高或降低,要高低有据,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
2.构建“情境问题链”,培养学生逻辑思维
地理思维能力是高考能力考查的核心。高考以能力立意,教学以思维为本。近年来全国课标卷采用“区域+主题”命题方式,即以区域地理为背景材料设置问题情境。平时教学中注意创设科学有效的思考情境,以区域为载体,围绕某一“主题”设计有思维递进关系的“问题链”,紧紧围绕区域特征,在问题引领下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促进地理“三基”知识结构向思维导图内化,在知识迁移过程中激活学生发现和探究地理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进一步拓展学习的能力。
3. 突出“能力立意”,提升地理学科素养
地理学科基本素养主要包括地理知识、地理方法、地理能力、地理意识和地理情感,其中地理能力是地理学科素养的关键。平时地理教学中须突出“能力立意”,摒弃简单重复的“满堂灌”行为,提倡采取例证、举证、实证的“三证”教学策略,一是充分利用各种版本教材及其它材料,从中选取、优化和重组教学案例,进行地理例证建模(案例教学);二是辅以区域化地理事象系列举证用模,提供学生迁移运用的实践环节;三是学以致用,精选学科前沿资源,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进行教学实证,深化学生认知。通过“三证”教学行为,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积累学生学科素养。
形势将逼迫大家面对地理教学现实。只有大力推行“减负、增效、提质”,实现元素性低起点向举一反三高落点的教学迁移,突出培养学生地理学科能力,努力积累学生地理学科素养,才能顺应高考改革新形势,为国家培养更多未来的合格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