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食环保嘉年华

2015-10-12王帅

世界文化 2015年10期
关键词:世博会场馆

王帅

在意大利米兰举办的第42届世界博览会已接近尾声,展期从今年5月1日至10月31日。本届世博会以“滋养地球,生命的能源”为主题,也是世博会史上首次以食物为主题,聚焦农业、粮食和食品,探寻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滋养人类、反哺地球,为全球提供充足、优质、健康和可持续的食品保障的有效途径。

在米兰西北部,110万平方米的世博会园区里汇集了140多个国家的场馆。整个米兰世博园区的规划灵感源自罗马古城的格局,园区的主轴直指米兰城的罗马古道。主轴中央是世博会主广场,这里有一个摆满来自世界各地的农产品和食物的长桌,连本届世博会的吉祥物foody都是由多种水果蔬菜组成。

除了展示琳琅满目的美食,参展国场馆的设计也充分融入了食物和自然的元素,其中不乏环保的创新设计。各国场馆不仅具有独具匠心的外形,还将国家精神与人类文明融于其中;不仅体现环保节能的寓意,还展现出本国诱人的饮食文化和发达的食品产业。中国馆以麦浪铺陈,德国馆灵感的田野,美国的粮仓和法国的多产市场……整个世博园一派田园牧歌的景象。

世博会变身美食嘉年华,时尚之都米兰与世博碰撞出别样的浪漫。

意大利馆:童话般的“城市森林”

本届世博会东道主意大利的场馆在世博大道中央的位置,展馆面积超过了9000平方米,场馆造价超过933万欧元,最后以“造物、美学和创造力”来回应世界,凭借其独具创意的城市森林的造型,成为世博园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场馆。

每到整点,在意大利歌剧的伴奏下,广场上一座名为“生命之树”的高塔就会开出“繁花”。而在其对面外表像树枝的意大利馆就叫“城市森林”。树枝形状交叠的洁白外观,不禁让人联想起《冰雪奇缘》那个充满乐趣的童话世界。面对世界范围内日益严重的空气污染问题,一些建筑学家提出让城市建筑吸收雾霾这一设想:如果林立的高楼能够将悬浮在空气中的微小颗粒物吸附在其表面,便能有效减少污染物对人体的伤害。在本届世博会上,这一设想成为现实。意大利馆的树状设计围绕着通透、能源、水、自然和技术等概念,充分展示着生命的张力。其外立面使用了一种可以净化空气的光催化性水泥,这种专利材料多是由回收的材料制成,如卡拉拉大理石的碎片。这种特殊的环境净化水泥在直射的阳光下可以捕获空气中的污染物,并将其转化为惰性盐,从而能够像树林一样净化城市的空气,因此意大利馆也被称为“吃烟的场馆”。除了在建筑外立面上利用交错的几何图案模拟了树林及其阴影韵律,具有净化空气的功能,意大利馆还是一个能量自给自足的建筑——顶层安装了光伏玻璃天幕,可以控制透光度,而且使用了太阳能电池板发电,产生可再生能源。

一方面是面向未来的新科技,另一方面也承载着悠久的古罗马文明。在馆里,可以看到意大利人骄傲地展示他们是如何在本国有限的自然条件和不断发生的天灾人祸之下克服困难、取得惊人成就的。走过一面讲述水污染、空气污染、食品安全等近年来所面临的各种灾害和问题的展览墙,来到一个四面铺满屏幕和玻璃的房间,这里不断播放着的画面是意大利举世闻名的美景和文艺复兴以来的艺术成就,令人叹为观止。

意大利国家馆中还有许多独具匠心的设计。一个乍看满是植物的花园,实际上是一幅现实版的意大利地图。“地图”上模拟了本土20个区域不同气候带和生态环境的温室,并展现食物种植、生产和消费的全部过程。漫步在14000平方米的互动创新空间里,即可了解意大利富饶的地貌、强大的农业及其烹饪传统。

在意大利的知名企业馆,葡萄酒、巧克力等食品主题馆也颇有特色。意大利人对“吃”十分执着,在米兰和罗马,十步之内必有餐馆,而意大利的食品加工业更是享誉世界。在本次世博会上,园区设计师更是将意大利人对美食的执着、对加工业的自信发挥到极致。米兰世博会主席戴安娜·博莱科表示:“米兰所在的伦巴底大区,是欧洲第二大也是最重要的农业产区之一。我相信意大利制造的食品将会和意大利的时尚一样,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米兰世博会的主题关注的不是我们到底吃的是什么,而是我们如何更好地去消化食品。我们希望能够挖掘关于食品的精湛科学与艺术,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和方式来展现,不仅是从生产上,更是从种植源头上。”

德国馆: “灵感的田野”不失细节魅力

占地面积约4900平方米的德国馆,是本届世博会所有参展国家馆中面积最大的自建国家馆,主题为“灵感的田野”。德国馆为到访游客提供了两种全然不同的参观方式——馆外路线和馆内路线。馆外路线向所有游客开放,宽阔的坡道模拟了农田泥土的自然颜色,这也是德国乡村风景的人工演绎。顺着这片长而平缓的坡道景观地带走上去,便开始了“灵感的田野”之旅。

馆内路线契合世博会主题,覆盖了 “土地”“水”“气候”“物种多样性”“当今德国食物的消费与生产”和“我的创意花园”六大区域以及上百个主题站点,结合声、光、电等技术营造了不同的空间体验,介绍了水资源利用和保护、可再生农业发展、气候变化、保持生物多样性和保证食品安全的相关知识,全方位展现未来食物短缺问题的解决方案和实验技术。

细致严谨、注重细节的德国人将科技与创意的结合发挥到了极致。比如工作人员手中一个类似瓦楞纸的“种子板”移动设施,其内侧有七个感应点,通过上方照射的投影仪,自动感应系统就会将投影内容投射到种子板上,参观者通过这种多媒体方式体验到自然作为主要食物能源的力量。展厅中一个巨大的白色伞状物被称为“阳光树”,这个装置能够在白天收集到晚上照明所需要的能量。德国馆负责人施密茨·迪特马尔介绍说:“这是我们第一次向公众展示这种新技术,由五个国家和组织在德国共同研制而成。它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将在里面种植的植物转化为电能,这是一个很不错的创新。”展馆二楼的空间被打造成一个小菜园,展示了食物是怎样从自家菜园来到厨房,再从自家的厨房回到菜园的循环过程。废旧下水管道改造成多层利于灌溉的蔬菜槽,里面种上各种各样新鲜的瓜果蔬菜,仿佛将“灵感的田野”带到自己家中,倡导可循环利用和健康有机的生活方式。此外,馆中巨大的白色模拟超市,用滑行的购物车向人们宣传了德国食品的品质和安全性;一把看似普通的伞,打开之后伞面上会呈现出地球的图像,转动伞柄能够看到从两千年前到现在整个地球环境的发展变化轨迹……除了展示高科技外,德国馆希望能够让人们认识到水、土、天气等大自然最基本元素对人类未来的重要性,更多地激发大众的环保意识。

通过各种高科技元素和一大批智能产品来引导观众体验世博会主题“饮食营养”,展示粮食生产和可持续消费方面的创新思路,是德国馆的特色。

中国馆:“天、地、人、和”的“希望的田野”

世博会开幕后,带有浓重京味的中国馆广受欢迎。中国国家馆以“希望的田野,生命的源泉”为主题,以农业、食品科技和饮食文化为主线,首次以三座自建场馆的形势参展,规模创下历届之最。中国馆坐拥4590平方米的占地面积,成为园区内仅次于德国馆的第二大外国自建馆。

中国馆的外形非常诗意,设计提取中国传统歇山式造型元素,结合现代设计理念,呈现出宛如希望田野上的一片风吹麦浪。金色麦浪般的外立面在阳光下起伏波动,生动诠释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地人和”的整体设计理念。建筑正立面是整个建筑流线最高潮的部分,高耸的胶合木结构屋架仿佛群山。从正面看,中国馆是一道自然的天际线,从背面看则是城市的天际线,犹如日月阴阳,对立却有着奇妙的和谐感。建筑内室采用了优质定向结构麦秸板材装饰,大幅降低了材料成本,以其天然麦秸的金色光泽与纹理,在灿烂阳光下折射出夺目光彩。对应米兰的日照轨迹,屋顶选择不同透光率的面材,将自然光引入室内满足照明要求,大大降低了能耗,与世博会的主题一脉相承。

“天”“地”“人”“和”四大展区构成了中国馆的核心,在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更讲求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建筑通过屋顶、地面和空间,将“天地人和”的概念与水稻小麦的元素融合为一体,赋予了中国馆“希望的田野”的含义。由两万个LED节能灯组成的“麦穗”,仿佛展开了一个磅礴大气的广阔田野。这一高科技视觉艺术装置占据了中国馆的主体。穿越四个展区,便可以从时间和空间上全方位了解中国人与农业、粮食、饮食和自然之间的故事。首先进入眼帘的是中国长达8000年的农耕历史,包括刻着禾苗、谷字样的甲骨文展品,以及约一千多年前出版的农耕专著《齐民要术》等。蚕丝业的发展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桑叶、蚕蛹、丝绸,还有一幅用丝绣的丝绸之路示意图,勾勒出丝绸之路对中国过去和未来的重要意义。

享誉世界的中国代表性食物如豆腐和烤鸭自然也是必不可少的。在“人”展区中,有一组憨态可掬的泥塑艺术品,将精品烤鸭制作的30余道工序中最有代表性的10个步骤表现出来。从传统走向现代,如何走向健康饮食,处理现代生活和食物之间的关系,是中国人面临的挑战,也是各国人民都关注的话题。

采用剪纸、泥塑等传统民间艺术形式所展现的中国博大精深的农业文明、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和饮食文化特色令人目不暇接。中国传统小吃的亮相也在世博园内掀起了一阵中华美食风。每天开园前两个小时,中国餐馆的师傅们就开始了当天的烹饪。考虑到食材的新鲜,淀粉、肉类等原料都是在米兰当地采购。如何用意大利的原材料调配出具有中国风味的地道小吃,师傅们也都经过了反复调试。而像米粉之类意大利没有的食材则是专门从中国空运过来,通过意大利的检查,再在当地进行加工。中国馆的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中国美食的受欢迎程度完全达到了我们的预期,同时也把中国的小吃文化、艺术及安全性推向了欧洲和世界。”

美国馆:可采集的垂直农场

发源于意大利的“慢城”联盟越来越流行,而本届世博会更是号召要“慢食”,那么以快餐文化著称的美国如何彰显它的特色呢?

美国国家馆以“美国食品2.0”为主题,建设了一座面积为3250平方米的高新技术“粮仓”,展示本国在未来食品世界中的重要地位。场馆门口设立了造型为“I AM 1”的拍照点,提醒着每一位参观者我们都是全球90亿人中的一员,也阐释了“2050年养活90亿全球人口”挑战的主题(预计到2050年,全球总人口将突破这个数字)。

美国馆外立面覆盖的“可采集的垂直农场”,是美国馆绝对的主角。这个纵向的活动田园耗资4500万欧元建成,面积约为670平方米,长度超过一个足球场,布满来自美国50个州的42种蔬果作物,利用营养液栽培系统种植——栽种在水培与土培相结合的12个垂直种植器当中,通过规律运动,对外掀起阵阵绿色波浪,对内带来光线和空气流通,形成了美国馆开放、通透的侧墙。场馆安装了结合雨水收集科技的水培灌溉系统,并设有可随太阳角度旋转的墙板,尽可能吸收日光,提高作物产量。在设计师眼中,这不仅让场馆本身变成一种景观,同时也通过技术创新引发人们对未来农业栽培的思考。美国国家馆设计师詹姆斯·比伯说:“这是美国农业的一种全景展现。我们采用了这种‘秀色可餐的方式,我们要确保人们能够理解,农场是有生命力的,是运动的,它体现着技术,生物本身就是一种技术。”

场馆另一侧的电梯通向顶层,由312块智能玻璃拼接成的遮凉棚可以在电脑程序的控制下调节颜色和透光度,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采光,体现了节能环保意识,同时也为展馆增添了一份光影变幻的趣味。

走进馆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条长长的被很多农作物样本装饰的通道。参观者还可以通过多媒体展区播放的名为“伟大的美国食物”的动画和实景相结合的微视频,了解食物从田间到餐桌的整个过程以及美国文化、科技和烹调的价值。

展厅一楼设立了互动游戏,方便参观者了解在粮食安全问题中遇到的挑战和解决路径。在游戏平台四周,还设有六个按照食品生产和消费等方面来划分的相关领域展台,通过视频和创意演示,表达了普通农民、营养师、政策制定者等不同人群对于未来粮食安全的想法。相关人员介绍说:“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也有机会对未来的食品做出贡献。所以我们设计了这种展出方式,与前来参观的人直接对话。”

法国馆:“上下颠倒”和“即产即销”

看到法国馆门口的玫瑰花雕塑,便能感受到法国人的浪漫。停在醒目位置的法国原产标志性超大餐车,不仅帅气的外观引人注目,飘出的阵阵法餐香气更是牵引着游客的嗅觉走进法国馆。

占地3600平方米的法国馆有三层楼高,整个场馆是一座完全敞开的大厅式建筑,由取自侏罗山脉的木材建成。法国馆的参观路线起始于枝繁叶茂的迷宫花园,展示了法国地域景观的多样性和差异性。花园里是一些并不起眼的绿色植物,但如果仔细观察,就能发现这些植物都是一些农作物,有60余种之多,展示了法国农业的多样性。

穿过花园进入场馆,视野豁然开朗。法国馆将国家的地形地貌作为主要设计元素:用木材交叉层叠成脊状结构,内部空间呈弧形凹陷,形成连绵起伏的波浪形屋顶;建筑以“上下颠倒”的方式重现了由法国市郊农民所塑造的土地景观,巨大的屋顶和阴影为炎炎夏日带来了凉爽的气息。天花板上的每个格子都挂满各式各样典型的法国作物和农产品。实际上,这个奇特的房顶造型是设计师们从法国乡村连绵起伏的丘陵地形中获取的灵感,然后将这种地形翻转过来,创造出了食物从天而降的感觉。精致的西式餐具和调味品等各种能体现法餐元素的物件,也都挂在了天花板上,令人眼花缭乱。整个法国馆的展品布局仿照法国农贸产品市场建造而成,让人们在这里寻找食材,创造食物。法国的农产品集市里自然也少不了葡萄酒、奶酪等家喻户晓的食品。走进红酒体验区,葡萄酒瓶塞拔出刹那间发出的清脆声音正在循环播放。而现场播放的各种食品制作视频,让人有一种立刻摘下厨具、现场制作的冲动。

设在二层的法式餐厅使用一层花园里展示的花果作物为人们提供美食,意在重新阐释一种市场模式,即食物的生产和消费都在同一个地方。如果能够加速种植、收获、销售与消费过程的整合,实现在当地市集中即产即销,不仅能给人们带来更多新鲜的食物,更会有助于减少因食物运输而产生的碳排放。法国馆餐厅经理塞巴斯蒂安介绍说:“我们尝试证明在大约700公里以内,所有货品都可以在新鲜状态下运输5个小时到达,在整个欧洲范围内都可以。而且相对于供货量来说,它们所造成的碳痕迹基本微乎其微。”

日本馆:“木”为核心的和谐多样性

占地4170平方米的日本馆主题为“和谐共存的多样性”,传达了日本在农、林、牧以及美食文化上的理念。日本自爱知世博会开始就提出,“树木”是链接土壤、海水、空气等自然万物的载体;本次世博会日本依然以“木”为设计核心,将日本馆的Logo设计为三双叠在一起的筷子,简单而形象地传递了场馆主题与食物的关联,将“木”的概念和东方饮食文化的结合发挥到极致。

展馆外墙融合了日本传统建造技艺,采用传统工艺“立体木格子”设计,无任何金属链接和支撑,类似积木拼搭,并且结合了抗震技术。木头象征植被、森林等自然元素,这些元素是从陆地到海洋生命循环中所不可或缺的,也关系到全人类的饮食;树木则代表着种植稻米、竹子等代表性产品的日本自然农业区里山。

以 “和谐多样性”为主题的展厅,摆满了映着稻穗的屏幕。这些屏幕摆放高低不一,创造出视野辽阔的互动投影空间。屏幕上名为“和谐”的投影图像会随着参观者的移动而变化,宛如漫步在稻田之中。稻田是日本饮食文化的核心,它在日本人民心中以及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得以最充分的展现。

穿过这片技术的海洋,便抵达一条由数字信息组成的图片“瀑布”,向参观者360°呈现了作品《多样性》。参观者可以触摸从“瀑布”上流下来的食品图片,了解图片上有关食物起源及其重要性的信息。

随后进入一个介绍日本美食的长廊,体验“食之旅”。在这个不到10平方米的创意空间,满眼是让人垂涎欲滴的色彩搭配和品类展示,从大米耕种到制作为寿司,从渔夫出海打渔到餐桌上的刺身,从成长的麦子到盘中甜品……从产地到餐桌的食物生产加工过程一目了然。

在以餐桌为概念设计的“未来餐厅”中,参观者可以拿木筷夹放在“触控屏餐桌”上的美食,每“夹”到一种食物,显示屏上就会弹出一个与之相关的故事。整个展示让人们真正了解到日本的和食文化以及日本人对自然恩惠的感激之心。

各具特色的其他场馆

俄罗斯馆:“诺亚方舟”的象征意义

负责俄罗斯馆设计的意大利建筑师马特奥介绍说:“场馆设计成一座繁茂的山峦,由有机木结构包围,前方优雅的‘鼻端形似一艘帆船。展馆内部分为一系列开放空间,如同古典意大利式花园中的观景台。建筑上层的空中花园让人忆起古巴比伦的盛景,建筑整体则寓意诺亚方舟。这座现代建筑的象征意义也正在于通过对古文明场景的重现吸引人们关注资源可再生问题。”

瑞士馆:“下沉”引发的反思

进入瑞士馆,电梯会把参观者带到展馆顶层的一间储藏室,货架上整齐排列着装满小袋咖啡的纸盒,供游客免费领取。接下来的房间也是同样的布局,并免费提供一小盒食盐。走廊墙壁上的标语“你害怕会空手而归吗”引起游客的好奇。接下来的房间依旧是同样的布局,但免费提供的饮用水和苹果早已告罄……当展馆的全部礼品消耗殆尽时,整栋瑞士馆也会随之下沉。瑞士馆通过这种方式寓意有些人的过多索取,其实是在剥夺他人获取食物的平等权利,让人们反思自己的消费行为。瑞士馆相关负责人解释说:“大多数人都理解了我们所要传达的消费理念,意识到资源的有限性,从而思考如何才能更明智地利用资源。”

威尼斯水馆—丝绸之路馆:穿越丝路与寻踪马可·波罗

意中合办的威尼斯水馆—丝绸之路馆以“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为主线,旨在引领全球各地方政府、社会组织通力协作,创造新的奇迹。今年恰逢中欧建交40周年,我国的丝绸之路馆配合“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组织一系列中国品牌推介和文化交流活动。其中,“穿越丝路”系列纪录片由北京出发,途经丝绸之路沿线的十余个国家,探索丝绸之路的文明遗址、现代城市自然风貌以及活动参与者与沿线人民的互动。此外还将沿着马可·波罗的踪迹,拍摄一个车队寻踪马可波罗之路。

猜你喜欢

世博会场馆
为申办2030世博会,釜山将全力以赴
会前视察 支招亚运场馆利用
创新标准打造绿色雪上运动场馆
冬奥之约,场馆先行
“全运”场馆外的“事故”
场馆风采
构建运动场馆照明优秀的光环境
晚清世博会参展棉纺织品的分析
喜游世博会
世博会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