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亚的“乱世文物劫”
2015-10-12湘溪
湘溪
伊拉克和叙利亚都地处“肥沃新月”的核心地带,历来就是“文明的十字路口”,举凡巴比伦、亚述、波斯、马其顿、罗马、阿拉伯……这些人类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帝国或多或少都在这里留下过足迹,几千年积累下来,地上地下的文物古迹数不胜数。但近年来的战乱,尤其是“伊斯兰国”出现以来,西亚的文物惨遭“乱世劫难”。8月25日,“伊斯兰国”悍然在社交媒体上公布了叙利亚巴尔米拉古城内巴尔沙明古神庙被炸毁的视频截图。这座古神庙始建于公元17年,供奉的是腓尼基人的暴风雨之神,罗马帝国时还曾经扩建过,已有2000年历史。更让人无法容忍的是,此前一生致力于巴尔米拉古城保护、82岁高龄的叙利亚考古学家哈利德·阿萨德因拒绝向极端分子透露已经转移的巴尔米拉古城文物的下落而被极端组织杀害,他的遗体被残忍地吊在巴尔米拉古城主广场的廊柱上。
这已经不是“伊斯兰国”第一次对顶级世界文化遗产下狠手了。2014年6月,“伊斯兰国”占领伊拉克摩苏尔时,摩苏尔博物馆中大量珍贵文物就遭到厄运。而最让世人揪心的是,今年3月以来,“伊斯兰国”竟陆续破坏了哈特拉、尼姆鲁德、杜尔舍鲁金等三座伊拉克千年古城。哈特拉古城在1985年成为伊拉克第一个被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古迹,尼姆鲁德遗迹发掘出的人首兽身石雕和石板浮雕早已成为大英博物馆、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发掘后遗迹中仍保存了大量文物。据专家估计,在“伊斯兰国”的占领区中,有超过4500处很有价值的古迹面临着同样的危险。然而,这些早期人类文明的瑰宝,在“伊斯兰国”眼中却是“邪恶”。“伊斯兰国”的极端理论反对偶像崇拜,而包括巴尔米拉古城在内的许多文物中恰恰有许多人和动物的雕像,这在他们眼里都是“偶像崇拜”,都是应该摧毁的。而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近东问题专家伯纳德·海克尔教授指出,“伊斯兰国”这样做的另一个动机是“渴望关注和冲击”。
在摧毁文物的同时,“伊斯兰国”还大肆走私文物以获取资金。伊拉克库尔德考古学家协会主席阿布拉赫·卡迪尔指出,“伊斯兰国”去年占领摩苏尔之后就绑架了博物馆负责人,获取了大量文物信息,之后便靠倒卖文物获取资金。伊拉克旅游文物部官员指出,走私文物已成为“伊斯兰国”在倒卖石油之外另一个获取资金的途径,他们已经建立了专门的走私文物网络。
更让人无法接受的是,这场“乱世文物劫”中还有不少人扮演着不光彩的角色。据说早有“买家”在邻近的土耳其或黎巴嫩等着“接手赃物”,然后把它们转卖到欧洲或美国藏家手中。有数据显示,近年来以“手工艺品”为名走私到美国的叙利亚文物增长了133%,而德国慕尼黑则成为西亚文物前往整个欧洲的“中转地”之一。
不少专家认为,“伊斯兰国”早就将博物馆中或遗址中的小件文物走私出境换了钱,而对于那些搬不走的巨型石雕或是古城遗迹,则抡起大锤或用炸药毁掉,这样他们既“表明了立场”,还为文物走私做了“广告”。大型的文物特别是遗址还是“伊斯兰国”成员藏身的“盾牌”。在伊拉克古城哈特拉被炸前,极端组织曾藏身其中开展活动,因为他们知道该地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国际联军不会对此展开空袭。
或许,对于盘踞在人类文明最早发源地的两河流域及“肥沃新月”地带的“伊斯兰国”,真可以用“投鼠忌器”来形容。然而可悲的是,极端组织能够骤然坐大,说到底离不开中东失序、强人倒下、大国代理人混战形成“政治真空”所带来的机遇。而直到今天,地区国家和外来大国更多地依然是考虑自己的利益,导致“伊斯兰国”打而不垮,这头在畸形环境中壮大起来的“怪兽”恐怕一时难以被剿灭,西亚珍贵文物的厄运还未结束。就像叙利亚文物办主任麦蒙指出的,战争中受损的很多东西也许可以修复,唯独文物古迹一旦损毁就无法修复,这意味着“我们历史中的一页永远破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