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特迪瓦:从“西非明珠”到战乱之国
2015-10-12王宏德
王宏德
在科特迪瓦村庄
根据联合国授权,我于2014年6月赴“联合国科特迪瓦行动”(简称ONUCI)担任军事观察员,执行维持和平任务。ONUCI是联合国2004年4月在科特迪瓦部署的军事机构,下设三个战区(2015年3月精简为两个),目前有军事人员、警察、国际和当地文职人员、联合国志愿人员等共计12000余人。中国在ONUCI的六名人员全部为军事观察员。
至2015年6月任务结束,我先后在科特迪瓦东北部城市邦杜库和首都阿比让两个军事观察员队工作,担任过军事后勤官、情报官和观察员队队长等职务,与来自世界17个国家的29名外国军官共同工作。期间,正值西非艾博拉肆虐之时。我参加了夜间巡逻、上(下)午巡逻、城镇(市)巡逻、乡村巡逻、边境巡逻、长途巡逻、空中巡逻、沿线巡逻、特殊巡逻和武器核查500余次,监测原交战双方停止敌对行动的遵守情况和武装团体的动态,及时、准确地将收集的情报信息上报ONUCI总部,受到了包括东部战区司令等高级军官的称赞。归国之前,获得ONUCI总部“成绩突出”评价和联合国维和勋章。
一年的工作,感受颇多,既为科特迪瓦30年的停滞不前和倒退而遗憾,也为其未来的发展前途担忧。
动荡和内战将“西非明珠”推入地狱
1960年独立前,科特迪瓦是法国殖民地。独立后的20年间,在博瓦尼总统领导下,政治清明、社会稳定,取得了辉煌成就:到1980年其国内生产总值(GDP)翻了22番,达101.9亿美元,年均增长率高达11%,人均GDP超过1200美元。可可、咖啡出口位居世界第一,石油产量非洲第一。原本一张白纸的工业也得到蓬勃发展,冶炼、机械、汽配、食品加工等产业在西非小有名气。首都阿比让由一个27万人口的小城发展成超过200万人口的大城市,阿比让港为非洲仅次于南非德班港的大港和超级商埠。因此,科特迪瓦当时被人们称为“西非明珠”,阿比让也获得了“西非小巴黎”的美誉。此后,由于社会动荡和战乱,经济发展停滞并倒退,国家一下从天堂掉入黑暗的地狱。
在阿比让的半年间,我除了被这里美丽的自然风光、郁郁葱葱的热带植被吸引外,丝毫感觉不到这是一个国家的首都。虽然市中心和一些富人居住区、高档酒店也建设得富丽堂皇,但多年战乱的印记仍清晰可见,许多人居住在低矮、潮湿的棚户区,无业人员、失学儿童比比皆是。街道狭窄,交通拥堵,遍地都是垃圾。车辆虽多,但大多破旧,整个城市每天尾气弥漫,散发着呛人的气味。呈现在眼前的就是一个脏、乱、差的形象。在邦杜库,我每天深入城镇、乡村和边境地区巡逻,看到的情景更让人心酸。大多数乡村人口居住的是土坯草房,不少人衣不遮体,没有鞋子穿。做饭靠烧柴禾,磨面靠木棰,主食以木薯粉为主。在一些交通不便的地方,还有人过着与世隔绝的日子。有一组数字可以反映出科特迪瓦人民的生活情况:1994年人均GDP跌至573美元,2009年3月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确定为“重债穷国”。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公布的《2013年人类发展报告》认为,2012年科特迪瓦人类发展指数在世界187个国家中排名第168位,居民预期寿命56岁,仅有77%的城市居民和不到15%的农村居民使用电力照明。这两年国家虽然采取了不少措施,但情况改观并不明显。有时我想,假如没有这30年的动荡和战乱,以科特迪瓦当时的发展速度,现在将会是一个多么现代化的国家啊!
独裁和腐败使政府丧尽民心
为了弄清科特迪瓦从发展之星到战乱之国的真正原因,我到中国驻科特迪瓦大使馆了解情况,咨询了许多经历过战火的华侨,还到一些地方进行了实地考察。我认为,除了大国插手、民族和宗教问题等一般性的原因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执政党和政府的独裁和腐败,使其丧失了民心。在博瓦尼统治后期,政治上实行铁腕独裁统治,一党专政,不允许其他党派存在,限制新闻自由。他还用法国援款为自己建造了非洲最华丽的官邸,从精致奇妙的吊灯和古典家具,到镂空雕花的瓷器和可供1000多名宾客就餐的餐具,还有一张可坐几百人的餐桌……凡到过这里的各国政要,无不为如此的奢侈和铺张而惊愕。博瓦尼还耗巨资将自己出生的小村庄——亚穆苏克罗打造成一个“现代化”的政治首都,而将阿比让作为经济首都。1985至1989年,他花费3亿美元在亚穆苏克罗修建了世界上最大的天主教教堂——和平圣母大教堂。为了一看究竟,我们一行专门驱车来到这里,亲眼目睹了这所由小村庄建成的大城市,参观了总统大酒店、议员之家大酒店等专供高官享受的豪宅后,来到了雄伟的圣母大教堂,它长195米、高158米,占地3万平方米,仅大殿内就有7000个座位,站立室内另可容纳11000人,单是教堂一根柱子,我们七个人手拉手,也只达到其周长的一半。当初为建教堂,仅大殿的花费就使科特迪瓦的国债增加了一倍。只可惜亚穆苏克罗从“建都”到现在,由于各种原因一直没有真正使用,仅搬迁费用就需40亿美元,所以目前所有政府机构仍在阿比让。据统计,博瓦尼当时个人积累的资产总额就达7~11亿美元。
总统的腐败带动了官员贪腐,全国几乎无官不贪,国库中的资金源源不断地流入了个人腰包,而百姓则被压得喘不过气来。此时,西方掀起的多党制和民主化浪潮传到非洲,科特迪瓦和平发展的时代由此结束。1990年初,学生罢课、工人罢工时有发生,反对派乘机组织示威游行,提出了多党制的要求,科特迪瓦政治形势开始不稳,社会动荡加剧。该年4月30日,在国内反对派和西方国家的强大压力下,博瓦尼不得不宣布实行多党制。一夜之间,科特迪瓦冒出60多个政党(到2010年达到152个)。罢工、罢课此起彼伏,打砸抢事件层出不穷,经济环境日趋恶化,外国投资者纷纷撤离,国家变得动荡不安,一直发展成后来的长期内战,造成5000多人死亡,100余万人流离失所……
贫穷和软弱只能处处受制于人
在科特迪瓦的一年,时时处处可以感受到法国的影子。国家的官方语言是法语,使用的货币是西非法郎,商店里卖的是法国葡萄酒,有身份人穿的是法国名牌服装,法国“独角兽”部队虎视眈眈地驻扎在阿比让国际机场附近。没有法国人点头,什么事也做不成,包括由谁来当总统。博瓦尼从1960年任总统至1993年12月7日去世,连任七届、执政33年,创造了当时在位时间非洲第一、世界第三的记录。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与法国的关系非常密切,从早年任法国国会议员、内阁部长开始,就是亲法的“自由派”头面人物,与法国历届总统戴高乐、蓬皮杜、德斯坦、密特朗、希拉克都保持了密切的私交。国家独立后,同法国签订了一系列协定,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技术等各方面开展全面合作,依赖法国援助、投资和提供“顾问”。为了讨好法国,他还坚持强烈的反共外交政策,包括1969年与苏联断交,并拒绝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直到1983年才调整对华政策与中国建交,1986年与苏联恢复邦交。博瓦尼之后有四位总统:贝迪埃(1994~1999年)、盖伊(1999~2000年)、巴博(2000~2011年)和现任总统瓦塔拉(2011~ )。军人盖伊1999年在巴博支持下发动兵变推翻贝迪埃,在位不到一年,就被巴博取而代之。贝迪埃是博瓦尼时期的议长,瓦塔拉是博瓦尼的遗命总理,都是典型的亲法派。只有巴博,始终有点不买法国的账,因此被法美等国指责为“反民主”人士,一直找机会将他赶下台。2002-2005年科特迪瓦内战期间,法国就派“独角兽行动”部队驻扎科特迪瓦,消灭了巴博实力有限的空军。2010年11月底,科特迪瓦总统选举后,巴博和瓦塔拉均宣布获胜并分别宣誓就任总统,法国立即联合欧盟、非盟和联合国等表示承认瓦塔拉当选,要巴博退位。但巴博拒绝下台,表示“科特迪瓦的事轮不到外人插嘴”。于是,科特迪瓦两大对立派的暴力冲突从北向南逐渐升级为“城市游击战”和武装对抗。由于法国派兵协助瓦搭拉军队作战,2011年3月31日夜,反对派武装向首都阿比让发动攻势,4月11日将总统巴博抓捕。对法国的帮助,瓦搭拉心知肚明,当他于5月21日宣誓就职时,立即表示,该届政府将与法国和承认其当选的联合国、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和非洲联盟保持一致。
维和队友
今天,国际社会和组织向科特迪瓦提供了大量资金援助、免除了其大部分债务,用于战后重建、巩固和平,消除贫困,促进经济增长。在联合国维和部队的帮助下,安全形势也日益好转,人民生活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是,长期的动荡和内战留给民众的心理阴影还没有完全抚平,巴博的势力还没有肃清,种族、宗教之间的矛盾也没有解决,社会腐败现象仍非常严重,而且许多民众对瓦塔拉借助外国势力取胜表示不满。但广大民众深受战乱之苦,不愿看到国家再次动荡。总之,科特迪瓦南北两方分裂已久,要实现全国和解,使西非“发展之星”再次升起,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作者为国防大学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