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长沙盆地成矿远景分析
2015-10-12陈佐权严金华杨华
陈佐权 严金华 杨华
(1广东省核工业地质局二九二大队广东河源517000;2河源市明源工程勘察有限公司广东河源517000)
大长沙盆地成矿远景分析
陈佐权1严金华2杨华1
(1广东省核工业地质局二九二大队广东河源517000;2河源市明源工程勘察有限公司广东河源517000)
大长沙盆地位于粤东北,区内附近已发现有多处多金属矿床、多金属矿点及多金属异常点,提交了多金属资源储量,具有一定的找矿成果,但前人对热液活动与构造之间的相互关系,区域成矿规律,主要控矿构造研究等等总体研究不够,笔者从盆地的区域地质背景、地层、构造、岩浆岩、地球化学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认为盆地成矿背景优越,具有良好的找矿远景。
大长沙盆地火山盆地多金属成矿成矿远景分析
大长沙盆地位于粤东北,处于九莲山隆起与梅县拗陷边缘,属典型的中生代火山岩盆地,在中生代构造岩浆活动强烈,造成了盆地构造发育,火山岩广泛发育,盆地具有优越的区域地质成矿背景,经过前人多年的勘查,在盆地已发现多处矿床(点),上坪地区金石嶂银多金属矿、麻布岗地区的矿山宝多金属矿及贝岭南部的咸水湖多金属矿点等,且只停留在浅部范围探索,据元素组合分析预测深部均有较好的矿体产出,具有较好的发展为大、中型多金属矿床的前景。
1 区域地质背景
大长沙盆地处于九连山隆起与梅县拗陷边缘,南岭东西向构造带上,同时处于北东向武夷多金属成矿带南端与东西向南岭成矿带东端复合部位,盆地内海西构造层碎屑岩夹碳酸岩建造,燕山构造层碎屑岩及火山岩广泛分布,其次有加里东构造层变质岩系;构造与岩浆活动频繁[1]。(图1)
图1 区域构造位置示意图
1.1地层
盆地出露的地层有:震旦系、泥盆系中统老虎坳组、二迭系下统孤峰组、侏罗系上统高基坪群、白垩系下统官草湖群、上统南雄群、下第三系丹霞群、第四系。
其中大面积分布的主要有震旦系的混合岩、混合花岗岩等;侏罗系的紫红色凝灰质砂岩、凝灰岩、流纹斑岩、安山玢岩、安山凝灰岩等;白垩系上统的紫红色砾岩、砂岩、粉砂岩、粉砂质页岩、流纹岩、石英斑岩。
1.2岩浆岩
勘查区岩浆活动频繁,多期而强烈,有燕山期侵入岩体、脉岩,中生代火山岩为主。
其中包括分布于勘查区东部及南东部的罗浮岩体西缘部分,属燕山第三侵入期岩体,岩性为花岗岩;分布于勘查区中部岐山嶂一带的石英斑岩,大致呈南北向展布,属燕山第三侵入期岩株;分布于勘查区中南部的花岗斑岩,大致呈北西向延伸,属燕山第五期侵入体。
盆地内脉岩零星分布,主要有花岗斑岩脉、石英斑岩脉和辉绿岩脉。
1.3构造
区内褶皱主要为大长沙向斜,位于勘查区中部,分布于矿山宝—野猪嶂一带,呈不规则椭圆形分布,核部主要为上侏罗统高基坪群的中酸性火山岩,西翼、北翼为震旦系变质砂岩地层,东翼被花岗岩体侵吞,火山岩盆地遭岩体破坏,两翼地层产状凌乱,出露不完整;盆地内断裂发育,以北东—北北东向为主,次为北西向和近东西向,其中以北东—北北东向构造规模较大,活动强烈,形成大的硅化带、破碎角砾岩带,具长期性和继承性,为主要的控盆、控岩构造,岩浆活动强烈,成矿作用明显。
图2 粤东地区深大断裂略图
1.4多金属矿化特征
区内多金属矿化种类多,多金属主要产出于花岗斑岩、构造带及接触带上,多金属矿化呈浸染状、细脉浸染状、脉状及透镜体状等,多金属矿化以银、铅、锌、钨、锡、铁、钼等为主,矿床成因以斑岩型、矽卡岩型、热液裂隙充填型等为主。矿石矿物以赤铁矿、闪锌矿、方铅矿、黄铁矿、黄铜矿及晶质铀矿等为主;脉石矿物主要为长石、石英、次为绿泥石、绢云母、萤石、方解石等。
图3 赣南安远热隆遥感解译构造略图
2 盆地成矿远景分析
2.1区域地质背景条件
盆地位于华南褶皱系、粤北赣南加里东褶皱带与粤中印支褶皱带的交接过渡地带,紧靠华夏地块中部赣粤前加里东古隆起西侧边缘、九连山隆起、定南古陆南缘,是产金的有利大地构造单元。区域上处于东西向南岭成矿带、大东山—贵东—九连山第二成矿亚带东部与北东向武夷成矿带西南部交汇部位。区内地层较简单,褶皱构造,断裂构造、岩浆活动频繁,是有利成矿的区域地质背景,是多金属成矿的十分理想的大环境[2]。(图1)
2.2构造条件
深部断裂带控岩、控盆、控制火山喷发、控制多金属矿形成。盆地位于三个方向深大断裂带交汇处。一是北东向河源深断裂带,二是东西向贵东—蕉岭大断裂带,三是北西向罗浮—海门大断裂带。构造活动、岩浆活动、热液活动强烈频繁。且在区域构造上,盆地位于寻乌大型变质核杂岩的边缘及安远热隆环形构造南部边缘,深部的伸展滑脱构造为其提供了较好的热源、矿源及其矿化物质的运移通道[3]。(图2)
这些因素导致盆地内北北东、北东、等方向的断裂构造发育,由于深断裂的发展和演化,导致岩浆岩体的上侵,同时带来丰富的矿源,十分有利于多金属矿的形成[4]。(图3)
2.3地层条件
盆地位于侏罗系火山岩盆地及白垩系火山岩盆地邻近部位,其火山活动具多期多阶段的特点,且持续时间长,成矿热液通过多期地、持续性地活化、迁移、富集,不断补充新的成矿物质,形成多期活动的矿体,是具备寻找大、中型银多金属矿床的有利条件。
本区大部分为震旦系混合岩地层,且岩体重融改造强烈,岩体贯入穿插活动较强,伴随区域应力作用,是为非常有利于成矿物质活化、迁移的岩性[5]。
2.4岩浆岩条件
盆地位于二个方向火山喷发带交汇处,一是北东向新丰-连平火山喷发带,二是东西向和平—大埔火山喷发带。构造岩浆热液长期活动是矿源和热液的富集场所,是理想的成矿大环境,盆地岩浆活动强烈而频繁,燕山晚期的壳源、壳幔混合源的酸性、基性岩浆活动,使多金属成矿具有良好的热场和深部物质来源的条件,多旋回、多期次的构造岩浆活动,对多金属的活化、迁移、富集创造了良好的条件[6]。
2.5地球化学条件
2000年由广东省地质调查院完成的广东省龙川县贝岭—上坪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工作基本查明了本测区内主要地质单元地球化学特征,共圈定综合异常21个,勘查区地质地球化学单元反映出丰富多样的地质地球化学条件,岩浆和构造的广泛活动及变质作用为区域成矿作用提供了充分的热能和热动力条件,而岩体或地层中断裂、褶皱构造,不同岩性接触界面等构造薄弱带,岩体与地层接触带及岩体中残留体构造等都形成了对成矿有利的地质地球化学界面,也为成矿提供了有利空间,而这些构造分布区往往有较好的异常显示。因此,该区找矿方向,应沿盆地边缘、含矿层位、蚀变斑岩分布区、构造带交汇区或层间破碎带、岩体与地层接触带及岩体中残留体、乙类异常分布区进行找矿,如金石嶂、河背、矿山宝外围等。根据该区地质地球化学条件,有望找到具中大型规模矿床或发现新的矿床类型[7]。
3 结论
综上所述,勘查区立项地质依据充分,区域地质成矿背景好,具有有利的成矿地质条件和较大的找矿潜力,有进一步开展勘查的意义。多金属矿化点多,找矿空间回旋余地大,发展前景广阔,找矿潜力较大,值得进一步开展勘查。
[1]广东省地质矿产局.广东省区域地质志(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8.1:100万地质图.
[2]中国地质,第40卷,第1期,北京:科学出版社,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2013年.
[3]王正其,夏菲等,铀矿勘查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10年;35-39.
[4]刘延勇,卢映新,梁业武,等.仁差火山盆地多金属成矿条件分析.桂林工学院学报, 2007,11(4).
[5]陈国能.中国东南地洼区中生代陆壳重熔的构造过程和地质效应[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1991,15(3).
[6]裴荣富、梅燕雄等,矿床类型模型的地质构造北京、成矿环境和容矿岩石组合,中国地质,2013,40(1).
[7]广东省地质调查院,广东省龙川县贝岭-上坪地区1/5万化探普查报告[R],广州,广东省地质调查院2000.
F407.1[文献码]B
1000-405X(2015)-7-127-1
陈佐权(1986~),男,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为矿产勘查和找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