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东大埔地区中侏罗世漳平组岩性特征及沉积环境探讨

2015-10-12余德延

地球 2015年7期
关键词:漳平侏罗世紫红色

余德延

(广东省地质调查院广东广州510080)

广东大埔地区中侏罗世漳平组岩性特征及沉积环境探讨

余德延

(广东省地质调查院广东广州510080)

大埔地区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在全国地层划分中隶属于华南地层区武夷地层分区梅县小区。中侏罗世漳平组地层在大埔地区广泛出露。通过野外调查与综合研究,可将区内漳平组地层分为下、中、上三段,其沉积环境为内陆湖泊环境。中侏罗世时期粤东北-闽西南地区存在一个内陆湖泊,深度中心呈北东走向展布。

中侏罗世粤东漳平组大埔岩性特征沉积环境层序

晚三叠世-早侏罗世在华南陆缘,即闽西南-粤东北一带存在着的“粤东海盆”,在库拉板块向华南地块俯冲加剧的作用下,抬升为陆相环境,在中侏罗世时期沉积了一套内陆湖泊相紫红色碎屑岩,呈北东走向展布于闽西南-粤东北一带。福建区测队(1965年)以福建漳平城郊剖面将这套地层命名为漳平群;《广东省区域地质志》(1988年)将其引入广东,称之为漳平组。

作者依托“广东1:5万明山嶂等四幅区域地质矿产调查”项目(项目编号为1212011220554),对区内开展了地质调查工作。结合明山嶂地区漳平组地层的野外露头及实测剖面等资料,本文着重探讨区内漳平组地层的岩性特征、岩相、演变过程。

1 岩石地层特征

漳平组在区内分布较为广泛,主要呈北东向展布于明山嶂-银江一带,另外在高陂-恭州一带亦有大面积出露。该组为一套内陆湖泊相的紫红色碎屑岩,总厚度>3112.4m。通过岩性、接触关系、沉积环境与区域对比,可将大埔地区的漳平组地层划分为下、中、上三段。

1.1漳平组下段(J2za)

该段累计厚度>1341m,底部以大套石英砂岩或较薄且不连续的底砾岩与桥源组呈整合接触(图1),以紫红色泥质粉砂岩、杂砂岩夹层的出现为区分标志。下段岩性主要为灰白、浅灰色厚层状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夹紫红色泥质粉砂岩、杂砂岩。岩层中发育正向粒序层理、平行层理等。

图1 漳平组与桥源组整合接触界线(砂砾岩标志层)

纵向上,岩石粒度自下往上呈现减小的趋势,紫红色泥岩、杂砂岩向上增多;区域横向上自西向东该段地层逐渐增厚,且砂岩比例逐渐增高。部分地区受侵入岩体影响,岩层发生褶皱、角岩化及绢云母化现象。

1.2漳平组中段(J2zb):

该段总厚度为1141m。下部为泥岩夹砂岩建造,岩性主要为紫红色中薄层状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夹紫红色杂砂岩、灰白色岩屑石英砂岩;上部为砂泥互层,岩性主要为紫红色中薄层状粉砂质泥岩与紫红色杂砂岩、灰白色中厚层状岩屑石英砂岩互层。

中段主要由A和B两种基本层序反复叠置组成,基本层序A主要由中—细粒(岩屑)长石石英(杂)砂岩-粉砂岩组成,基本层序B主要由粉砂岩—粉砂质泥岩—泥岩组成,发育水平层理(图2)。

图2 漳平组中段基本层序

中段岩层中韵律层理、水平层理、冲洗交错层理比较发育(图3)。岩屑石英砂岩底部常发育冲刷面,砂岩层底部靠近泥岩层常见泥砾、砾石。粉砂质泥岩与杂砂岩两者常组成粗尾正粒序,彼此为渐变关系,此二者与岩屑石英砂岩多呈突变接触。漳平组中段下部以泥岩为主,自下向上岩屑石英砂岩比例逐渐增多,泥岩减少。

图3 漳平组中段砂岩内的冲洗交错层理

中段相对上、下段,泥岩比例明显更高,但在区内横向上厚度和岩性有所区别,西部燕岩-雷打砺一带中段较厚,紫红色泥岩比例较高;东部恭州一带中段较薄,岩屑石英砂岩、石英砂岩比例相对较高,这反映当时湖泊中心更接近区内西部的燕岩-雷打砺一带。

1.3漳平组上段(J2zc):以滨湖沉积为主,岩性以灰白、浅紫红色中厚-厚层状岩屑石英砂岩为主,夹紫红色中薄层状粉砂岩、泥质粉砂岩,水平层理、平行层理发育,局部发育交错层理。岩屑石英砂岩层厚较厚,岩屑石英砂岩岩层底部常发育冲刷面,指示较强的水动力环境。厚>630.4m,未见顶,被热水洞组熔结凝灰岩喷发不整合覆盖。

区域分布上,由于漳平组上段之后的晚侏罗世时期本区进入剥蚀环境,故漳平组上段在区内分布较零星,主要分布在燕岩和恭州两处。

2 地质时代

区内漳平组未采集到大化石,邻区漳平组内含大量环圈克拉梭粉Classopollis annulatus、粒纹克拉梭粉Classopollis granulatus等。区域上其整合或平行不整合于桥源组之上,且被热水洞组喷发不整合覆盖,综合前人资料,把其地质时代归属为中侏罗世,其年代地层属中侏罗统。

3 沉积环境探讨

漳平组属内陆湖泊相沉积,自老到新经历了湖盆扩大-鼎盛-萎缩的过程,反映了中侏罗世时期粤东北地区造山运动加剧的背景。

3.1漳平组下段

沉积环境应为滨湖环境,其岩性为大套灰白色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夹紫红色泥质粉砂岩、杂砂岩。相对于下伏桥源组的砂岩夹灰黑色泥岩,漳平组下段的紫红色杂砂岩、泥岩出现,显示沉积环境完全转入内陆环境。

中侏罗世时期粤东北地区气候炎热、干燥,形成大量红色铁锰氧化物,因处于内陆环境与海洋难以沟通,铁锰氧化物随砂、泥质就近在湖泊沉积形成紫红色地层。自下往上砂泥比减小,显示古湖泊有扩大变深趋势。

3.2漳平组中段

中段下部发育大套紫红色泥质粉砂岩,水平层理、韵律层理较发育,反映了水动力较弱的环境,其沉积环境为浅湖环境,代表着古湖泊面积与深度最大的时期。

中段上部砂岩比例逐渐增多,为紫红色泥质粉砂岩、杂砂岩与灰白或紫红色岩屑石英砂岩反复叠置,反映漳平组中段的后期湖盆面积频繁的扩大与缩小,水动力环境变化频繁,总体而言为缩小的趋势。

横向上而言,漳平组中段在西南部黄屋-明山一带最厚,西部燕岩-雷打砺一带次之,砂泥比较低,发育大套紫红色泥岩;东北部的恭州一带漳平组中段较薄,岩屑石英砂岩比例相对西部区域更高,反映当时湖泊深度中心更接近区内西部,并且较深部位呈北东走向展布。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可推断“粤东海盆”抬升形成内陆湖泊后,继续受北西方向的挤压,北西向宽度不断缩短,形成了一个长轴呈北东向展布的带状内陆湖泊。

3.3漳平组上段

以砂岩为主夹少量紫红色泥质粉砂岩,为滨湖-河流沉积环境,砂岩碎屑粒度以中粗粒为主,相对中段明显增大,且岩层厚度增加。砂岩层底部常出现冲刷面、泥砾,指示了较强的水动力环境。这些现象反映了由于库拉板块向华南板块俯冲进一步加剧,湖泊剧烈抬升导致逐渐变浅、萎缩,最终消亡。

4 结论与认识

(1)漳平组地层为一套内陆湖泊相紫红色碎屑岩,可分为下、中、上三段,下段为砂岩建造,中段主要为砂泥互层建造或泥岩夹砂岩,上段为砂岩夹泥岩。

(2)漳平组的内陆湖泊继承自早侏罗世的“粤东海盆”,是由“粤东海盆”受库拉板块向北西向的挤压作用,抬升至内陆环境而形成,其后在中侏罗世时期经历了扩大-鼎盛-萎缩消亡的过程。漳平组下段时期为扩大变深阶段,漳平组中段为鼎盛阶段,沉积了大套紫红色泥岩,漳平组上段为萎缩消亡阶段。

(3)根据岩性特征、岩相的综合分析,漳平组时期湖泊深度中心位于本区西部的西侧燕岩-雷打砺一带。漳平组泥岩较厚地段平面上呈北东向展布,说明该湖泊为一走向北东的带状湖泊。

P58[文献码]B

1000-405X(2015)-7-43-2

猜你喜欢

漳平侏罗世紫红色
内蒙古自治区四子王旗晚侏罗世侵入岩成因类型与构造环境分析
黑龙江省大兴安岭漠河地区区域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规律探讨
浅议大兴安岭北段霍洛台地区早侏罗世侵入岩与矿产的关系
积极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以漳平第二中学为例
传统达斡尔族荷包色彩之紫红色探析
有毒
漳平:干部挂钩精准扶贫全覆盖
中国辽宁首次发现侏罗纪多瘤齿兽类哺乳动物
一方力量 漳平水仙的推广者
漳平水仙茶优质丰产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