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农村经济增长、收入分配与贫困状态实证分析
2015-10-12王丁宏陈丽星
□文/王丁宏陈丽星
(河西学院甘肃·张掖)
甘肃省农村经济增长、收入分配与贫困状态实证分析
□文/王丁宏陈丽星
(河西学院甘肃·张掖)
[提要]本文针对甘肃省农村近十多年的贫困发生率、农民人均纯收入、基尼系数,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并进行分析和比较,得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及收入分配对贫困发生率的影响程度,并在假定收入分配不变的情况下,分析收入分配对贫困发生率的影响程度,从而说明经济增长是甘肃省农村贫困发生率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并提出政策建议。
农民收入;基尼系数;贫困发生率;收入分配
收录日期:2015年9月10日
甘肃在西部经济欠发达省份中具有贫困程度深、范围广的特点,在全国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甘肃有58个县市区被纳入国家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六盘山区、秦巴山区和四省藏区等),贫困县数量比原来的43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增加了15个。其中,有扶贫工作任务的县81个,占全省86个市县(区)的94.2%。甘肃省扶贫办数据显示,甘肃省虽然长期实施反贫困计划,但返贫率仍为20%~30%,灾年时反贫率可达45%左右。
一、甘肃省农村经济增长、收入分配及贫困状态描述性统计分析
本文主要通过研究甘肃省农村经济增长、收入分配、贫困的状况,以探究三者的关系。首先,为了定量分析农村经济增长与农村贫困、收入分配与农村贫困之间的关系,本文采用农民人均纯收入衡量农村经济增长,采用基尼系数衡量收入分配,采用农村贫困发生率衡量贫困水平;其次,选择了2001~2012年甘肃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贫困发生率、基尼系数这些数据作为观测样本。因为以上三种指标的数据在中国统计年鉴中可以直接、间接获得,从而可以保证数据的权威性。
(一)甘肃省农民人均纯收入。2001~2012年,甘肃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508.61元增加到4,495.00元,累计增加达到2,986.39元,平均每年增加271.49元,增长1.98倍。这说明,进入新世纪,国家先后出台了减免农业税、实行粮食直补等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惠农举措,对农民收入增加起到了促进作用。从2005年开始,全国的增长速度明显加快,而甘肃却仍然保持温和的增长速度。这主要是由于甘肃省农村自然环境恶劣,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等不利条件造成的。(图1)
(二)甘肃省农村居民基尼系数。评价一个地区收入分配不平等状况,许多学者采用基尼系数来描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收入分配不平等状况。基尼系数的经济意义在于刻画全部居民收入中处于不平均分配状态的居民所占的百分比。基尼系数介于0和1之间,是一个适度指标,过高、过低都不好,过高表明收入差异太大,容易形成两极分化;过低则表明收入差异太小,容易导致平均主义。判断标准为:低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相对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6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图2)
根据图中数据可看出,自2001年以来,甘肃省农村的基尼系数呈波动趋势,2001~2004年期间呈下降趋势,2005年以后则持续不断上升,且2005~2010年增幅较小,2010~2012年增幅明显,从整体上来看,甘肃省和全国农村的基尼系数都介于0.3~0.4之间。不断上升的基尼系数表明农村内部收入分配差距在不断扩大。
(三)甘肃省农村贫困发生率。衡量贫困程度指标有很多,大致可为三类:一是以贫困人口数量来衡量,如贫困的总人口数、贫困发生率;二是以贫困人口的收入水平来衡量,最常见的指标是收入缺口率;三是综合贫困总人数和贫困人口的收入水平来衡量。本文采用贫困发生率作为衡量贫困的指标。
贫困总人口数量是测量贫困规模的最常见指标。贫困人口总数越大,说明贫困面越大,贫困问题也就越严重。但由于不同地区之间的人口规模不同,故而按贫困总人口数量指标在不同地区间衡量贫困状况缺少可比性,因此我们就采用贫困发生率这个指标来衡量一个地区的贫困状况。
图1 2001~2012甘肃与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对比
图2 2001~2012甘肃与全国农村基尼系数对比
贫困发生率,就是先确定一个贫困线,按农民人均纯收入,把处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占总人口比率称为贫困发生率。它反映了贫困现象的社会广度,是衡量贫困程度最基本的一个指标。设n表示总人口数,q表示贫困人口数,H表示贫困发生率,则H=q/n。数值比例越大,贫困发生率越高,意味着处于贫困线以下的人越多,贫困的规模也越大。(表1)
2001~2012年甘肃省农村人口与农村贫困人口绝对数量不断下降,农村贫困人口绝对数量由2001年的188.32万人下降到2012年的96.21万人,农村贫困发生率也随之下降,由2001年的9.89%下降到2012年的6.09%,这主要得益于国家各项扶贫政策的实施。
通过计算77个县的贫困发生率,并对各县的贫困发生率(按低收入标准985元计算)进行分组整理。贫困发生率处于20%~30%之间的区县数量最多,达到30个,占全省贫困县的39%,处于10%~20%之间的区县有26个,3个县的贫困发生率超过40%。可见,甘肃省贫困范围广、贫困问题突出。(表2)
表1 2001~2012年甘肃省农村贫困发生率
表2 甘肃省贫困发生率分组
二、农民收入、农村基尼系数和贫困发生率回归分析
(一)模型的建立。为了全面考察甘肃省农村贫困发生率、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基尼系数之间的关系,可以建立三者之间的二元线性回归模型z=ax+by+μ。其中,z表示农村贫困发生率,x为农民人均纯收入,y为基尼系数,a、b为未知参数,μ为总体回归模型的随机误差(一般情况下忽略不计)。
(二)回归分析。运用SPSS19.0软件对农村贫困发生率与农民人均纯收入、基尼系数这三个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如下结果:农村贫困发生率、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基尼系数的相关系数是R=0.891,判决系数是R2=0.940,调整后的判决系数0.855,方程的被解释变量能够被后面的两个解释变量很好地解释,说明甘肃贫困发生率与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基尼系数的相关性很好,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中,农村贫困发生率总离差中,由农民人均纯收入、基尼系数被解释的部分占85.5%,由此可见,模型的拟合效果很理想。
由得出的系数表可知,非标准化回归方程的常数项为0.116,标准误差μ为0.007,回归系数a为-1.633,标准误差为0,回归系数b为0.052,标准误差为0.019,由此得出估计二元线性回归方程为z=0.116-1.633x+0.052y。
从上述公式可以看出,自2001~2012年,假设基尼系数不变的前提下,甘肃省农民人均纯收入每增加10%,贫困发生率就会降低16.33%;但是收入不平等对于农村贫困的缓解有反向作用,而假设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不变的情况下,基尼系数每增加10%,贫困发生率就将增加5.2%,说明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对减少甘肃省的贫困其作用是主要的,然而持续增加的农村收入的不平等则会对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减少贫困起相当大的副作用。这用数据充分说明了减少贫困不光受经济增长的影响,还要受到收入分配的影响。
三、结论与建议
基于甘肃省2001~2012年数据资料描述性统计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可以看出农村经济增长、收入分配对农村贫困的影响是显著的,经济的持续增长使得甘肃省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贫困人口的数量大幅下降,反贫困的效果十分显著。但是,随着经济持续增长,甘肃农村居民收入的不平等现象也越来越严重。为了从根本上改变甘肃省农村贫困问题,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大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要包括三大工程:一是农村道路建设;二是水利设施改造与建设;三是通信通网工程。
2、完善国家支农政策体系,重点是加强对农业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
3、实施精准扶贫,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和精度,提升扶贫效果。主要包括农村人才资本开发与提升、提升产业基础建设水平和实施深度金融支持政策。
主要参考文献:
[1]王雨林,黄祖辉.影响转型期中国农村贫困率指标的因素的分解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05.1.
[2]张全红,张建华.中国的经济增长、收入不平等与贫困的变动:1981~2001——基于城乡统一框架的分析[J].经济科学,2007.4.
[3]冯星光,张晓静.经济增长、收入分配与贫困规模变动相关性研究——来自北京市城市居民的经验数据[J].财经研究,2006.4.
F32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