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人文社科精品出版领军品牌
——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社长李永强
2015-10-12林竹鸣
□文|本刊记者 林竹鸣
打造人文社科精品出版领军品牌
——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社长李永强
□文|本刊记者林竹鸣
人物简介:李永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社长、党委书记,法学博士、编审,中国版权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教育音像协会常务理事,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数字教育出版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网络电子出版物评审专家。其先后入选首届北京市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第二届北京市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第四批全国新闻出版领军人才,并获评第二届高校出版人物奖、2010-2012年度北京市出版(版权)先进个人。
对于出版大国的中国来说,大学出版社自然是其中的重要方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以下简称人大出版社)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第一家大学出版社和大学出版社中的佼佼者,60年一路走来,始终坚持精品兴社,高水平、高质量、有价值的精品力作更新迭代,一代代人大出版人共同营造了人大出版社打造精品、坚守品质和传承文化的出版情怀和品位。
在李永强担任人大出版社社长的3年时间里,人大出版社出版品牌的社会影响力持续扩大,各项经济指标稳步上升。今年适逢人大出版社建社60周年,在新的起点上,如何传承优势,不断创新,持续健康发展,铸造精品出版顶尖品牌?对此,李永强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一、精品书系铸就强社名片
中国出版:说起人大出版社,大多数人心中的主流印象可能是主题出版、学术出版、精品教材出版,如《看法与说法》《饶宗颐二十世纪学术文集》,再比如我们这一代新闻人非常熟悉的郭庆光的《传播学概论》,这几块应该是人大出版社精品战略的优势板块所在吧?
李永强:秉承“出教材学术精品 育人文社科英才”的理念,人大出版社多年来出版了大量优秀的人文社科类图书。我们的精品书系主要包括四个板块:理论出版、教材出版、学术出版、大众出版。
理论出版方面,人大出版社历来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近年来,出版社策划出版了国家领导人和党政干部著述的图书,如李瑞环《学哲学 用哲学》《看法与说法》,李铁映《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丛书等领导人著作;策划出版了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系列著作,如《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库》等大型丛书;此外还出版了一系列反映国家治理、政治经济改革探索成果的优秀理论著作,为我社赢得了“红色出版社”的业界声誉。一些著作入选了中宣部、教育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的重要项目。教材出版方面,我社建成了学科齐备的人文社会科学本科教材体系,“21世纪系列教材”已出版近千个品种,成为我国最系统、最全面、容量最大的人文社科系列教材,有数百种教材入选“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作为“21世纪系列教材”的升级版——“新编21世纪系列教材”正在组织编写陆续推出。学术出版方面,我社努力加强专业原创学术出版的力度,引领学术前沿,反映国内学术研究的最新理论成果。如“中国经济问题丛书”(74种)、《饶宗颐二十世纪学术文集》(14卷20册)、“当代中国人文大系” 等,在社会上特别是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大众出版方面,近年来我社出版了一批具有很强市场影响力和文化品位的畅销书。《毛泽东传》发行量近百万册;《大道之行》上市仅一周,即在三大网店(当当、京东、亚马逊)全部售空;《中国经济双重转型之路》《策略思维》等都在市场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中国出版:您是2012年开始担任社长的,这正是中国出版黄金十年即将结束、新的十年即将开始的一个关键节点。人大出版社精品出版是如何做到品牌传承、创新与重构的?
李永强:人大出版社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第一家大学出版社,历任社长都坚持服务高等教育,出版教材学术精品的出版理念,通过60年来扎实的出版工作,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出版领域成为学术出版的一面旗帜,起到了推动学术与教育发展、引领学术出版潮流的标杆作用。这是人大出版社品牌的精神内涵。
人大出版社一直以精品战略主导出版工作,多年来形成了以教材精品建设为核心,以学术著作与大众图书产品研发为外延,这种“—体两翼”的企业发展总体部署与发展方向是人大出版社品牌的发展战略。
对于人大出版社精品出版的品牌精髓和发展经验,在未来发展道路上我们需要传承和坚守。近三年来,我们提出“控制选题,优化结构,打造亮点,提高效益”,也是基于精品战略和品牌战略而进一步提升出版社核心竞争力的实践层面的新思路。这几年我们集中推出汇聚了中国近代一百多位思想家经典著述的鸿篇巨作《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学术大家文集《汤一介集》(十卷本)、《萧公权文集》(九卷本)、《中国政治思想通史》(九卷本)等颇具学术影响力的学术专著;出版了“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词”等一批高水平的主题出版物。在大众精品方面,我社结合我国经济社会现实,推出了厉以宁撰写的《中国经济双重转型之路》、鄢一龙等学者撰写的《大道之行》等一系列社会反响强烈的政治经济图书。在教材出版方面,近年来我们继续涵养经济、管理、法律等人文社科优势品牌系列,“新编21世纪系列教材”(人大社经典教材“21世纪系列教材”的升级版)成为我社教材产品的新亮点。这些实际业务的深耕细作与创新思路,共同构建了人大出版社品牌在新的发展阶段的特色。我认为,人大出版社的精品出版品牌的内核不是靠提出新概念来标新立异,而是脚踏实地地对出版物精细打磨,对产品线深度研发。一本本可以传世的精品力作,一本本师生认可的优秀教材,集合出来的人大出版社精品出版的品牌影响力与社会美誉度才能支撑人大出版社未来走得更好、更远。
面对数字化与文化产业融合的趋势,我们也没有固步自封,而是用开放的心态和长远的眼光看待行业变化,利用出版社的优势在大文化发展潮流中阔步前行。人大出版社2012年成立北京人大数字科技有限公司,2013年设立培训中心、2014年成立中华戏曲项目组。这些都是我们文化“大运营”的有益探索,同时构成了人大出版社品牌创新与重构的新亮点。
二、文化“大运营”助力“互联网+”时代的精品出版
中国出版:伴随着数字化、大数据、媒体融合乃至近半年来越来越火的“互联网+”的扑面而来,我们的出版生活也在发生着显著改变。有人说,出版业的数字化是被倒逼出来的。更有人说,今天这样的时代,你若不主动数字化,就要被数字化。您认为应当如何处理数字化与精品出版的关系?
李永强:即使在新媒体环境下,精品出版依然是出版业不可偏离的行业生存之道。精品出版可以简单归纳为:在尊重编辑出版规律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发挥编辑出版人员主观能动性,传承文化精神,搭建文化平台,鼓励内容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出版观念和操作方法。在新媒体环境下,运用新技术,探索新的内容产生形式和呈现形式,探索、传播机制及商业模式是中国出版业面临的全新课题。人大出版社通过数字业务的发展也在积极探索数字时代精品出版的模式,但精品出版无论载体形式如何多元化,文化内容品质的内在要求是一成不变的。人大出版社的精品出版战略在数字时代依然是内容为王。
但不容置疑的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媒体的数字化转型以及多媒体融合发展已是大势所趋,出版行业也不例外。然而在转型过程中,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许多出版机构在数字化过程中仍然遭遇了不小的瓶颈。解决这一困境,归根到底,还是要认清行业数字化、融合化的方向。数字媒体不只是对传统媒体的一种补充,而是对传统媒体的重塑,然后出版机构结合自身优势,找到可以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妥善处理转型中运作管理和盈利模式之间的关系,从人员和制度安排上探索出一条适应数字时代的新闻出版转型发展之路。
中国出版:文化大运营的理念是否就是人大出版社探索出版转型之路的重要支撑点?
李永强:近几年来,文化出版产业面临有史以来最好的产业政策环境。人大出版社在做大做强主营图书出版业务的同时,也顺势而为,树立了“大运营”的概念。所谓“大运营”,就是在立足于内容、立足于传统的出版产业,面向全媒体出版的同时,放眼整个文化产业。
近年来,结合传统优势,我社在以下三个方面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首先,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加快数字化发展。面向人文社科科学教育用户、专业用户和大众用户,提供高质量的数字教育服务、专业知识服务和便捷愉悦的大众阅读服务,努力成为人文社会科学重要的数字信息服务提供商和数字内容出版的领先者。对传统出版流程的数字化再造既是人大出版社“十二五”数字出版的战略定位的应有之义,也是我们成立北京人大数字科技有限公司的初衷所在。
其次,尝试开拓培训业务。2014年,人大出版社尝试开拓了培训业务。根据出版社在出版行业从业各个流程工作的实践经验,结合人大出版社及其他社某些出色板块、经典案例,加以分析、分享,提供方案、设计课程,以期达到出版业共同进步、共同发展的目的。人大出版社的培训是与出版社的主业相结合的,凭借人大出版社在出版行业的品牌影响力。一年多的探索表明,出版社很适合成为培训平台,因为各种优秀资源均可以在出版社这个平台上发光出彩。
再次,以记录历史的思维发展音像出版。通过影像记录历史与文化,给影像文化以文献性的留存;通过影像记录呈现中国改革发展的社会风貌,让世界更加直观地了解现代中国。比如,从2009年起,人大出版社开启了“剧场影音纪录”项目的创建,出版社和北京、上海、广州、台湾等各地的小剧场上演的戏剧进行了合作拍摄,现在我们已经形成了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戏剧资源库。此外,我们还出版了如《中国共产党》(中英文)、《世界经济中的中国坐标》(中英文) 等一批反映当代中国发展成就的音像制品,积极传播中国内容和中国经验。
三、“精营”原创文化传播品牌:让世界读懂中国
中国出版:今年美国书展中国主宾国活动中,人大出版社版权输出成绩不俗,同时获得“优秀版权输出奖”和“优秀活动奖”,请结合人大出版社近年来的版权输出实践,谈谈中国原创出版品牌如何真正走向世界,让世界读懂中国故事。
李永强:中国人文社科教育领域的学术成果和学术精华,是向海外宣传和介绍一个真实中国的宝贵财富。过去7年,人大出版社图书走出去综合排名在单体社中位于前列。我们一直专心致力于把中国最优秀的学术成果,通过最有影响力的方式和渠道,让今日中国的真貌、中国形象和中国声音真正走进世界读者心中,满足世界日益关注中国、渴望了解中国的愿望与需要。
说到原创出版品牌,我认为应该是一个集群的概念,它反映的是中国文化整体的对外传播能力,是中国文化发挥国际影响力的载体,是中国成为世界强国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它不单单是一个出版社走出去的事情,而且是整个中国文化产业在世界范围内做大做强的宏伟事业。作为一个出版社一定要把对走出去工作的认识上升到国家使命、文化传播的高度来理解,才能做好走出去精品,传播好中国声音。具体到操作层面,中国原创出版品牌要真正走向世界,让世界真正读懂中国故事的关键是发掘自身产品优势,把握国际文化交流动向与诉求,用世界语言传播中国内容,形成出版企业走出去品牌的独特优势。
我相信,随着我国出版业在走出去之路上越走越好,越走越稳,中华文化影响力、竞争力将显著提高,中国的国家形象将较快改善,与世界各国的文化关系将更加紧密,在国际文化事务中的作用将更加突出,中国所倡导的坚持文化多样性、建设和谐世界的理念与努力也能够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理解与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