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重工,徐工集团在行动
2015-10-12邢黎闻
邢黎闻
互联网+,瞄准的就是传统行业在互联网时代的信息化改造,是“新常态”下传统行业转型升级的必备要素、更是一次不可错失的机遇。尤其是对于传统工业企业来说,互联网+更是治愈转动不灵、调整缓慢、效率低下的一剂良药。
工程机械行业多年的龙头老大——徐州工程机械集团(以下简称“徐工集团”)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开始“智能化机器”的探索,承接国家863自动化领域项目“徐工机器人化工程机械现代集成制造应用示范工程”。近十几年的探索和积累,让它在现如今“互联网+”引发的深度变革中,比其他传统工业企业更快地搭上了“互联网+”的转型快车,更快地走出了一条符合产业、行业、企业特征要求的信息化之路,更快地实施着转型升级、结构调整的调控布局。
在前不久召开的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大会上,徐工集团跟大家分享了“互联网+工程机械”的有效实践,具有徐工特色的“互联网+工程机械”融合创新模式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肯定。
徐工集团理解中的《中国制造2025》
“互联网+”这一行业热词在今年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首次现身,并第一次纳入国家经济的顶层设计,对于整个中国经济社会的创新发展意义重大。随后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中国制造2025》,明确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是创新驱动发展,主线是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融合,主攻方向是智能制造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
在徐工集团的理解里,《中国制造2025》是围绕着一条主线——四个转变,即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由粗放制造向绿色制造绿色发展的转变,由成本竞争转向为全方位的质量过程控制以及效益经济,生产型制造企业向服务型制造企业的转变。在整条主线过程当中,创新是唯一一个要素,创新应从研发设计、制造贯穿到最后的售后服务等整个过程。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描绘出了徐工集团设计智能化、制造智能化、管理智能化、服务智能化的信息化画面。
联系到当下流行的工业4.0,徐工集团认为《中国制造2025》与工业4.0有着高度的契合点,都是把智能化作为主要愿景,都强调以互联网为手段,形成层次更丰富的信息系统,将人与人、物与物、人和物全面连接。同时,两者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工业4.0的目标是为了解决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之后的产能过剩和消费需求不匹配的失衡问题。去掉中间商,最终实现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直接对话,使工业成为信息化的一部分。而《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成为强国的30年计划中分三步走中的第一步,前一个10年更多是补课,即重在强化工业基础,以期获得未来竞争的主动权。
徐工集团行动中的互联网+
作为传统的工业企业,徐工集团一直在思考怎样转型,怎样升级,从而实现由生产制造型企业向服务化企业的转变。最终,徐工集团选择了两化融合体系作为主要抓手来指导互联网+的落地。相对应的,徐工集团作了一系列自上而下的梳理和分析,从战略到关键成功要素,到未来的竞争优势,到融合创新跨界环境下自己所具备的能力,到目标,最终制定出了一份非常完善的支撑体系。徐工集团梳理出的七项一级能力和15项二级能力涵盖了他们整个战略经营管控领域,包括全球的协同研发、数字化、信息化环境下的智能制造水平,数字营销以及快速市场的响应服务能力,还有商业模式创新的能力。在分享中,徐工集团也给出了忠告,围绕能力而制定的目标对于企业来讲一定是要务实的,是要可量化、可落地的。
徐工集团在会上介绍,其互联网+工业融合的主要历程是凭借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实践,以信息化手段加强企业管理,以电子工作流驱动业务协同发展,在工程机械产品研发、生产制造、营销网络、客户服务、运营管理等方面进行着管理创新和变革,持续打造企业信息化环境下的各项新型能力,保持全方位的领先优势。
在互联网+工程机械上,徐工集团通过智能云服务平台实现整个端到端的设计、制造和服务,让用户真正地参与到研发设计中来,实现真正的个性化定制;通过物联网,实现全球设备的联网。这里所说的设备不仅仅是单指工程机械设备,还包括为了工程机械所配置的资源的运行维护设备。同时,为了打造智能云服务的平台,徐工集团已经在全球各地169个国家建立了自己非常完善的经销商体系,海外经销商和大客户都可以通过徐工集团自主开发备件商城进行在线下单。
在会上,徐工集团也提出了自己的未来设想——对内打造工业4.0的版本,对外能够提供4.0的服务。
在经济新常态下,面对互联网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变革,徐工作为高端装备制造业已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系统理念,用新思维、新招数、新举措,落地“互联网+工程机械”已经成为转型升级的重要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