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密度对驻大麦8号生育期及产量性状的影响
2015-10-10王树杰郜战宁薛正刚杨永乾李顺利
冯 辉,王树杰*,郜战宁,薛正刚,杨永乾,李顺利
(1.驻马店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河南驻马店463000;2.驻马店市气象局,河南驻马店463000)
种植密度对驻大麦8号生育期及产量性状的影响
冯辉1,王树杰1*,郜战宁1,薛正刚1,杨永乾1,李顺利2
(1.驻马店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河南驻马店463000;2.驻马店市气象局,河南驻马店463000)
为明确种植密度对大麦群体抗倒伏能力和产量的影响,2013—2014年度,在河南省驻马店市,以饲料大麦品种驻大麦8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大麦株高、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对驻大麦8号株高影响差异显著,种植密度过大,大麦群体抗倒伏能力降低。不同种植密度对驻大麦8号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也具显著差异,密度为450万/hm2时,其有效穗数和产量最高。通过种植密度与产量间函数方程得知,密度在419.57万/hm2时,产量可达到6702.61kg/hm2。
大麦;种植密度;株高;产量
大麦具有高产、稳产、抗逆性强、适应性广、晚播早熟等特点,其抗旱性和抗盐碱能力比其它禾谷类作物更为突出。另外,大麦利用价值广泛,多用于饲料、啤酒和多种深加工。在河南省,有较大面积的晚茬地、涝洼地,且大麦适宜与芝麻、花生、水稻、红薯、烟叶等共生轮作,因此,开展河南省大麦高产栽培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大麦的产量除受遗传因子影响外,还受生态环境和栽培措施的影响[1-4]。在各种栽培措施中,适宜的种植密度有利于缓解个体与群体的矛盾,有研究表明,选择合适的播种密度,可以控制品种的倒伏情况,同时使产量构成因素协调发展,是大麦获得高产的重要条件[5-6]。因此,确定适宜的种植密度,对确保大麦高产具有重要意义。驻大麦8号是驻马店市农业科学院选育的中早熟饲料型大麦品种,具有抗寒、抗旱性好,分蘖力中等等特点。本试验以驻马店市生态环境为背景,对驻大麦8号开展种植密度高产试验研究,通过分析其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确定该品种在该地区的最适宜的种植密度,为优质、高效大田生产及品种推广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地概况
试验于2013—2014年在驻马店市农业科学院农业试验站进行,试验地土层深厚,地势平坦,前茬是大豆。秋播时土壤速效氮为124.2mg/kg,速效钾为98.2mg/kg,速效磷为12.7mg/kg,有机质为1.5%。精细整地,10月中旬机耕整地。
1.2试验设计
试验以多棱型大麦新品种驻大麦8号为材料,试验设置5个种植密度,分别是150万、300万、450万、600万和750万/hm2。各处理设置3个重复,共15个小区,每小区12行,行距为23.33cm,长6m,小区面积为14.4m2。于10月25日人工精播耧播种。
1.3数据调查
分蘖初期每个小区定点,按1m双行的面积计算基本苗数,拔节后和成熟期在定点位置调查总茎数。植株倒伏时记载倒伏时间和倒伏部分占小区面积的百分数,植株倒伏调查分级标准:1级(不倒伏);2级(倒伏轻微,植株倾斜角度小于或等于30°);3级(中等倒伏,倾斜角度30°~45°);4级(倒伏较重,倾斜角度45°~60°);5级(倒伏严重,倾斜角度60°以上)。
1.4数据处理与分析
获取数据资料通过SPSS18.0和Excel进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不同种植密度对驻大麦8号生育期及群体的影响
从表1可以看出,种植密度对驻大麦8号出苗期无影响;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600万/hm2以上),驻大麦8号拔节期出现延后;抽穗期处理间差异明显,驻大麦8号种植密度150万/hm2较750万/hm2抽穗期延后5d,种植密度300万/hm2较750万/hm2的抽穗期延后4d,这主要是因为大麦群体增大,营养竞争激烈,抽穗期提前;成熟期各处理间仅相差1~2d。
表1 不同种植密度对驻大麦8号生育期及群体的影响
随着种植密度增大,驻大麦8号最高分蘖群体呈逐渐增加趋势,但分蘖成穗率呈先升后降趋势,以种植密度450万/hm2成穗率最高,较750万/hm2高17.12百分点。
2.2不同种植密度对驻大麦8号株高的影响
表2 不同种植密度对驻大麦8号株高影响
注:数据后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处理间差异达0.05显著水平。下同。
种植密度对驻大麦8号株高影响达到差异显著水平(表2),在密度300万~750万/hm2时,随着播种密度增加,驻大麦8号株高呈逐渐升高的趋势,且密度300万/hm2与密度750万/hm2间株高差异显著,密度750万/hm2处理株高较密度300万/hm2株高增加1.8%。在灌浆初期出现大风大雨天气,于4月25日调查倒伏情况,种植密度150万/hm2未发生倒伏,其他处理均发生中等程度的茎倒伏(倾斜角度30°~45°),倒伏面积均在50%;在灌浆后期又出现大风降雨天气,于5月10日调查倒伏情况,密度150万~450万/hm2处理发生中等程度的茎倒伏,倒伏面积在70%~80%,而密度600万/hm2和750万/hm2均发生严重根倒伏(倾斜角度60°以上),倒伏面积分别在60%和70%。
2.3不同种植密度对驻大麦8号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由表3可见,随着播种密度增大,驻大麦8号穗长呈逐渐缩短的趋势,以密度750万/hm2处理穗长最短,较150万/hm2处理的下降4.02%。驻大麦8号各处理间不孕粒差异不显著。
种植密度对驻大麦8号穗粒数和千粒重影响达到显著差异水平,且均随着密度增加而下降,即以密度150万/hm2处理的最高,750万/hm2处理的最低,后者千粒重较前者下降了11.53%。种植密度对驻大麦8号有效穗数的影响亦达到差异显著水平,以密度450万/hm2处理的有效穗数最高,其次是300万/hm2,150万/hm2处理的最低,二者分别较密度450万/hm2处理的有效穗数下降了4.65%和7.73%。
种植密度对驻大麦8号产量影响显著,随着密度增加,其产量呈先升后降趋势,以密度450万/hm2处理的最高,其次为300万/hm2,750万/hm2处理的最低,后两者分别较450万/hm2处理下降6.77%和14.65%。
表3 不同种植密度对驻大麦8号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2.4驻大麦8号产量与种植密度的关系
根据表3驻大麦8号产量数据,驻大麦8号产量与种植密度呈现二次曲线关系(图1),表现为产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呈先增后降趋势。计算发现在种植密度为419.57万/hm2时,驻大麦8号产量最高为6702.61kg/hm2。
图1 驻大麦8号种植密度与产量的函数方程
3 结论与讨论
种植密度对大、小麦群体大小和最终产量有显著影响[6-7],适宜的基本苗、合理的群体茎蘖动态是获得较高的群体库容量、较高的群体光合效率、合理的叶面积动态以及较好协调性的源与库的基础,建立合理的群体结构,促进产量构成因素的协调发展,可最终提高产量[5,9]。吕超等的研究认为,在同一生育期内,茎蘖数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加[10]。在本研究中,种植密度增大,驻大麦8号最高分蘖群体呈逐渐增加趋势,但分蘖成穗率呈先升后降趋势(表3),密度越大,无效分蘖越多,营养物质消耗越多,成穗率也较低,不易获得高产。
大麦在高产情况下,易产生倒伏现象,且倒伏越早,对产量和品质影响越大。在高产栽培中,可适当控制株高,促进茎秆和机械组织的发育和充实,增强茎秆弹性,提高大麦高产潜力[11]。种植密度对小麦株高有显著影响,且随着密度增加株高增加,在高密度下倒伏严重[12]。在本试验条件下,随着播种密度增加,驻大麦8号株高呈逐渐升高的趋势,灌浆初期低密度下未发生倒伏,灌浆后期高密度发生严重倒伏而减产。这也说明基本苗过大,群体内部阴蔽,植株茎秆发育不充实,抗倒伏能力减弱。
在大麦高产栽培生产中,大部分研究认为,种植密度对大麦产量有显著的影响[13-14]。杜志钊等研究认为,密植条件有利于有效穗数的增加,但千粒重下降,各种植密度对大麦产量影响不显著[15]。在本试验条件下,种植密度对驻大麦8号产量及其构成三因素的影响达到差异显著水平。种植密度在150万~450万/hm2时,其成穗率较高。在150万/hm2时,种植密度太稀,不能充分地利用地力和光能;种植密度太大(750万/hm2),群体内营养物质分配不均,以致影响产量提高;而密度在300万~450万/hm2时,大麦群体内的光照利用充分,群体质量较高,产量构成因素协调,进而提高产量。
综上所述,2013年播种时,由于土壤墒情较好,积温充足,返青期雨水充沛,大麦中后期营养供给充分,低密度种植(150万/hm2)也取得了较高的有效穗数,最终也获得较好的产量。因此,在大麦高产栽培中,除气象因子外,大麦本身特性及其耕作栽培技术均非常重要,且各因素的影响过程复杂,找出大麦适宜的种植密度,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1]严俊,胡明亮,张玲玲,等.不同生态条件下大麦品种的适应性研究[J].大麦与谷类科学,2011(1):7-12.
[2]郜战宁,段翠平,王树杰,等.不同大麦品种(系)在豫南地区的性状表现研究[J].大麦与谷类科学,2011(1):21-23.
[3]朱毅华,刘铁梅,邹薇,等.不同栽培措施对华大麦6号产量和净收益的模型研究[J].土壤通报,2008,39(5):1056-1060.
[4]徐寿军,刘志萍,张凤英,等.播期对啤酒大麦开花期形态指标、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12,32(3):474-477.
[5]张黛静,马雪,王晓东,等.品种与密度对豫中地区小麦光合生理特性及光能利用率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14,34(3):388-394.
[6]李喜焕,常文锁,张彩英,等.引进秋播啤酒大麦不同播期、密度与产量的关系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8,31(1):6-11.
[7]刘萍,郭文善,徐月明,等.种植密度对中、弱筋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06,26(5):117-121.
[8]徐长青,于永杰,康跆泽,等.播量、肥料运筹对如东5号大麦产量及叶蘖动态的影响[J].大麦与谷类科学,1999(1):33-34,39.
[9]闫福春,陈青,徐秀珍.影响小麦产量因素对产量形成的贡献[J].江苏农业科学,2012,40(10):78-80.
[10]吕超,许如根,张新忠,等.密度和施氮量对啤酒大麦扬农啤9号茎蘖动态及产量的影响[J].大麦与谷类科学,2013(4):35-37.
[11]黄金堂.二棱大麦茎秆性状与抗倒性关系研究[J].麦类作物学报,2004,24(3):49-52.
[12]张平平,马鸿翔,姚金保,等.生理调节剂劲丰对小麦抗倒性和产量结构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11,31(2):337-341.
[13]陈志伟,陆瑞菊,许正嘉,等.不同播期和密度对大麦新品种“花11”在皖北地区产量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09,25(24):208-210.
[14]石建福,施圣高,王新其,等.播期、播量对大麦“花22”产量及构成因素影响[J].农学学报,2014,4(12):8-11.
[15]杜志钊,张志奇,陆瑞菊,等.不同播期、密度及施肥量对大麦新品种“海花1号”产量的影响[J].上海农业学报,2013,29(2):17-19.
Effects of Planting Density on Plant Height and Yield of Feed Barley
FENG Hui1, WANG Shu-jie1, GAO Zhan-ning1, XUE Zhen-gang1, YANG Yong-qian1, LI Shun-li2
(1. Institute of Zhumadian Argricultural Science, Zhumadian 463000, China;2. Meteorological Burear of Zhumadiian, Zhumadian 463000, China)
Aimed to determine the effects of planting density on lodging resistance and yield of barley, a field experiment was carried out in Zhumadian City during 2013—2014 with the feed barley cultivar Zhudamai 8 planted at five densiti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planting density produced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plant height; the lodging resistance of Zhudamai 8 declined with increasing planting density, Moreover, planting density also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the yield and its components; the spike number and yield were highest when the planting density was 450×104plants·hm-2, In addition, the function equation between planting density and yield was derived; according to it, the planting density of 419.57×104plants·hm-2could result in the yield of 6 702.61 kg·hm-2. Based on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the yield of Zhudamai 8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plant height, but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grains per spike and spike number .
Barley; Planting density; Plant height; Yield
2015-11-05
国家大麦青稞产业技术体系(CARS-05)。
冯辉(1979—),女,助理研究员,长期从事大麦育种和配套栽培技术研究;E-mail:35277719@qq.com。
王树杰(1973—),男,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大麦育种和配套栽培技术研究;E-mail:13939672159@13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