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式子宫切除手术34例临床观察
2015-10-10张美娟
张美娟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第六人民医院,江苏南通226351)
随着子宫、宫颈疾病患者的增加,子宫切除术持续上涨,甚至演变为妇产科常见术式。目前,临床针对此疾病均行子宫切除术处理,但是由于腹式切除术创伤大、并发症多等因素的影响,被临床限制性使用[1]。因此,选用合适的术式处理尤为重要。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将我院妇产科于2007年11月至2015年4月接收患者34例作为研究组,年龄25~58岁,平均(43.1±2.1 )岁;疾病类型:20例子宫肌瘤,8例子宫出血,6例子宫脱垂;并将同期接收者40例作为对照组,年龄26~60岁,平均(43.2±2.2)岁;疾病类型:24例子宫肌瘤,9例子宫出血,7例子宫脱垂。本院接收的患者均经检查确诊为,符合手术指征。两组患者年龄、疾病类型等资料无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临床针对对照组患者行腹式子宫切除术疗法,根据手术需求于患者耻骨3.0cm处行横向手术切口,按照基础步骤执行;研究组患者行阴式子宫切除术,临床手术处理前期叮嘱患者做好相关准备工作,并帮助患者行肠道准备、阴道冲洗准备,常规麻醉处理后行手术操作。根据患者的不同疾病选择合适的手术切口,术中为减少患者出血量,需尽最大限度的分离阴道、膀胱宫颈间隙,并于阴道黏膜、宫颈交界处环切前期,行生理盐水、肾上腺素注射处理,药物剂量分别为400mL、250mL。相应间隙分离处理前期需将其反折、结扎,借助手术钳将患者子宫血管、主韧等附件切断,并将病变子宫取出。待确保病变组织全部取出后用可吸收线缝合切口,术后设置引流管。
1.3 评定项目:临床手术处理后观察患者围术期指标,并统计并发症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率(%)表示。围术期指标属于计量资料用t检验,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围术期指标评定:两组患者临床手术时间、出血量、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医疗费用等指标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 1。
表1 临床围术期指标评定
表1 临床围术期指标评定
组别 例数(n) 手术时间(min) 出血量(mL) 排气时间(h) 住院时间(d) 医疗费用(元)研究组 34 63.0±13.6 100.2±31.1 20.1±3.6 5.0±0.9 2071.3±187.4对照组 40 70.8±18.5 141.5±40.3 33.9±4.8 6.8±1.4 2269.8±231.4 T值 2.034 4.868 13.784 6.446 4.007 P值 0.046 0.000 0.000 0.000 0.000
2.2 临床并发症评定: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有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表2 临床并发症评定(n,%)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完善和微创技术的发展,临床阴式子宫切除术受到妇产科医生的广泛关注,此术式利用天然的孔道行手术步骤,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等特点,在妇产科疾病治疗中取得显著效果[2]。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经由阴式子宫切除术后手术时间、出血量等围术期指标均少于腹式切除术组,原因为:①阴式子宫切除术借助女性阴道的特点行操作,符合微创手术原则,创伤小、疼痛度轻;②可节省开腹、关腹时间,从而缩短手术时间;③可预防因脂肪组织、血管的损伤而引发的感染、出血等症状,降低术后并发症总率;④阴式子宫切除术对盆腔脏器产生的影响少,无需行大网膜操作,预防腹胀;⑤腹式子宫切除术受患者肠胃功能、疼痛度的影响,延长住院时间;而阴式子宫切除术康复进度快速、疼痛度轻微,可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医疗费用。⑥阴式子宫切除术可避免腹部切口给患者带来的损伤,无疤痕,易被患者所接受。并且,此类术式还可减少创伤,对患者免疫功能影响小,便于术后康复[4-5]。
综上所述,临床借助阴式子宫切除术治疗妇产科疾病患者作用显著,可预防术后并发症,增强总体效果,值得借鉴。
[1]徐剀.阴式子宫切除手术效果的临床观察及分析[J].河南医学研究,2013,22(3):416-418.
[2]王红,关洪坤,王高翔,等.阴式子宫切除手术临床应用体会[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3,22(5):57.
[3]李鹤文,刘婕.阴式子宫切除手术术式探讨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2,09(20):113-114.
[4]Zhang YL.Clinical analysis of laparoscopic hysterectomy in the treatmentofvaginalhysterectomy[J].Modern PreventiveMedicine,2010,37(15):2967-2968.
[5]李廉,黄建邕.老年妇女阴式子宫切除术67例临床分析[J].海南医学,2010,21(13):9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