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平台在科技类学术期刊中的应用现状
——以“2013年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为例
2015-10-10叶宏玉
梁 凯,陈 鹏,江 敏,叶宏玉,刘 艳
(上海海洋大学《水产学报》编辑部,上海201306)
微信平台在科技类学术期刊中的应用现状
——以“2013年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为例
梁凯,陈鹏,江敏,叶宏玉,刘艳
(上海海洋大学《水产学报》编辑部,上海201306)
建设微信功能服务平台,利用微信来拓展学术期刊宣传途径、优化期刊宣传手段已成为近几年的行业热点。通过探讨微信平台应用背景,以2013年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为例,分析了目前学术期刊微信功能平台的应用现状,探讨了将来学术期刊移动数字化出版的建设方向,并对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推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见解。若要完善当前学术期刊现有的微信公众号服务模式,需要充分发挥微信公众平台的服务和个性化优势,深入挖掘“碎片化”阅读潜能,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模式探索和功能开发,以期取得良好的效果。
微信平台;科技类学术期刊;移动终端;XML语言
2015年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伴随知识社会的来临,驱动当今社会变革的不仅仅是无所不在的网络,还有无所不在的计算、无所不在的数据、无所不在的知识。传统行业的发展首先应该要遵循“互联网+”的模式,而不再是“+互联网”。
“互联网+”更多强调“逆袭创新”,从传媒角度来说,互联网传媒是互联网向传媒业的逆袭。“+互联网”则更多强调“顺势创新”,主要是传统行业以既有业务为基础,利用互联网技术和理念,提高为用户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互联网+时代,学术期刊不仅要面对传统的行业竞争对手,还要面对未来可能出现的“逆袭”对手。对于单靠纸媒出版和线下投审稿等操作的传统学术期刊来说,模式创新及转型探索势在必行,应该充分利用网络,发挥既有优势,从容应对时代改变带来的各种挑战。
对于大多数传统学术期刊来说,发展脚步相对缓慢,目前尚处于探索“顺势创新”的阶段,首先要解决的是怎样利用好网络来优化工作效率并扩大宣传覆盖面的问题。因此,对于受众面广、可塑性强的网络平台利用的相关研究具有较大的实际意义。
微信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平台已经出现了几年,并由初期的纯个人交流工具逐步丰富演变,形成了包括可为企业提供服务、满足不同人群日常生活及特定工作需求的“助手”。借助于
微信平台的各种功能,传统期刊似乎又找到了一个转型的渠道。微信平台与投审稿网站、E-mail、QQ等互联网工具一起,对期刊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助推作用。文学类或大众类期刊,由于其具备通俗易懂、受众面广、较易用图文表达等特性,能较好地利用微信平台。然而学术期刊如何利用微信平台,微信平台服务模式中存在的功能不足,微信平台如何影响学术期刊的发展等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学术期刊需要深入探讨的课题。
本文以科技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发布的“2013年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为例(以下简称“百种杰出学术期刊”),针对学术期刊微信平台应用现状及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旨在为学术期刊更好地融入互联网+时代提供应对思路(本文中涉及的期刊均为科技类学术期刊)。
1 微信平台在学术期刊领域的应用背景
1.1期刊移动互联网络交流平台的兴起
为了顺应时代潮流,部分期刊在多年前就已经采用网上投审稿系统,使文章从接收到发表全程网络化,在纸媒日渐衰弱的今天,这样做省时、环保。同时借助于E-mail和QQ等互联网交流工具,使得编辑们在处理日常稿件过程中得心应手,很大程度上节省了时间。
随着互联网服务模式的转变,其也在逐渐改变大众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多的人相信移动互联网会在未来取代PC网络。截至2014年7月,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数已经达到8.72亿[1]。笔者认为,随着移动互联思维的逐渐普及,短时间内应用传统互联网处理稿件的平台并不会完全消失,而是会在移动互联网的冲击下逐渐萎缩。
未来的移动网络将无处不在,而传递信息的移动终端的火爆销售现状更加速了这一趋势,当移动互联网终端逐步取代PC平台时,期刊移动网络交流与运营平台的应用几成定局。
1.2微信平台在期刊发展中的优势
微信是腾讯公司推出的一个为移动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发展非常迅速。其将通信、社交和平台化融为一体,微信公众平台功能的出现,为期刊媒体、出版单位公众账号的推出提供了契机,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申请简单,使用方便。微信是腾讯公司制作的免费通讯工具,可以免费申请公众号和生成二维码,企业在“微信认证”过程中也只需提供一些基本材料和300元年费,认证完成后可免费使用很多高级功能的接口,制作适合自己期刊的微信平台。微信平台也可以利用期刊官方网站为大数据平台,通过高级接口使网站新闻或投审稿系统等链接到微信中,当官网内容更新时,微信也会实时更新,真正做到移动出版。
(2)受众多,传播快。只要有智能手机就能使用微信。2014年,微信在社交类移动应用中月均活跃用户数排名第一[2]。微信已经成为深入影响现代人的社交方式,平均每天打开微信10次以上的用户比例为55.2%,接近1/4的用户每天打开微信的平均次数超过30次。近八成的微信用户关注了公众账号,其中企业和媒体是他们主要关注的对象[3]。通过公众号,学术期刊能即时向用户终端传递信息,已开发利用高级接口功能的期刊更能使作者和读者随时查阅稿件进展和搜索相关文章,省去了找寻传统PC互联网的时间。
(3)服务多,阅读方便。学术期刊专业性强,针对不同需求的读者,可以利用不同的深浅阅读模式将题材链接起来,节约文章搜索时间,还能帮读者在深浅阅读模式之间作抉择。可自由移动是移动终端最大的特点,期刊微信平台可使用户随时随地阅读。
(4)功能全,利于后台数据的统计和分析。主体在申请微信公众号后,可以进入微信后台,除了基本的群发功能、微信支付、投票、用户管理和公众号设置等功能外,还可以看到“流量主和广告主”等广告功能。最重要的是“用户、图文、消息和接口”分析工具,以“用户和图文”分析为例,“用户”分析中可以看到“每日新增人数,取消关注人数,用户性别、语言、省份、城市、终端和手机机型分布”等用户统计信息。“图文”分析中,可以看到在每次向用户群发消息后的“送达、阅读、转发和收藏人数”,并且可以看到用户是将消息转发在朋友圈、会话或是腾讯微博中。这些分析数据使学术期刊更好地与用户互动、即时了解用户对所接收消息的关注情况成为可能,超越了传统网络PC平台和QQ等即时联络工具的功能。
2 学术期刊微信平台应用现状
本文以百种杰出学术期刊为例,讨论这些学术期刊应用微信功能平台的现状。截至 2015 年5月11日统计数据,百种杰出学术期刊中有54种期刊开通了微信号,而且此数字还在不断增加,其中绝大部分采用的是“订阅号”模式。
一个微信公众号若通过了“微信认证”,即依法享有本公众号所产生的权利和收益,也对本公众号的所有行为承担全部责任。公众号认证信息来源于公众号主体向腾讯提交的主体信息、资质文件等,并由公众号主体确保其真实、合法,腾讯进行合理、谨慎的甄别与书面核实。可见,“微信认证”反映了公众号主体的真实性,一个经过微信认证的公众号完全可以赢得读者的信任,这样的学术期刊微信发布的信息更权威。但目前申请“微信认证”的学术期刊并不多,百种杰出学术期刊中也只有28种申请通过,此现象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学术期刊的“责任意识”有待加强。
本文中“微信功能平台”指的是在点击进入某个已开通此功能的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后,手机屏幕下方出现的一排菜单栏,有的点击后还可出现二级子菜单。菜单栏目越多,功能越个性化,此学术期刊就越有吸引力。如《中国激光》微信功能平台包含的“活动”栏目,《中国国家地理》微信功能平台包含的“地理君”栏目,用户点击进去即可与期刊社互动,而不仅仅拘泥于单调的“查询稿件”和“当期目录”等较死板的服务模式。期刊社也能通过此渠道更好地了解用户的所需所想,从而及时调整组稿方向、了解业内动态。百种杰出学术期刊微信平台中有 29本含有“微信功能平台”,这些期刊的用户也就多了一种和期刊交流的渠道。
“稿件进度、期刊检索和当期目录”作为期刊中微信服务的基础功能,在百种杰出学术期刊中已开通“微信功能平台”的29本中的分布情况分别为19、20和21本。可知开通“微信功能平台”的期刊大部分都含有这3种基本功能。其他不包含或仅部分包含这三项基本功能的期刊“微信功能平台”中设置了如“精彩文章、微互动、会议通知”等形式的个性化菜单,给读者提供专业相关常识的同时,提高吸引力。
申请开通微信“订阅号”的主体,每天可以向用户群发一条消息,内容只要不违反国家规定,任何题材都可以。消息的形式包括“图文、语音及视频”。此功能有类似于广告的作用,可以主动地给用户推送信息,用户也可在朋友圈中转发,实现其快速传播的功能。在统计的百种杰出学术期刊中,约有一半学术期刊很好地利用了这一功能,从微信平台开通之日起,几乎每天向用户推送消息,截至2015年5月11日统计数据,推送超过百条消息的期刊占46%;但也有1/4的学术期刊只向用户推送了不到20条消息,甚至还有13%从来没有推送过消息,呈现两极分化的趋势(图1)。笔者认为,在保证期刊正常运转的前提下,若时间和经济条件允许,可经常与用户互动,推送一些偏专业性的、原创的、生动的信息,可以使读者在疲劳查阅稿件之余丰富知识、保持对学术期刊微信平台的关注度。
图1 已申请微信号的百种杰出学术期刊信息推送情况统计
3 学术期刊应用微信平台需要解决的问题
3.1微信平台未得到很好的利用
在开通微信平台的企业或机构中,已有 53%的主体对运营微信公众平台或开发高级功能投入了资金[3],开发并建立更适合主体自身发展的微信功能平台。
然而,如何让微信平台更好地促进学术期刊发展,更好地作为投审稿网站系统和传统网络交流工具的重要互补,是学术期刊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在功能模式和内容创新方面,区别于大多数期刊仅设置“投审稿审查、联系我们”等简单功能模块,部分期刊已经试水创新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可以作为行业借鉴。以《中国激光》的期刊集群微信功能平台为例,点击菜单栏中的“论文”菜单,即可显示本集群中各期刊的链接,链接中的每本集群杂志都有丰富的个性化内容;点击“服务”菜单,可查询各种培训、会议信息和稿件状态;进入“活动”栏目后,有各种可以调动读者和作者积极性的内容。通过以上功能改进及创新,用户对此微信平台的关注度得以提高。
学术期刊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免不了内容枯燥、文章单调,所以在建设微信平台时应该寻找专业和常识的切入点,伴随互动题材的加入,塑造针对本期刊的个性化微信功能平台,才能扩大用户范围,增加期刊的知名度和阅读量。
3.2使期刊微信平台朝着适应移动终端浅阅读模式的方向发展
移动终端的特点是可随身携带,但由于其屏幕尺寸的限制而导致了每页显示的字数有限,这就要求每次要传递的信息必须精简,因而催生了浅阅读模式。浅阅读模式本质就是使信息碎片化,使大多数读者能利用碎片时间,通过移动终端进行碎片化阅读。浅阅读模式可以和阅读整篇文献的深阅读模式有机的结合,满足读者的不同需求,在微信平台上实现对接。
有的学术期刊微信平台提供了“摘要性信息”和“全文内容”分开发布的模式,先由读者对“摘要性信息”进行浅阅读,由读者决定是否进一步深阅读。如果读者选择继续深阅读,只需点击“查看全文”即可链接到文章全文界面[4]。而实现这种“链接”的,是一种叫做XML的可扩展标记语言,它可以弥补PDF、EXE、JAR、TXT等格式文件转换为其他格式较为繁琐的缺点,不需要重新加工内容,节省时间和成本。XML是流式文件,只需要再配置必要的文本输出格式模板,就可以生成适用于多种终端的电子文件[5]。
为了适应这种碎片化的阅读模式,以《作物学报》期刊官方网站为例,它的所有文章都被转化为XML格式的文件,使其适用于移动终端阅读的各种格式,并形成HTML网页。在它的官方主页中,“当期目录”里显示的每篇文章标题下方都有一个“RICH HTML”按钮,进入后显示的就是该文章HTML格式的页面,文章中的每个章节、图表和参考文献等都已被碎片化并独立成小标题排列在网页左边,读者在通过浅阅读发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标题后,直接点击就可在网页右边显示的详细内容中进行深阅读,省去了通篇查找的时间。
3.3编辑工作者的服务理念需要改变、相关知识水平需要加强
网络期刊编辑在学术期刊微信平台的申请、建设、维护、管理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除了要掌握文字编辑所必备的技能,还要熟悉电子图表的排版制作,具备美术功底和一定的信息搜集处理能力。而现今的大多数编辑对网络运用的熟练度及互联网新技术的掌握还不够。所以应该积极鼓励网络编辑多参与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组织的专门培训,参加高端的移动互联网应用研讨会等,提高网络出版技术水平[6]。
编辑需要提高服务意识,由于微信平台每天都会有用户的更新信息,需要编辑及时查看处理一些问题,有的问题甚至和期刊工作毫不相干,这样就需要网络编辑一定要有很强的服务意识,要时刻想作者和读者所想,否则这项工作很难持续下去[7]。
4 结 束 语
学术期刊利用微信的优势,融合多种宣传手段于微信平台中,建设微信功能服务平台已成为近几年的热点。但学术期刊现有的微信平台服务模式还未成熟,特别是在发挥微信公众服务平台的优势、微信平台个性化建设及更好地挖掘“碎片化”阅读模式方面尚未取得突破,甚至未引起部分学术期刊的重视。随着学术期刊移动数字化建设的深入,微信平台将在学术期刊中继续得到推广普及。
[1]孟芳.2015年移动互联网行业11大趋势[J].互联网周刊,2014(23):52-54.
[2]易观智库.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行为统计报告2015 [DB/OL].(2015-03-16)[2015-03-18].http://mt.sohu.com/20150318/n409959259.shtml.
[3]腾讯企鹅智库.2015年微信平台数据研究报告[DB/OL].(2015-01-27)[2015-01-27].http://www.199it.com/archives/324845.html.
[4]谢文亮,杨小川.移动互联网时代学术期刊的浅阅读与深阅读[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1):152-154.
[5]江波,袁泽轶,王鄂生.专业出版社数字出版发展现状及趋势浅析[J].科技与出版,2013(6):97-99.
[6]谢文亮.移动互联网时代学术期刊的微信公众号服务模式创新[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1):65-72.
[7]王明华,沙勤,郑晓南.微信公众平台在期刊运营中的应用[J].编辑学报,2014,26(3):272-274.
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TOP50项目;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集群(联盟)建设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