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苎麻混菌脱胶工艺研究

2015-10-09陈其国等

湖北农业科学 2015年17期
关键词:混菌脱胶苎麻

陈其国等

摘要:将培养36 h后的B3、B5种子液和培养48 h后的M1种子液,按照顺序间隔12 h接种10 mL于装有3 g苎麻[Boehmeria nivea (L.) Gaudich.]原样、100 mL原始脱胶液的250 mL三角瓶中,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得到苎麻最佳混菌脱胶工艺为按照B3B5M1接种顺序,原始脱胶液pH 6,培养温度35 ℃,转速为150 r/min,脱胶时间60 h,在此条件下,苎麻脱胶率最高可以达到29.9%。

关键词:苎麻[Boehmeria nivea (L.) Gaudich.];混菌;脱胶

中图分类号:TS1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5)17-4253-03

苎麻[Boehmeria nivea (L.) Gaudich.]是荨麻科(Urticaceae)多年生宿根性草本植物,有“中国草”之称,是重要的纺织纤维作物。中国苎麻栽培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占世界总产量的90%以上,是世界上苎麻最大生产国和原料及加工织物的输出国[1]。

苎麻纤维脱胶是影响苎麻纤维纺织加工的重要环节,传统的化学脱胶方法存在着工艺流程长、工序多、劳动强度高、能耗大、成本高、废水中有害化学成分不易回收、废水色度深、碱性强、有机成分复杂等缺点[2]。另外纤维上或多或少会附着一部分化学物质,残留的化学物质影响人体健康[3]。微生物脱胶则是利用微生物或微生物产生的酶将胶质分解,其实质就是“胶养菌,菌产酶,酶脱胶”循环的结果[4]。微生物脱胶作用条件温和,对纤维损伤小,还能提高苎麻纤维的光泽度,可以满足高质量混纺产品的要求,处理后的麻纤维柔软、蓬松,且具有良好的丝光感,极大地提高了苎麻纤维的纺纱支数、可纺性和染色性能,而且微生物法脱胶能耗少,对环境的污染小,更有利于环境保护[5]。本研究采用M1、B5、B3三株脱胶菌株对苎麻纤维进行脱胶处理,考察混合菌处理苎麻的脱胶效果,以期为苎麻高效脱胶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菌种:M1、B5、B3三株脱胶菌株,由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应用生物技术研究所提供。

苎麻:苎麻原麻。

培养基:①细菌斜面培养基。胰蛋白胨10 g,氯化钠10 g,酵母提取物5 g,琼脂15 g,水1 000 mL,pH 7.0 ,0.1 MPa高压蒸气灭菌20 min。②霉菌斜面培养基。葡萄糖10 g,蛋白胨5 g,KH2PO4·3H2O 1.0 g,MgSO4·7H2O 0.5 g,孟加拉红0.03 g,琼脂15 g,水1 000 mL,pH 自然,0.1 MPa高压蒸气灭菌20 min。③细菌液体种子培养基。胰蛋白胨1 g,氯化钠1 g,酵母提取物0.5 g,水100 mL,pH 7.0 ,0.1 MPa高压蒸气灭菌20 min。④霉菌液体种子培养基。麸皮1.0 g,酵母膏0.6 g,KH2PO4·3H2O 0.1 g,MgSO4·7H2O 0.05 g,氯化钠0.5 g,水100 mL,pH 6.0,0.1 MPa高压蒸气灭菌20 min。⑤原始脱胶液培养基。Na2HPO4·12H2O 1 g,NH4Cl 2 g, MgSO4·7H2O 0.2 g,KCl 0.2 g,蛋白胨0.1 g,牛肉膏 0.2 g,水100 mL,pH 自然,0.1 MPa高压蒸气灭菌20 min。

主要仪器:HQ45Z型恒温摇床;101-2AB型电热鼓风干燥箱;DH5000AB型电热恒温培养箱;YXQ-LS-75SII型立式压力蒸气灭菌器。

1.2 试验方法

1.2.1 菌种活化 将菌株B5、B3、M1分别接种到细菌、霉菌斜面培养基上,在30 ℃下培养48 h。

1.2.2 种子液的制备 用接种环分别挑取一环斜面培养基上的细菌和霉菌,接种到装有100 mL细菌和霉菌液体种子培养基的250 mL三角瓶中,于30 ℃恒温,150 r/min振荡培养,细菌培养36 h,霉菌培养48 h。

1.2.3 脱胶率的测定 脱胶率根据下式计算:

GL=■×100%

式中,GL为脱胶率,%;G0为脱胶前苎麻的质量(即自然晾晒干的苎麻质量减去含水量),g; Gr为脱胶后苎麻的质量(即苎麻烘干至恒重后的质量),g[6]。

1.2.4 混菌脱胶条件的优化 将细菌B5、B3种子液和霉菌M1种子液按一定比例加入定量的苎麻和水中,在振荡培养箱中恒温培养,进行苎麻混菌脱胶试验。脱胶完成后取出麻样,充分洗涤,85 ℃烘至恒重,称量计算苎麻脱胶后的脱胶率。利用单因素试验考察3种菌株种子液的接种顺序、转速、温度和时间对苎麻脱胶率的影响,并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设计正交试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菌种添加顺序对苎麻脱胶效果的影响

将培养36 h后的 B5、B3种子液和培养48 h后的M1种子液,按不同顺序间隔12 h接种10 mL于装有3 g 苎麻原样、100 mL原始脱胶液的250 mL三角瓶中,30 ℃恒温培养,100 r/min 摇瓶脱胶60 h,考察不同菌种添加顺序对苎麻脱胶效果的影响,结果如表1所示。由表1可以看出,3个菌株混合脱胶的苎麻脱胶率最低为19.8%,其中接种顺序为B3B5M1的脱胶效果最佳,脱胶率达到24.4%,表现出较强的协同作用,因此后续试验中采用B3B5M1的混合接种顺序。

2.2 温度对苎麻脱胶效果的影响

将培养36 h后的 B5、B3种子液和培养48 h后的M1种子液,采用B3B5M1的混合接种顺序,间隔12 h接种10 mL于装有3 g 苎麻原样、100 mL原始脱胶液的250 mL三角瓶中,28、35、37、40 ℃恒温培养,100 r/min 摇瓶脱胶60 h,考察不同温度对苎麻脱胶效果的影响,其结果如表2所示。由表2可以看出,随着脱胶温度的不断升高,苎麻脱胶率先升高后下降,温度为35 ℃时,混合菌株对苎麻脱胶的效果最好,苎麻脱胶率达到25.1%。主要原因是温度过低时,脱胶菌株生长缓慢甚至停止生长,酶活力降低,脱胶效果差。根据微生物的生长规律,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和代谢活动随着温度的上升而增加,但是当温度上升到一定的程度时,则开始对微生物生长繁殖和代谢活动产生不利的影响[7],温度高于35 ℃时,菌株的繁殖和酶的活性受到抑制,尤其是菌株M1的代谢活力下降,混合菌株的协同脱胶作用降低,从而导致脱胶率降低。

2.3 转速对苎麻脱胶效果的影响

将培养36 h后的 B5、B3种子液和培养48 h后的M1种子液,采用B3B5M1的混合接种顺序,间隔12 h接种10 mL于装有3 g 苎麻原样、100 mL原始脱胶液的250 mL三角瓶中, 35 ℃恒温培养,100、120、150、180 r/min 摇瓶脱胶 60 h,考察不同转速对苎麻脱胶效果的影响,结果如表3所示。由表3可知,转速对混菌脱胶效果的影响并不是很大,其中转速在150 r/min时的脱胶效果最好,苎麻脱胶率为25.7%。之后再增加转速,脱胶率反而有所下降。

2.4 原始脱胶液pH对苎麻脱胶效果的影响

将培养36 h后的B5、B3种子液和培养48 h后的M1种子液,采用B3B5M1的混合接种顺序,间隔12 h接种10 mL于装有3 g苎麻原样、100 mL原始脱胶液的250 mL三角瓶中,35 ℃恒温培养,150 r/min摇瓶脱胶60 h,分别调节原始脱胶液的pH至5、6、7、8,考察不同pH对苎麻脱胶效果的影响,结果如表4所示。由表4可知,随着原始脱胶液pH的升高,苎麻脱胶率先升高后降低,pH 6时,混合菌株对苎麻的脱胶效果最好,其脱胶率达到29.1%。pH是影响微生物生长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且每种微生物都有其最适生长的pH,过高或者过低的pH都会影响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而且影响其分泌酶的数量和酶活性[7],从而导致脱胶效果差,脱胶率较低。

2.5 脱胶时间对苎麻脱胶效果的影响

将培养36 h后的 B5、B3种子液和培养48 h后的M1种子液,采用B3B5M1的混合接种顺序,间隔12 h接种10 mL于装有3 g 苎麻原样、100 mL原始脱胶液(pH 6)的 250 mL 三角瓶中, 35 ℃恒温培养,150 r/min摇瓶脱胶36、48、60、72 h,考察不同脱胶时间对苎麻脱胶效果的影响,结果如表5所示。由表5可知,随着时间的延长,脱胶菌的数量进一步增加,分泌脱胶酶的数量和活力逐步上升,苎麻脱胶率获得较快的提升;脱胶60 h时,苎麻脱胶率最高,之后随着脱胶时间的延长,营养成分过多消耗,导致脱胶菌的产酶能力逐步下降,脱胶率处于稳定状态,说明混合菌株的脱胶过程已经趋于完成。从生产角度考虑,苎麻脱胶时间以60 h较为合适。

2.6 混菌脱胶条件的正交优化结果

在前期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选取脱胶温度、转速、脱胶液原始pH、脱胶时间,按照L9(34)正交表进行4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试验因素与水平见表6。

以苎麻脱胶率为指标确定混菌最佳脱胶条件,正交试验结果见表7。由表7可以看出,影响苎麻混菌脱效果的顺序为A>C>D>B,即脱胶温度的影响最大,其次是脱胶液原始pH,影响因素较弱的是脱胶时间,最弱的是转速。苎麻混菌脱胶条件的最佳组合是A2B3C1D2,即脱胶温度35 ℃、转速150 r/min、pH 6、脱胶时间60 h的条件下苎麻混菌脱胶效果最好,在此条件下,脱胶率达29.9%。

3 结论

B5、B3、M1三种菌株进行混菌脱胶过程中,接种顺序对脱胶效果的影响较大,按B3B5M1顺序接种脱胶,脱胶效果最佳。将培养36 h后的 B5、B3种子液和培养48 h后的M1种子液,采用B3B5M1的混合接种顺序,间隔12 h接种10 mL于装有3 g苎麻原样、100 mL原始脱胶液(pH 6)的250 mL三角瓶中, 35 ℃恒温培养,150 r/min摇瓶脱胶60 h,苎麻脱胶率最高可以达到29.9%。

参考文献:

[1] 姜繁昌,邵 宽,周 岩.苎麻纺纱学[M].北京:纺织工业出版社,1986.1-2.

[2] 管映亭.苎麻酶法脱胶的研究[J].上海纺织科技,1998,27(4):4-6.

[3] 金 钢.大麻脱胶方法的研究进展[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3(4):140-144.

[4] 彭源德,杨喜爱,严 理,等.亚麻脱胶过程中常用酶类的动态变化[J].纺织学报,2006,27(4):11-14.

[5] 钟安华,谭远友,王成国.苎麻嗜碱细菌工艺研究[J].印染助剂,2004,21(3):24-26.

[6] ZHENG L S, DU Y M, ZHANG J Y. Degumming of ramie fibers by alkalophilic bacteria and their polysaccharide-degrading enzymes[J]. Bloresource Technology, 2001(8):89-94.

[7] 沈 萍.微生物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43-145.

猜你喜欢

混菌脱胶苎麻
三种因素对混菌固态发酵饲料品质的影响
脱胶微生物菌群与Dickeya dadantii DCE-01菌株的苎麻脱胶性能比较分析
基于响应面分析法优化冷榨花生油酸法脱胶工艺
混菌固态发酵榛仁粕制备降血压肽工艺优化研究
体外产气法和尼龙袋法评定苎麻的饲用价值
苎麻叶面积测定方法比较研究
稳定剂在苎麻氧化脱胶中的工艺优化
悬铃叶苎麻基因组DNA的六种提取方法比较
基于苎麻属野生近缘种形态变异类型的系统关系研究
椰果表面混菌生物膜培养条件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