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种植密度对马铃薯中薯5号产量的影响

2015-10-09温海霞等

湖北农业科学 2015年17期
关键词:种植密度马铃薯产量

温海霞等

摘要:以马铃薯品种中薯5号为材料,在合理的田间种植环境下,研究中薯5号产量及其性状与种植密度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襄阳地区中等肥力田块,中薯5号的理想种植密度为8.25万~9.00万株/hm2。种植密度对产量影响明显。

关键词:马铃薯;中薯5号;种植密度;产量

中图分类号:S532;S50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5)17-4131-02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5.17.006

中薯5号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选育[1],2012年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其特点是早熟、高产、多抗、广适,是2013年湖北省主要农作物品种早熟主栽马铃薯,本研究主要是通过考察不同种植密度试验对中薯5号产量和相关性状的影响,为适宜本地高产栽培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马铃薯品种为中薯5号,适宜在湖北省平原、丘陵地区种植。

1.2 试验地条件

试验于2013年在襄阳市农业科学院试验基地进行。土壤类型为沙壤土,试验地地势平坦,四周无荫蔽,土壤肥力中等。

1.3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6个种植密度处理:5.25万株/hm2(处理1)、6.00万株/hm2(处理2)、6.75万株/hm2(处理3)、7.50万株/hm2(处理4)、8.25万株/hm2(处理5)、9.00万株/hm2(处理6)[2]。采用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行长5.55 m,宽2.40 m,双行种植,小区面积13.32 m2,小区间不设走道,重复间走道宽0.4 m,四周设保护行。

1.4 施肥及田间管理

前茬作物收获后,深翻炕地。中薯5号于1月8日定位播种。底肥施腐熟农家肥3.75万kg/hm2、施复合肥750 kg/hm2、硫酸钾150 kg/hm2。齐苗后和蕾期各穴施尿素150 kg/hm2。田间管理主要包括及时破膜放苗、中耕除草、病虫害防治、施肥等均依照同一项试验管理措施必须在同一天内完成。施肥和田间管理接近当地农户大田种植方式。

1.5 测定项目

植株性状:出苗率、主茎数、株高、收获株数(3次重复均调查);块茎经济性状:小区产量、单株块茎数、单株块茎重、单薯重(3次重复均调查);收获期全部小区收获测产,折算出平均单产。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种植密度对植株性状的影响

从表1可以看出,在6个处理中,中薯5号植株性状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有所变化。表现为株高和主茎数随密度的增加而有所减少[3,4]。

2.2 不同种植密度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马铃薯的产量主要由单株块茎数、单株块茎重、单薯重等构成。从表2可以看出,不同种植密度处理产量性状中,种植密度对单株块茎数稍有影响,对单株块茎重和单薯重影响不明显。

2.3 不同种植密度的产量分析

从表3可以看出,不同种植密度对小区产量和总产量影响明显。在试验条件下,不同种植密度单产为28 678.5~54 954.9 kg/hm2,密度不同,单产跨度较大。各处理单产排序为9.00万株/hm2>8.25万株/hm2>7.50万株/hm2>6.75万株/hm2>6.00万株/hm2>5.25万株/hm2。种植密度在9.00万株/hm2时单产最高,5.25万株/hm2单产最低,比9.00万株/hm2减产47.81%;单产排名第二位的8.25万株/hm2,比9.00万株/hm2减产7.24%;单产排名第三位的7.50万株/hm2,比9.00万株/hm2减产12.39%;单产排名第四位的6.75万株/hm2,比9.00万株/hm2减产25.61%;单产排名第五位的6.00万株/hm2,比9.00万株/hm2 减产36.43%。

2.4 不同种植密度的产量方差分析

产量方差分析结果(表4)表明,区组间产量没有显著差异;处理间产量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5]。区组间差异不显著,说明田间地力条件和管理上是一致的,处理间的差异是由种植密度不同所造成的,由此可见本次试验结果真实可靠。

2.5 处理间的显著差异进一步分析

采用LSR法进行显著性分析(表5)。从表5可以看出,中薯5号在5%、1%的水平上,单产最高的9.00万株/hm2 与5.25万~8.25万株/hm2产量间差异均极显著。

3 小结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种植密度对中薯5号植株性状有所影响,表现为株高和主茎数随密度的增加而减少;不同种植密度处理产量性状中,种植密度对单株块茎数稍有影响,对单株块茎重和单薯重影响不明显;不同种植密度处理总产量性状中,种植密度对小区产量和单产的影响达极显著水平。

合理密植是马铃薯高产栽培的一项重要栽培技术措施。通过试验研究,在密度增加范围内,马铃薯的产量随着种植密度增大而增加。通过本次试验发现襄阳地区在现有的有利气候、土壤地力、生产管理的条件下,马铃薯品种中薯5号在本地区种植密度控制在8.25万~9.00万株/hm2,可以获取较高的产量,达到增产增收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郭光耀,戴清堂,沈艳芬,等.湖北省马铃薯新品种区试结果与利用评价[J].湖北农业科学,2008,47(10):1138-1141.

[2] 高广金,唐道廷,杨艳斌.马铃薯品种中薯3号不同种植密度试验[J].湖北农业科学,2011,50(6):1104-1105.

[3] 王如平,张 军,万 舰,等.栽培模式对马铃薯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中国蔬菜,2008(11):30-32.

[4] 祁伟生,张 雪,刘玉佩,等.不同耕作方式对冬种马铃薯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广西农业科学,2008,39(1):30-32.

[5] 刘仲琦,黄斗敏,卢福宗,等.马铃薯不同密度及栽培方式试验[J].西昌农业科学,2008(1):29-30.

猜你喜欢

种植密度马铃薯产量
2022年11月份我国锌产量同比增长2.9% 铅产量同比增长5.6%
马铃薯有功劳
今年前7个月北海道鱼糜产量同比减少37%
海水稻产量测评平均产量逐年递增
2018上半年我国PVC产量数据
种植密度对伊犁河谷移栽橡胶草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不同种植密度对棉花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的影响
甘蔗套种马铃薯多种密度栽培技术研究
优化种植密度下的甘薯产量形成特性研究
定边马铃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