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代词后顾太清(下)

2015-10-09张宝章

中关村 2015年9期
关键词:万寿寺海淀

张宝章

联辔游海淀名胜

奕绘和太清曾遍游京城西郊的三山五园皇家园林。到圆明园受诏参见皇上,恭赴宗室曲宴,进宫上元赏灯;进畅春园去春晖堂、渊鉴斋和疏峰等处,追寻其父荣郡王绵亿在御园居住、生活和读书的地方;到玉泉山与皇帝一起拜神祈雨;到香山重九登高;到昆明湖凭吊乾隆盛世的富足与辉煌。他们到海淀的睿王园、成王园、定王团、车王园、柳村别墅等宗室赐园和私家宅园探亲会友,与王公贵胄、朝廷重臣和至爱亲朋游园赏景、鼓琴赋诗。他们驱车或联骑走遍了西郊的名山秀水、名刹古寺和村庄田野,到处都留下他们一篇篇优美的诗章。

昆明湖是他们经常游逛的地方。不仅因为这里是其先祖乾隆帝修建的清漪园,还因为他们的将军庙和双桥寺寓所距此只有一二里之遥,饭后散步也能涉足其间。游湖是为了赏景,清漪园的自然和人文景观都很诱人,历来都是诗人歌咏的对象。奕绘的《昆明湖上》写道:“绣漪桥影恰如环,湖外知名人小山”;“渐台碧瓦映明霞,万寿山边杏欲花。多少古人堤上过,曾将此景入诗夸”。众多歌吟清漪园的诗人中,写诗最多的人就是清高宗弘历。他共写了1500多首关于清漪园的诗。想到乾隆帝,自然会引起奕绘这位弘历的曾孙对此园当年盛景的追忆:“游山归骑,过昆明,忽忆乾隆新凿。蓄水机关湖四面,启闭亲劳制作。……楼船飞渡,望蟾时御层阁。水战鼍鼓呜雷,霓旌蔽日,火炮如星落。”(《念奴娇·过昆明湖》)乾隆年间,昆明湖还是演练和检阅八旗水军的场所。太清也写道:“碧瓦指离宫,楼阁飞崇。遥看草色有无中。最是一年春好处,烟柳空潦。”(《浪淘沙·登香山望昆明湖》)然而触景生情,道光年间的清漪园已是荒凉寥落,枯寂萧条了。这必然激起无限感慨,嗟叹历史的沧桑。道光十四年,奕绘写四首七绝《昆明湖上试马,恭和乾隆甲申高宗御制诗元韵》,其一是:“一水空明示幻常,三山楼阁渐荒凉。廓如亭外铜牛卧,七十年前御墨香。”太清也有四首同题和诗,写道:“盛衰古今事原常,云里三山秋气凉。闲煞铜牛卧夕照,明湖十里水风香”;“官路半为秋草没,长堤不禁牧儿行”;“一代豪华成往事,百年人事只斯须”。他们痛感康乾盛世以后国势的衰落,发出“盛世难逢”的呼喊。

古人说“西山三百七十寺”,海淀境内名寺古刹难以计数。奕绘在海淀的寓所,就选定在将军庙和双桥寺内。他们还遍游西郊的著名佛寺道观,处处留下他们的足迹和诗篇。

太清在未入荣王府前,曾在道光九年与霞仙妹同游万寿寺。万寿寺坐落在长河广源闸西侧北岸。明万历年间太监冯保奉命修建。清乾隆十六年、二十六年两次重修,并在西路地,修建了行宫院,作为皇太后万寿节从御园到皇宫的中途休憩地点,太清的外孙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中写道:“每至四月从初一日起,(万寿寺)开庙半月。游人甚多,绿女红男,联蹁道路。柳风麦浪,涤荡襟怀,殊有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之至。诚郊西之胜境也。”万寿寺距香山健锐营太清一家的居处,只有十几里路。她也在四月初开庙期间来游此寺。她写下一首五律《己丑暮春雨后同霞仙七妹游万寿寺作》:“春雨初晴后,郊原望远峰。山高犹见雪,风定不闻钟。竹里禅房静,门前溪水溶。同来大欢喜,日色满苍松。”从万寿寺西望可见西山尚未溶化的积雪,这里正是燕京八景之一的“西山霁雪”所在地。门前溪水是从玉泉山到西直门的长河,是乾隆时开辟的水上御路。皇太后从畅春园乘轿至万寿寺,也可从清漪园由水道前来,然后乘龙舟或暖冰床从河上经白石桥到达高梁桥畔倚虹堂,再乘轿进皇宫。万寿寺在明万历年间曾搬来一座永乐大钟。在天启年间有人说京城西方不宜鸣钟,会破坏京城安宁,遂停止击钟,并卧钟于地。到乾隆八年,将大钟移至京城北方的觉生寺,始按时撞钟,觉生寺也被称为大钟寺,万寿寺却无钟可击了。“风定不闻钟”之句,正是反映了这一史实。万寿寺是西郊一座繁盛的皇家寺院,乾隆以后香火一直很旺盛,且为京城去西顶庙的必经之地,以致形成了“万寿寺哈腰——顶上见”的歇后语。

卧佛寺在香山东北方的寿安山麓,始建于唐代,名兜率寺。雍正年间重修后,世宗胤稹赐名十方普觉寺。寺内有一尊明代至治元年冶铜50万斤铸造的卧佛,被称为卧佛寺。寺内植三株娑罗树,两棵在天王殿前,一棵在三世佛殿前。佛寺内栽植娑罗树,因为它是佛教徒崇拜的圣树,佛祖释迦牟尼就是涅檠在娑罗树下。游卧佛寺的人首看铜卧佛,再看娑罗树。明《帝京景物略》记载:“香山之山,碧云之泉,灌灌丁游人。北五里日游卧佛寺,看娑罗树也。……寺内即娑罗树,大三围,皮鳞鳞,枝槎槎,瘿聚承,根搏搏,花九房峨峨,时七开蓬蓬,实三棱陀陀,叩之丁丁然。周遭殿墀,数百年不见日月,西域种也。初入中国,惨山、天台,与此而兰。”奕绘初游卧佛寺,也曾仔细观赏几株古娑罗树,但他三十年后重游时,天王殿前的两株“七十二肘”腰围的稀世古木,“已为官僧伐为薪矣”。那些无知的官僧竟然砍伐古树当柴烧!于是愤然赋就一阕《定风波》:“三十年中两度过,殷勤一访老娑罗。记得树腰围四丈。惆帐,宫僧利斧奉官磨。剔尽根株搜尽子。已矣,古铜卧佛不嗔他。此后相思判作梦。只恐,别君日久忘枝柯。”奕绘对十分珍贵的古圣树被砍伐,充满了悲痛和遗憾。他热爱传统文化,维护文物古迹的思想感情跃然纸上。

卧佛寺东5里、金山上的古刹宝藏寺,奕绘和太清都曾登临拜访,并有以《宝藏寺》为题的五言律诗唱和。他们是在道光十三年从双桥出发,绕过清漪园北垣,途经青龙桥,登上金山游寺的。太清诗为:“宝藏云峰秀,春山碧草齐。清凉禅客室,冰玉主人题。花雨层台上,泉声法座西。登高渺城郭,万井晓烟低。”奕绘《宝藏寺次太清近作韵》为。“过雨生游兴,春流万整齐。禅堂法界观,花坞辋川题。野鸟时窥座,群峰尽在西。苍茫辨城阙,指点片云纸。”宝藏寺为明宣德年间僧人道深所建,后又与人共同开山建成八景,并于正统四年手撰《金山宝藏禅寺记略》,刻碑立于寺门。另有康熙四十七年和乾隆三十一年两通《重修宝藏寺碑记》石碑,立于正殿前。寺坐北朝南,依山势建成天王殿和正殿宝藏殿前后两院。寺东侧还有两座跨院。正殿前有石砌方池,名玉华池,水从寺后山泉引来。泉水又顺石槽东流至方丈之后,复砌一座璧月池。这二处形成“玉华灌顶”和“劫石谈经”二景。太清在诗题小注中说:“寺有怡僖亲王题‘清凉禅室”。这正是“清凉禅客室,冰玉主人题”诗句的注解。怡僖亲王弘晓,号冰玉主人,是玄烨第十三子怡亲王允祥之子,能诗好文善书,著有《冰玉山庄诗集》(亦名《明善堂诗集》)。允祥在金山北侧的白家疃村建有别墅,卧佛寺即是由允祥、弘晓父子出资在雍正末年重修的。宝藏寺距弘晓住处也只有几里地。太清夫妇诗中都写到站在宝藏寺隙望北京城的句子:

“登高渺城郭,万井晓烟低”(太清);“苍茫辨城阙,指点片云低”(奕绘)。这是因为,金山虽不算高山(海拔265米),但也比万寿山(105.7米)高。目光越过万寿山巅的佛香阁,可以远眺京城北海白塔和景山万春亭。道深和尚所修宝藏寺第八景为“即景观城”,登上浣心亭后的山石高台,可“览四时景物之丰,与夫城阙楼台之丽,文物衣冠之盛”(道深碑记)。宝藏寺确为登高望远的好去处。

远在明末清初,京西妙峰山的碧霞元君庙(天仙娘娘庙)就是我国北方的一处香火圣地。在每年四月上半月庙会期间,来自各地的善男信女,带着崇敬和虔诚朝山进香。在崇山峻岭的香道上,“前可践后者之顶,后可见前者之足。自始至终,继昼以夜,人不停趾,香无断烟。……人烟幅辏,车马喧阗,夜间灯火之繁,灿如列宿。以各路之人计之,共约有数十万。以金钱计之,亦约有数十万。香火之盛,实可甲于天下矣。”(《燕京岁时记》)对这一妇孺皆知的民俗景观,自然会吸引住在距妙峰山仅几十里的太清夫妇的关注。奕绘曾写过《卜算子·观妙峰山烧香者》,上阕为:“朝出大都门,瞑聚青山下。我立双桥湖上观,不断往来者。”奕绘双桥寺寓所,正处在京城去妙峰山的路上。他在《金山口》一诗中,也记下妙峰朝圣的景况:“自京达妙峰,南北中三途。都人四月半,来往若游鱼。”金山口以西的北安河一带,是登妙峰山的主要通道,共有三条香道。从聂各庄登山的老北道;从大觉寺北的北安河村登山为中北道;从大觉寺南的徐各庄登山为中道;还另有一条南道,是从门头沟陈家庄、三家店登山。

太清曾在道光二十六年丙午(1846年)驱车来到神山下的聂各庄,沿老北道进山朝圣。她写下了《朝妙峰六截句》,分段记述了这次进香的全过程。其一记述了进山前的行程:“夹道轻烟柳万条,杨花如雪任风飘。驱车一路香尘软,行尽青溪十二桥。”四月上旬正是柳叶新绿、杨花飞絮的季节。太清乘车从海淀朝西北方向奔去。诗注:“自屯店至三星庄五里,有十二连桥。”屯店今属永丰乡,三星庄属苏家坨乡,二村之间有从正冈山山洪流成的泻洪河,河水北流入南沙河。故而有十二连桥。其二为:“涉水登山无数层,清凉兰若喜初登。山僧遥指星星火,告是双龙岭上灯。”为解决香客中途的休息、饮水和食宿问题,每条香道都修建了若干座茶棚。老北道共有8座茶棚,依次为:老爷殿(关帝庙)、车耳营、磨镰石河、双龙岭、仙花洞、大风口、磕头岭、贵子港。香道是由一块接一块的条石逐级铺垫而成,每道茶棚之间都要攀登无数层石阶。太清当夜宿于车耳营村北石佛寺的石佛殿,即老北道第二道茶棚。他望见山上有无数火星移动,山僧告诉她:那是第四道茶棚双龙岭夜间继续登山的香客手中举起的灯火。太清夜宿的石佛寺,因有一尊北魏太和年间雕制的石佛像而得名。太清朝妙峰诗其四为:“仙花古洞隐山崖,流水淙淙漱玉沙。望去不知深几许,涧边开满碧桃花。”太清离开石佛寺,清晨登上第五道茶棚仙花洞。仙花洞也称鲜花洞、花洞子,是一座进深丈许的山洞。洞口涧边长满野草、山核桃树和碧桃花,茶棚是一座东向小庙,庙后有塔。太清诗其五为:“肩舆款款背东风,几点山头晓日红。忽见西南峰势峻,妙莲高拥碧霞宫。”过了仙花洞,便是十八盘,太清乘肩舆缓缓西上,东风从背后款款吹来,已看到东升旭日将一座座山峰映照成淡淡的红色。西南方向有一座突兀高耸而险峻的山峰,那就是妙峰山,峰顶一片画栋朱楹的殿阁,是朝圣者的目的地——碧霞元君庙。太清在进香的途中经过的屯佃、三星庄、聂各庄以及山上的车耳营、石佛寺、双龙岭、仙花洞、十八盘,都属昌平管辖。1957年,这些地方都划归海淀区,如今分布在永丰乡、苏家坨乡和聂各庄乡辖域内。太清朝圣妙峰山的事实说明,妙峰香客不仅仅是平民百姓,还有王公贵胄及其家人。

太清夫妇还到过京西不少佛寺道观,并留下诗词,如奕绘写过《广仁宫敬瞻圣祖御书天仙玉女经恭纪》、《慈寿寺》和《题明慈圣李太后像》、《宿大觉寺》、《熙龙潭》等;太清写过《三月晦同夫子游黑龙潭至大觉寺路经画眉山》以及《戊子八月雨中游城西天禧昌运官废趾》等。另外,太清有《登蓟门烟树亭》,奕绘有《西郊晓行》、《晓往田村出阜成门作》、《两泉行》等描写海淀风貌的诗,记录了他们的行踪,留下了思想感情的痕迹。

顾太清诞生在海淀,又生活在海淀,进荣王府后仍不断住居于此,并常到西郊各处走动。她非常了解海淀的乡情地情。她有两首诗,将当时海淀的自然和社会面貌进行了高度的概括,这是两首看似平淡实为深邃的诗。一首是《雪后往海淀书所见》:“微阴澹日酿春寒,地接离官石道宽。雪满远山云里现,烟开御柳画中看。墙头村妇窥游骑,树底耕牛卧草栏。十里香尘吹觜陌,悠悠冠盖退朝官。”另一首是《清明雨后往香山书听见》:“迎面西山晓气融,飞鸦群舞陇头风。长堤杨柳因谁绿,破庙桃花也自红。叱犊声催村舍外,浣衣人在画图中。果然好雨知时节,处处耕耘兆岁丰。”海淀建有离官。不止有御园畅春园和圆明园,有万寿山清漪园、玉泉山静明园、香山静宜园,还有钓鱼台和倚虹堂行宫,万寿寺、五塔寺、卧佛寺、碧云寺都建有行官院,是几代帝王处理政务、召见群臣、批阅奏折及悠游憩息之地,从西直门通向御园离宫的石板路称为御道,御园内外的杨柳称为御柳。在御道、紫陌上过往的是那些或驱车或乘轿或骑马的王公大臣和皇亲贵胄;他们退朝后,朝冠朝服还未脱掉,或返京城回官衙、或去宅园寓所、或去饮宴赏景,个个踌躇满志,悠然自得。这是海淀地情的一个方面,反映了海淀地区在政治上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海淀又是京城近畿,山水花树宛如江南,并有农田耕作和稻海麦浪。诗中的“雪满远山”和“西山晓气”,把西部群山和“西山霁雪”的景观指认出来。“长堤”自然是指长河之堤和昆明湖的十里长堤。二诗的颈联描绘出两幅海淀农村的生活图景。一幅是:在无边稻海中,有一座淳朴的村庄,农舍旁辛勤的农夫正在吆喝耕牛返回草栏,浣衣姑娘正在湖畔捶洗衣衫。另一幅是:几名村妇在墙头偷窥大路上骑马的游客,柳树下牛栏里耕牛在悠闲的吃草。这里溪湖遍岸柳成行,牧牛郎和浣衣女都在辛苦劳作。这是海淀、六郎庄一带农村风光的艺术表现和真实写照。六郎庄原来就称作牛栏庄、柳浪庄!太清这两首诗只短短十几行,就勾勒出海淀的地域特色。这只能是海淀,在其他任何地方也找不到同样的景观。这些诗篇是太清对故土的描写,字里行间透出深沉的亲和与爱恋。

顾太清是海淀这块宝地诞生和成长的杰出词人。她以生花的彩笔记录了她生活的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抒写她独特的生活阅历和心历程,描写京城近畿这块多彩又多情的土地。她那一篇篇优美深邃的诗篇和词章,是闪烁在中国文学史上一串璀璨耀眼的骊珠,是供世世代代中国人鉴赏和吟咏的稀世经典,是我们取之不尽的宝贵艺术财富。我们要像怀念和追忆曹雪芹和纳兰性德一样,记住这位名耀千古的乡亲。

(作者系海淀区政协原主席、著名史地学家)

猜你喜欢

万寿寺海淀
海淀职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海淀工会人奋战一线 勠力同心抗击疫情
浅谈《万寿寺》中历史世界的建构
王小波《万寿寺》的叙事方式
“海淀青少年们,欢迎回家!”
停课不停学 海淀青少展风采
飞吧!少年
王小波《万寿寺》“城”意象解读
海淀 “一盘棋”统管区域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