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看滴滴如何打赢“三大战役”

2015-10-09程桔华

中关村 2015年9期
关键词:三大战役张博块钱

程桔华

作为一家出行移动互联网公司,骁勇善战的滴滴在过去两三年内PK掉了30多个竞争对手。目前又在低价专车领域和拼车领域与Uber、易到展开新一轮的烧钱大战。一直在PK,从未被打败的滴滴,现在的状态是为竞争感到兴奋。

尽管滴滴身经百战,但打赢“三大战役”至关重要,这奠定了它的江湖地位。2015年5月21日,记者随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师生一行来到滴滴考察。滴滴CTO张博讲述了滴滴的成长经历。但最引人入胜的,就是滴滴如何在竞争洪流中勇立潮头!

滴滴成立于2012年6月,一开始其实是想做小而美的事情,就是想让打车变得更容易。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有时候打出租车是很难的。这点张博深有体会。在2012年8月加入滴滴之前,张博在百度工作,地点在上地,而他家住在立水桥。互联网行业加班是常事,几乎每天晚上都得十点多钟下班,从公司南门出来,会看到路边停了一排出租车。他从第一个司机问到最后一个司机,居然没有一个愿意去立水桥的。也难怪,因为在那个时间点,很多出租车司机要回家,希望所接的乘客正好能回家顺路。那个时间点,地铁也停运了,很多时候,张博只好无奈回到公司的休息室里睡,第二天继续上班。

乘客这么痛苦,司机也不轻松。在加盟滴滴之前,张博打了两天的出租车,特意访谈了20多位出租车司机,了解到他们的工作状态:每天早上出车后到晚上收车,司机必须得一直开着车,在这段长达12-14个小时的过程中,即使车上没有乘客,司机也要开车寻找附近有没有打车的乘客。这样的工作状态,司机首先在身体上会感到非常劳累,其次在运营成本上会增加很多,每天花费找乘客的时间和油费会占据30%-40%,同时也造成了占用道路资源和尾气排放的社会问题。

为什么会出现乘客找司机很难,司机找乘客也很难的现状呢?张博研究分析后认为,这里头有工作效率问题。传统的打车场景是这样:乘客想打车必须得走到路边,看到路过的出租车,招一下手,才能把打车的需求信号发出去。这种场景下,信号是以光线为媒介进行传播的,如果光线不好,或者视线被遮挡,出租车司机是看不到的。而对于出租车司机来说,在没有乘客的情况下,他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尽快找到一个离他近的乘客,通常使用的方法就是用眼睛左右看,但是这样的效率是很低的,当光线不好,或者有遮挡物的时候,就很难提高工作效率。

怎么解决乘客和司机的两难问题?张博的想法是,能否用智能手机加移动互联网来使得信息传播的效率更高呢?乘客不再需要走到路边去招手打车,完全可以坐在房间里就把出行的需求信息发出去,而信息是以移动互联网传播的,会在1秒之内传递到周边若干公里的范围。司机也不用再一边开着车,一边用眼睛左右看附近哪里有打车的人,他也可以把车停下来,打开智能手机,以零成本搜索附近有打车需求的人。通过这种方式,就可以解决乘客和司机之间信息不顺畅的难题。

2012年下半年,滴滴开始在北京试点,没想到却经历了非常激烈的战役。

一战摇摇:以弱胜强,滴滴赢在战略

当2012年下半年,滴滴准备在北京大干一场的时候,其实市场上的先行者摇摇招车已经做得风生水起。当时摇摇成功融资300万美元。而此时的滴滴创始资本只有区区80万人民币。摇摇的打法对滴滴来说都是不可思议的。比如给北京5000个司机买了智能手机,在FM103.9北京交通广播进行24小时全天候广告轰炸,每隔1小时播一次。

滴滴显然没有经济实力去做这些事情,但也不能坐以待毙。面对强敌,滴滴能想到什么更好的方法呢?

首先,在产品打磨上比摇摇做得更细。比如,滴滴发布的第一个版本是带语音的。因为考虑到司机在开车的时候,眼睛和手都是非常忙碌的,所以产品一定不要占用司机的眼睛和手,动动嘴就可以用语音进行操作。摇摇的产品体验相对就差一些,司机得扭头看一下屏幕显示器,才能知道订单的详细信息。而开车的时候做扭头动作是非常危险的。就这一点细节改进,滴滴产品就更受司机欢迎。摇摇开发出同样功能的产品,比滴滴足足晚了4个月,这在移动互联网的快时代,是致命的。

其次,在乘客端,滴滴于2012年9月发布的第一个版本是要向乘客收3块钱的。在这一点上,滴滴和摇摇都没有深刻理解透互联网时代的免费思维,双方都走了一些弯路。但是在背道而驰的时候,谁醒悟得早,谁就能赢得转机。其实当初决定向乘客收3块钱,是考虑到96163这个叫车平台也是向乘客收3块钱的。滴滴想当然地认为,用户的付费行为已经被培养了十年,所以没有必要打破用户的付费行为。甚至还异想天开地算了一笔账,如果全国每天有3000万的订单,滴滴搞定100万的话,每单收3块钱,很快就可以盈利上市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一开始司机的注册数量不够多,导致乘客叫车成功率只有20%,这么差的体验还向乘客收3块钱?乘客自然会甩你而去。打车软件本来是一个双边平台,如果乘客规模越大,司机的体验就越好,同样,司机的规模越大,乘客的体验也就越好。反之就会陷入恶性循环。

好在滴滴醒悟得早,在滞胀期一开始,就立马决策取消3块钱,对乘客完全免费。这一招立竿见影,乘客数据快速上涨。加之“天时”巧合,2012年的冬天,北京下了五六场雪,每下一场雪,订单就涨一倍。而摇摇又比滴滴慢了好几拍,直到12月底才取消向乘客收3块钱。

再次,滴滴线下团队比摇摇强很多。当时摇摇亮出的一大自认为是杀手锏的动作是抢占机场入口。在北京,每天大概有2万辆出租车从机场出入,这是出租车最大的入口。为了抢占机场入口,摇摇通过出让股份给首都机场管理处去获取独家经营权。但是在稀释股权这件事情上,滴滴想得比较长远。“我们未来还要打全国市场,甚至全球市场,不能因为打北京市场就把股份给稀释了。”

失去机场入口的滴滴,并非陷入绝境。北京不是还有三个火车站入口吗?!火车站的场景跟机场完全不一样,它只有一个甬道,司机接上乘客后必须立刻走人,每辆出租车从进到出只有10分钟左右的时间。在这10分钟左右的时间里,滴滴线下团队需要做什么呢?第一步就是判断司机所用的手机是不是智能手机,如果是智能手机,就给他装上滴滴打车APP,并完成注册,还要给司机一个订单,教他怎样使用;如果司机用的不是智能手机,就要送他一部智能手机,给他一个套餐,充话费,装APP,教他使用。所有的动作都必须在10分钟内完成。这是非常考验线下团队执行力的。

为了做好这项工作,滴滴不断优化工作流程,比如隔几米要安排1个人,第一句话跟司机说什么,第二句话说什么,传单上写什么,怎样使得注册过程更顺畅……这里面有非常多细节的打磨。滴滴整个线下团队在那一个冬天都是24小时三班倒的工作状态。但是最后的结果却出人意料,滴滴在北京三个火车站拉到的司机数量,比摇摇在机场拉到的司机数量还要多。在这件事情上,滴滴既没有稀释股份,又获得了理想的效果,在战略上比摇摇更胜一筹。

二战大黄蜂:剑走偏锋,滴滴赢在战术

与摇摇招车的竞争,滴滴可谓三招出手,招招制胜。但是在2013年,滴滴面临的难题又接踵而至,必须走出北京,在全国范围快速复制。而打车是本地化属性非常重的场景,在北京赢了,在全国其他省市不一定也能赢。而且那时上海已经有竞争对手大黄蜂,杭州已经有快的。

大黄蜂的团队实力也是非常强的,他们是土豆和优酷合并以后,由土豆CFO率领的精锐部队出来做的项目,同时布局上海、广州、深圳市场。在2013年4月,滴滴派出一个小分队打上海市场的时候,大黄蜂已经做到一定体量了,有接近1万个乘客,5000个司机。这对于后发者滴滴来说,要打先发者难度是很大的。但是滴滴还是决定在上海打一场攻坚战。

据张博回忆,滴滴当时只用了2周左右的时间,就在上海开始反超大黄蜂了。在乘客和司机的市场端做了很多的动作。这一次滴滴采取了媒体轰炸形式,在上海所有的媒体几乎都打了广告,所有的新闻都上,当然最有效的还是群发短信。

“当时我们通过渠道拿到上海10万多个iPhone帐号,推送类似于短信的信息,里面有一些小动画和图片,会比一般的短信转发率高。在两周内给每个人发了十遍短信。做企业有时需要野蛮生长,但前提是要守住道德底线,不能做违法的事。”

三战快的:以一敌百,滴滴赢在创意

在上海战胜大黄蜂之后,滴滴很快又跟杭州快的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补贴大战。这场战役一开始是基于支付功能展开的,但到最后却演变成一场营销大战。背后其实是阿里和腾讯在支付战场上的决战。

在2014年补贴大战之前,微信支付是非常弱势的,因为腾讯所擅长的社交和游戏都不是很强的交易场景。而阿里的淘宝交易场景很强,支付是它的强项。滴滴是腾讯投资产品里面唯一一个大众高频刚性的交易场景,每天有几百万人使用。如果将微信支付在滴滴上使用,结果也许会是另一番天地。

滴滴开通微信支付功能后,一开始的预期并不高,如果能带来5%的订单增长率就很不错了。为了鼓励乘客用微信支付,滴滴给每个用户便宜5块钱。这些钱是由滴滴来补贴的。没想到,效果出奇的好,仅一周之内,订单就涨了10倍,到第二周订单涨了50倍,订单平台瞬间从10万级别变成500万级别!那段时间就连快的自己的员工都不用快的,而改用滴滴了。

这可把快的急坏了,于是也开始补贴,在接下来的两周内,滴滴和快的就像针尖对麦芒较上劲了。只要谁先撤补贴,谁就有可能彻底从这个战场上消失。光上半年的补贴,滴滴就花了15亿!这场补贴大战打完之后,除了快的和滴滴,其他30多家对手都消失了。这场补贴大战打完之后,很多人知道了微信支付,并养成微信支付的习惯。“如果不是正好碰到腾讯推广微信支付这个当口,这场战役就打不起来,没有腾讯支持,滴滴是烧不起那么多钱的。”

2014年5月,滴滴停止补贴后,开始思考接下来的策略。思考的大方向就是,看看还有什么是滴滴独有而快的没有的,思前想后还是基于微信的关系链。怎样才能把微信关系链用起来呢?于是滴滴注意到:每一个乘客用微信支付之后,其实还可以继续增强粘性,甚至可以把他们当作种子去影响周边更多的人。只要给乘客一定的“好处”就可以(因为很多乘客都有占便宜的心理)。但问题是给什么样的“好处”合适呢?最后滴滴推出了创意产品打车红包。打车发红包把补贴变成一个产品,用社交的方式放大传播,应该说是滴滴2014年很牛逼的产品,杀伤力极强。

滴滴在发红包上很有章法,快的根本没法抄袭。第一招是拉新用户,用户分发到朋友圈能拉来新用户;第二招是通过企业冠名的方式给用户发红包。据了解,合作规模最大的是蒙牛,发了几千万的红包,这也成为滴滴的生财之道;第三招是在电视台发红包。滴滴是国内较早使用摇一摇发红包的。2014年1月1日,滴滴与江苏卫视合作新春晚会,共吸引1700万用户参与,送出3亿红包。

虽然最后滴滴与快的合并了,但在红包创意上,滴滴似乎更深入人心。

猜你喜欢

三大战役张博块钱
8块钱还在
“1块钱的困惑”
一道高考试题的四次拓展
打好健康贵州“三大战役”
Diagnostic Study of Global Energy Cycle of the GRAPES Global Model in the Mixed Space-Time Domain
小行星2014 AA:地球的新年入侵者
人民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之平津战役
人民解放战争三大战役
人民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之淮海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