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聚类分析的特色文化名村旅游开发与保护研究

2015-10-09曾丽群等

湖北农业科学 2015年17期
关键词:旅游规划聚类分析

曾丽群等

摘要:以广西特色文化名村白龙村为研究对象,对其17种物质和非物质旅游资源单体进行评价赋值,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聚类分析,将资源单体划分为核心资源、重要资源和普通资源3个等级。根据资源等级划分,提出了白龙村旅游开发规划方案;结合资源的等级划分与空间分布,将村落分为核心保护区、风貌协调区和生态环境本底区,并提出了分区控制管理对策以保护南珠特色文化资源及其村落生态环境,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旅游规划;旅游开发与保护;聚类分析;特色文化名村;白龙村

中图分类号:S-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5)17-4338-04

特色文化名村是一种特色景观村落,是存在于某一地域范围内,由自然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经济状况、民俗风情、文化传统和历史事件等因素长期综合演变的产物[1]。特色文化名村一般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保留着较好的古民居建筑群、自然环境、传统文化、古韵氛围及风格等,承载着璀璨的文化,是历史的缩微,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建筑、科考等价值。特色文化名村的旅游开发正备受瞩目,方兴未艾。如何对其资源进行分类定级,针对不同类级的资源进行科学开发与有效保护,促进村庄的可持续发展,是值得研究的课题。聚类分析可通过样本间的相关程度或亲疏关系进行类别的聚合而分型划类[2,3],运用聚类分析方法可对特色文化名村的旅游资源进行等级划分,以筛选核心资源和重点资源,作为凸显特色文化旅游开发和资源保护的依据。

1 研究区概况

广西北海市被誉为“珠城”,是南珠的原产地,所产南珠以细腻凝重、光润晶莹、浑圆剔透而享有盛誉,素有“西珠不如东珠,东珠不如南珠”之说。白龙村位于北海市营盘镇西侧,是南珠历史七大古珠池之一,也是“国宝”南珠的发源地。距营盘镇中心约15.0 km、距福成机场18.0 km、距北海市主城区22.5 km。现有人口1 028人,共计250户。

史载白龙村始建于明朝初期,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村内拥有较多的历史遗迹。白龙珍珠城遗址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北海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存古建筑遗存丰富,类型众多,保存情况较好,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和保护价值。白龙村拥有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南珠文化和疍家文化是北海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北海的历史;当地还流传着“太监监珠”、“合浦珠还”、“割股藏珠”和“献珠救民”等历史典故,都出自广西特色文化名村。目前,白龙村的发展仍以传统农业为主,没有将其特有的历史文化特色和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的动力。

白龙村地处亚热带气候区,村落外围拥有良好的海湾和红树林资源,村内有丰富的遗址遗迹和浓厚的南珠文化及疍家文化。按照《旅游资源分布、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白龙村的旅游资源由地文景观、水域风光、天象与气候景观、遗址遗迹、建筑与设施、旅游商品和人文活动7个主类和南珠原产地、七大珠池、白龙珍珠城遗址、白龙湾、白龙海滩、古榕树、红树林、李爷德政碑与黄爷去思碑、西海庙、太监坟、残贝遗迹、宁海寺、白龙海产品、民间庙会、白龙农产品、木麻黄、铁杉树等17个资源单体构成。

2 白龙村旅游资源聚类分析

2.1 旅游资源单体评价

根据白龙村旅游资源的调研分类,对17个资源单体采用《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中共有因子综合评价系统进行赋值(表1),并将资源单体依次用n1,n2…,n17表示,资源要素价值依次用m1,m2…,m7表示。

2.2 聚类分析

以旅游资源单体的赋值作为数据来源,以n1,n2,…,n17等17个样本为行,以m1,m2,…,m7等7个特征向量为列,构成X(17×7)矩阵。应用SPSS 13.0软件对17个样本采用组间平均距离法进行聚类分析[2-5],得到如下聚类分析树状图(图1)。

2.3 结果与分析

从聚类分析树状图可以看出,白龙村的资源单体可分为{n16,n17}、{n1,n2,n3}、{n13,n15,n14,n4,n5,n9,n12,n10,n11,n7,n8,n6}3个集合,每个集合为1类,可分为3类。根据各资源单体的赋值得分情况,可将资源分为核心资源、重要资源和普通资源3级(表2)。依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核心资源分值为85~95分,共计3个;重要资源分值为46~78分,共计12个;普通资源分值为38分,共计2个。综上所述,白龙村旅游资源数目较多,总体质量优良,特色比较明显、突出,具有较高的旅游开发价值。

3 白龙村旅游开发与保护

3.1 旅游开发总体规划

结合《北海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2-2020)》和《北海市铁山港区营盘镇总体规划(2011-2030)》,将白龙村建成旅游整体形象鲜明、服务设施齐全、综合效益较高的旅游型特色文化名村(图2),成为白龙珍珠城旅游度假区内的特色景点和白龙珍珠文化旅游的核心区[6]。

围绕南珠原产地、白龙珍珠城遗址和七大珠池核心资源,深入挖掘中国南珠发源地和南珠文化内涵,以残贝遗迹、李爷德政碑和黄爷去思碑等重要资源为载体,依托亚热带气候生物景观等普通资源的良好生态环境本底和战略区位优势,进行以“南珠和古城”为核心的综合旅游开发(表3),促进村庄的文化保护与延续发展[7-10]。

3.2 功能分区

以白龙村旅游开发总体规划的空间布局为依据,将其分为古城与古村特色街区;南珠文化展示与游客集散区;珍珠加工和批发区;珍珠主题公园区;寻珠、捕捞疍家海上体验区和自然村落等6个功能区(图3)。①古城与古村特色街区。对原有的珍珠巷和解放前的建筑进行保护与修缮,并根据文献记载对珍珠古城进行复原,珍珠巷修缮后作为珍珠产品展示销售一条街;珍珠古城复原后作为核心旅游景点。②南珠文化展示与游客集散区。主要包括规划的游客接待中心、教育广场、实景演出广场等。该区主要提供旅游开发的配套设施,向游客展示南珠文化,为游客表演大型的疍家文化和南珠文化节目。③珍珠加工和批发区。为繁荣南珠产业和展示昔日珍珠交易、加工的场景,设置珍珠加工作坊和珍珠批发市场。珍珠加工作坊一方面可以向游客展示珍珠的加工工艺,同时也可以让游客参与加工珍珠或为游客定制其所需要的产品。④珍珠主题公园区。包括红树林观光、珍珠美容观光会所、花卉基地观光等旅游项目。⑤寻珠、捕捞疍家海上体验区。包括珍珠原产地七大珠池寻珠、红树林泛舟、水果采摘、海边挖螺、海上捕捞等疍家生活海上体验旅游项目。⑥自然村落区。主要为较分散的民居区域,通过对现有建筑的风貌改造,使其建筑风貌和环境景观与核心区相协调。endprint

3.3 保护与延续

3.3.1 核心资源的原生态式保护 南珠原产地、七大珠池、白龙珍珠城遗址是突出南珠文化的核心资源,对其采用原生态式的保护方式[11]。将地域、历史文化风貌遗存尽可能地保留或恢复重现,将特色文化作为一个整体原生态,以完整地读取讯息来链接停滞的过去与现代生活之间的断层,通过珍珠古巷和解放前建筑的保护与修缮,根据文献的记载对珍珠古城进行复原,使珍珠古巷、古城门、七大珠池成为发展旅游产业的独特资源,作为特色文化的物质载体保存下来。

3.3.2 重要资源的“生长型”保护 “生长型”保护方式是一种渐变的、新陈代谢的方式。村落与人的日常生活交织在一起演进,新陈代谢是其根本机制[12]。对残贝遗迹、白龙湾、白龙海滩、红树林、李爷德政碑和黄爷去思碑、西海庙、太监庙、宁海寺等重要资源不采取全息式的保存,而是根据历史与文献记载进行改造,在尊重并保持原有风貌与社会功能及居民生活习惯的同时,挖掘其内部蕴涵的价值与潜力,作为重要的旅游景观与景点进行再创造,融入村民的生活,实现传统文化的延续发展。

3.3.3 普通资源的“自然演替”保护 对白龙村内的木麻黄、铁杉树等进行维护,遵循生物自然生长与演替的规律,使其成为地域特色生物景观资源,突出特色文化,丰富旅游景观,融入村落生态环境。

3.4 开发与保护对策

在白龙特色文化名村旅游开发与保护中,可以采取分区控制管理的对策。根据旅游开发总体规划与旅游资源等级划分及其空间分布,将白龙村分为核心保护区、风貌协调区和生态环境本底区。核心保护区为古城与古村特色街区范围,在该区内除对历史建筑与设施的修缮外,禁止任何开发建设活动。风貌协调区为南珠文化展示与游客集散区;珍珠加工和批发区;寻珠、捕捞疍家海上体验区和珍珠主题公园区范围,在该区内民房、园林、旅游设施等建设活动必须与珍珠古城建筑群风格相协调,不得破坏珍珠古城天际轮廓线和景观,严禁伐木毁林等破坏村落海滨景观与生态环境的开发建设。生态环境本底区为自然村落区域与村内的耕地范围,在该区内保持历经历史自然演替所形成的草地、林盘等乡村自然环境景观;在耕地农业生产区域内禁止从事影响农业生态环境景观的农业生产与建设活动,可根据旅游发展的需要调整种养结构,丰富旅游活动内容和旅游产品,保护村落发展需要的自然环境本底。

4 小结

通过对白龙村旅游资源的聚类分析,可以将旅游资源分为核心资源、重要资源和普通资源。根据旅游资源的分级提出旅游开发规划方案,打造白龙特色文化名村旅游产品。针对特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延续,提出切实可行的分区控制管理保护措施。只有开发与保护并举,才能使白龙村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梁福兴,杨 柳.广西特色文化名村乡村旅游开发的探析[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3,18(2):23-26.

[2] 林立军.基于模糊聚类的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以宁夏沿黄城市带为例[J].河西学院学报,2013(4):77-83.

[3] 郭 科,龚 灏.多元统计方法及其应用[M].成都:电子科技的出版社,2003.185-208.

[4] 米 红,张文璋.实用现代统计分析方法与SPSS应用[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0.

[5] 章俊华.规划设计学中的调研分析法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33-49.

[6] 韦 峰,徐维波.基于特色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历史文化名镇更新设计——以开封朱仙镇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14(6):37-45.

[7] 高爱颖.体验经济的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体验[J].求索,2013(8):259-261.

[8] 王丽萍.乡村旅游产品的特性及其转型升级[J].商业时代,2013(9):134-135.

[9] 毕海龙.基于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旅游产品开发研究[J].学术交流,2014,241(4):145-148.

[10] 肖建中,吴伟东.浙江特色文化村落保护开发思路与对策研究——以浙江省丽水市为例[J].浙江农业学报,2013,25(3):647-651.

[11] 吕迪华,徐 雷,王 卡.“链接”与“生长”兼并过程中小城镇形态保护的两种方式[J].城市规划,2005(1):89-92.

[12] 田 凯.浅析成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地域文化的保护与利用[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7(6):171-173.endprint

猜你喜欢

旅游规划聚类分析
基于民俗视角的“旅游古镇不古”问题研究
试论旅游规划中的旅游形象策划
辽宁省滨海休闲旅游度假带规划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