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2015-10-09马宏
【摘要】传统翻译理论中译者一直处于一种“隐形”的状态,随着功能翻译及“文化转向”的提出,译者的主体性逐渐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及认可。本文通过对林语堂英译的《浮生六记》进行分析研究,旨在从文本选择,翻译策略,翻译目的几个方面入手,研究文学作品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彰显。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 文学翻译《浮生六记》
【Abstract】In traditional translation studies,translators are always in this “invisible” situation.With the “cultural turn” in translation studies,more and more attention is paid to the subjectivity of the translators.By analyzing the Six Chapters of a Floating Life translated by Lin Yu-tang,this paper aims to do a research on the subjectivity of the translators in literary translation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the choice of the work to translate,translation strategies and the goal of translation.
【Key words】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literary translation; Six Chapters of a Floating Life
一、引言
传统的翻译理论中译者一直处于一种“隐形”的状态。在《论译者主体性—从译者的文化地位的边缘化谈起》一文中,作者查明建对译者主体性有着这样的定义:“译者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地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查建明,田雨,2003)。本文以林语堂英译的《浮生六记》为例,从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这一角度,分析译者主体性对翻译文本选择,翻译策略以及作者的翻译目的与背景产生的影响。
二、译者主体性与文本选择
《浮生六记》是清朝长洲人沈复(字三白,号梅逸)著于嘉庆十三年(1808年)的自传体散文。作者沈复在书中描写了他与妻子安心田园生活之乐,伉俪情深,寄情布衣蔬食之间的一生。书中展露出来的人生智慧及处世哲学,中国文人的才情气质正好与林语堂的个人性情与人生态度不谋而合。林在序言中写道:“我仿佛看到中国处世哲学的精华在两位恰巧成为夫妇的生平上体现出来”(林语堂,2009)。张振玉曾对《浮生六记》的文字指出:“深觉其文字浅而不俗,雅而不涩,令人喜爱”(张振玉,1993)。《浮生六记》描写作者和妻子寄情布衣蔬食,虽然历经挫折苦难却依然追求人生的真善美,其中体现出来的自然与本真,使其成为了浪漫主义风格的代表。林语堂本人正是认为艺术应该是文学家个人的心境体现。所以,林语堂选择翻译这部《浮生六记》并不是偶然。
三、译者主体性与翻译目的
在《翻译、改写以及对名声的操控》一书中,勒菲弗尔指出,翻译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要受到其他因素,比如意识形态、诗学的影响。因此翻译不仅是一种语言或文字的转换过程,而是一种社会,文化行为。在林语堂所处的时代,大多数西方人对中国缺乏真正的了解。19世纪鸦片战争后,随着中国国力的衰落、战争的节节败退,昔日中国在西方人心中的形象日益恶化。而在20世纪20年代,英美等国科技技术大幅进步,工业高度发达。经济迅猛发展使得生活高度“物化”。工业文明对人性高度挤压,使得西方人普遍需要一种精神的慰藉与灵魂的解脱。自一战后,西方现代物质文明遭遇了重重危机,这使得一部分学者开始重新审视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文明,把目光投向了中国。林语堂试图通过《浮生六记》等一系列英文著译来传播中文的精髓,揭示中国人的精神生活。《浮生六记》中所体现出来的生活智慧及人生哲学,给当时的西方人的精神世界,带去了一丝曙光。
四、译者主体性与翻译策略
提及翻译策略,最为人熟知的是异化与归化两种。归化即让译者尽量不打扰原作者,让读者靠近作者。异化即译者尽量使原作者靠近读者。在翻译策略方面,《浮生六记》译文全篇采用了异化与归化相结合的翻译策略,较为完美的保留了众多与西方文化迥异的中国文化信息,充分传达原作的“异国情调”,并丰富了译语语言。同时也使得读者更易接受与理解。下面举例试析。
1.归化译例
例1:始则移东补西,继则左右支绌。
And while at first we managed to make both ends meet,gradually our purse became thinner and thinner.
例2:實彼此卸责之计也。
In this way we could wash our hands of the matter.
例3:是年七夕,芸设香烛瓜果,同拜天孙于我取轩中。
On the seventh night of the seventh moon of that year,Yun prepared incense,candles and some melons and other fruits,so that we might together worship the Grandson of Heaven in the hall called “After My Heart.”
例4:但李诗宛如故射仙子,有一种落花流水之趣,令人可爱。
But Li Pos poems have the wayward charm of a nymph.His lines come naturally like dropping petals and flowing waters,and are so much lovelier for their spontaneity.
以上例子中的诸多表达法例如“make both ends meet”,“wash our hands of the matter”都是英语中地道的表达方式。而农历七夕是中国特有的节日,将其翻译成 “the seventh night of the seventh moon” 更是方便西方读者理解这一特殊的中国文化符号。最后一个例子中的“仙子”则被译作希腊罗马神话中的 “nymph”,更是一个典型的归化翻译的例子。
2.异化译例
例1:今日真如渔父入桃源矣。
Now I really feel like the fisherman who went up to the Peach Blosom Spring (Reference to an idyllic retreat mentioned in an essay by Tao Yuanming).
例2:其形削肩长颈,瘦不露骨,眉弯目秀,顾盼神飞,唯两齿微露,似非佳相。
Of a slender figure,she had dropping shoulders and a rather long neck,slim but not to the point of being skinny.Her eyebrows were arched and in her eyes was a look of quick intelligence and soft refinement.The only defect was that her two front teeth were slightly inclined forward,which was not a mark of good omen.
从跨文化的角度,我们把翻译原则归结为文化再现。“文化再现”首先指再现源语文化特色。鲁迅说翻译必须保持着原作者的“丰姿”。必须有“异国情调”,就是所谓“洋气”。所谓“异国情调”指尽量保存原文所蕴含的译语文化特色。译者必须忠实地把源语文化再现给译语读者,不得任意抹杀和损害源语文化色彩,力求保持源语文化的完整性和一致性。(曾文雄,2008)上面例1中,林语堂将桃花源这一个抽象概念原原本本的直译给了读者,保留了中国文化的特色,后面加注,便于读者理解这一概念的出处。例2中,中国传统中“削肩长颈,瘦不露骨”的美女在西方并不显得美。译者在此尽可能的保持了源语的文化特色,保持了文化的特色,这更加有利于传递文化。
另外,译文中,“白字”被译作Po character,锦囊被译作embroidered case,而像马褂makua,馄饨wonton,月下老人old man under the moon,八股文eight-legged essays更是采用了直译。这些有着中国文化特色的词汇被译者采取异化的策略进行翻译,不仅传播了中国文化,而且满足了西方读者对陌生新奇的中国文化的探究心理。
五、结语
译者从“翻译搬运工,翻译机器”变成了翻译的主体,在翻译文本选择,翻译目的,翻译策略等方面深深影响着翻译的整体效果及质量,并在翻译作品中深深烙下个人气质的烙印。《浮生六记》原文清浅如水,颇似桐城文,林氏英文译文亦典雅平易,风格至为相近。(张振玉,1993)能够做到如此又不失其鲜明的个人特色,林语堂先生的翻译无疑是非常成功的,也更加证明了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葛校琴.后现代语境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2]刘伽.基于译者主体性看文学翻译—以林语堂译《浮生六记》为例[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6).
[3]尚绮.中西合璧 殊途同归—试析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中的译者主体性[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8(3).
[4]沈复.浮生六记[M].林语堂译.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5]魏瑾.文化介入与翻译的文本行为研究[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6]查建明,田雨.论译者主体性—从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谈起[J].中国翻译,2003(1).
[7]张振玉.翻译散论[M].东大图书公司,1993.
作者简介:马宏(1988-),女,河北石家庄人,助教,研究方向:翻譯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