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国政治语篇的隐喻学分析

2015-10-09张潇

校园英语·中旬 2015年9期
关键词:意识形态隐喻

张潇

【摘要】本文对美国政治语篇进行了隐喻学的分析,系统阐释了政治语篇中常见的概念隐喻和语言隐喻表达,重点考察了隐喻的界定功能和劝说的话语策略并分析了隐喻表征社会意识形态及政治制约隐喻生成的两大特点。研究表明政治隐喻的几大常见始源域包括旅程、疾病、宗教、建造。浅显易懂的隐喻能够生动形象地传递政治观点,有效唤起民众情感,令政治家的个人意图合理合法化,帮助其达到既定的交际目的。

【关键词】政治语篇 隐喻 劝说 意识形态

一、引言

概念隐喻理论的创始者Lakoff和Johnson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语言,更是人类认知世界的一种概念化方式。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既存在于语言中,也存在于思维和行动中,是人们认识抽象概念和复杂事物的主要手段。概念隐喻的实质就是具有认知相似性的始源域和目标域之间有选择性地映射。人们往往借助具体、熟知、简单、有形的始源域去理解抽象、陌生、复杂、无形的目标域,从而简化抽象概念的复杂性,减轻认知压力。政治话语的传播过程是政治家将政治理念传播给受众并使受众认同的过程。隐喻的使用可以激活大脑中既有的始源域,从而帮助受众更好地理解话语中的政治内涵。作为政治思想的载体,政治语篇承担着传播思想、概括问题、构建世界观、塑造现实的作用。在政治角力中,一方为了令自己倡导的政策和行动合法化、宣扬政绩、树立正面形象,往往需要尊己卑人、诋毁并打压对手、重塑政治现实、用语言操纵民众思想,其中就包括隐喻等语言技巧的运用。

二、政治隐喻的常见类型

1.旅程隐喻。旅程隐喻是政治语篇使用频率最高的隐喻。Charteris-Black认为这与美国历史有极大关系。欧洲人乘坐“五月花”号抵达美洲成为第一代移民,移民的迁徙史贯穿了整个美国历史。在社会发展阻滞不前时,为了鼓舞人心,政治家会较多地使用重生、创造及旅程隐喻。旅程隐喻可以成功地营造出思乡的怀旧之情,引起政治家与民众间的共鸣,增强二者间的认同感。旅程的起点、终点、方向、导游、同伴为概念隐喻的生成提供了丰富的体验性基础。

美国《独立宣言》的起草人托马斯·杰斐逊在他的第一次总统就职演说中就用到了旅程隐喻。美国著名黑人权利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的演讲中经常援引旅程隐喻,将战后美国黑人的生活现状与希伯来人被赶出埃及的状况类比,凸显出在通往自由与平等的旅途上必定要经历千辛万苦的挣扎。

Let us hasten to retrace our steps and to regain the road which alone leads to peace,liberty,and safety.

政治語篇中旅程意象图式激活后,政治家往往被塑造成如弥撒亚般的精神指引者,其宣扬的政策是指引方向的地图,民众是同舟共济的旅伴,政治目标是目的地。政治家通过概念隐喻追寻自由即精神旅行,指出为了顺利抵达梦想中的应许之地,必须紧跟指引者的步伐,以此塑造出具有超凡魅力的政治家形象。

2.疾病隐喻。人体熟悉疾病所带来的痛苦、折磨和无助的感受。将抽象、无形的政治困境描绘为常见的疾病可以使其内容简单易懂,减轻认知压力。疾病隐喻能够激发民众紧张、焦虑的情绪,促使其迫切想要得知政府解决困境的良方(medicine)。在政治语篇中,为了治疗(cure)病态(sick)的政治环境,政府需要开处方(prescription),促使其恢复健康 (recover,healthy)并防止危害的扩散传播(spread)。这些隐喻达到了抚慰民心、增强信心的语用目的。政治困境往往被喻为受到疾病侵袭、急需治疗的病人,政治家被塑造成救死扶伤的医生。在这场生与死的冲突较量中,病人需要与医生保持统一战线方可抵御疾病。

3.宗教隐喻。宗教隐喻是美国政治演讲的一大特色,这与美国的宗教文化不无关系。在达成神圣的(sacred)政治使命(mission)的征途上(crusade),为了实现美好的愿景(vision),民众必须怀有忠诚的(faithful)信念(belief)。宗教隐喻通过善与恶的巨大冲突,将政治家塑造成站在道德制高点、具有非凡能力的圣人和精神指引者。在其领导下,美国必将经历精神的复兴,赋予其政治理念不可辨驳的正确性。而与其主张相悖的一方,则自然而然具有了不值得信任的恶人形象。

And in our grief and anger we have found our mission and our moment.Freedom and fear are at war.The advance of human freedom…now depends on us.

小布什通过宗教隐喻为伊拉克战争注入了精神动力,鼓舞了民众的士气。追寻自由是人类神圣的使命,这一使命是单纯而无私的,在实现这项使命的征途上所遇到的任何阻碍都需要被清除,尤其是那些在善恶天平极端的恶势力应当通过战争扫除,以此为出兵伊拉克提供道德援助。

4.建造隐喻。通常在经济萎靡、社会停滞不前时,政治家借助此类隐喻构建出具有创新性和生产性的社会环境(shape global economy,build the new century,construct from the crisis),提振民众信心。在试图稳固核心领导力时,政治家利用建造隐喻树立起积极高效的政府形象(create jobs,craft reform)。建造隐喻能够对政府的行动作出积极评价,由此衍生出概念隐喻良好的管理即建造。

三、政治隐喻的功能

1.隐喻的界定功能。政治隐喻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要通过提供一种方式,以简单易懂的语言形容各种关系、使抽象事物具体化并给复杂事物提供理解的认知框架”。美国前总统小布什在2001年911事件后发表了一系列具有重要意义的演讲,通过AMERICA IS BEACON等概念隐喻赋予美国繁荣、自由、民主、正义的光辉形象。同时通过TERRORIST IS DANGEROUS ANIMAL将本·拉登为首的极端分子定义为因做了不法之事而逃窜隐匿的卑鄙邪恶之徒,为了维护世界秩序和美国的文明发展必须予以摧毁,以此令其惩罚报复行为顺理成章,为军事打击正名。

America was targeted for attack because we're the brightest beacon for freedom and opportunity in the world.

The United States will hunt down and punish those responsible for these cowardly acts.

在911事件后,美国的“单边主义”政策抬头,美国以反恐为名在全世界展开了一系列军事行动,旨在保卫美国国土安全并推行其价值观,在2002年1月29日的元旦国情咨文讲话中,小布什通过概念隐喻TERRORIST IS PARASITE将恐怖分子塑造成食物链底端、摈弃了人类道德准则的邪恶生物,将其拟物化,将动物低等、排外、危害性、侵略性的特征赋予人类。同时,通过SADDAM IS TYRANT将萨达姆刻画成如希特勒般残忍的暴君,并通过AMERICA IS HERO将美国刻画成拯救受害国科威特于危难中的勇士。美国借助隐喻界定功能将世界划分为黑白分明的“邪恶世界”和“文明世界”,美国被概念化为正义的化身,让美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相信这是一场除暴安良的正义战争,团结并激励了参战人员,强化了其领导地位,掩盖其侵略战争的本质,提高其政治目的的接受度。随后2003年伊拉克战争爆发。

2.隐喻的劝说功能。政治語篇中隐喻的劝说功能一直是语言学研究的热点话题。Aristotle《修辞论》曾指出隐喻的劝说功能有三种诉诸形式:人品诉诸,理性诉诸及情感诉诸。若体现在政治语篇中,道德可信度高的政治家通过维护其政治立场的道德正义性、论证其行动方案和个人意图的合理合法性、激发和唤起民众的认同感及共鸣来达到劝说的目的。隐喻有助于阐释政治主张,激发民众情感,实现交际目的。

America,in the face of our common dangers,in this winter of our hardship…,let us brave once more the icy currents,and endure what storms may come.

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就职演说词中借助天气隐喻描绘出美国社会当前的政治经济寒潮和昏暗的前路。通过情感诉诸,鼓励民众团结一心、同舟共济、勇往直前、寻求出路。奥巴马还通过故事隐喻,将个人的美国梦延伸到整个美国社会,激励民众无论种族背景,只要怀揣抱负都能获取成功,极具喻情色彩。

四、政治隐喻的特点

1.隐喻表征社会意识形态。家庭隐喻常出现在涉及美国国内事务的政治语篇中,是美国社会体系中的核心隐喻之一。正如乔治·华盛顿被称为“美国国父”(Father of the Nation),詹姆士·麦迪逊是“宪法之父”(Father of the Constitution)。在国家即家庭的概念隐喻中,政府是父母,国家的领袖是父亲,市民是孩子。Lakoff指出家庭隐喻有两种模式,“严父型” (Strict Father Model)和“养育父母型”(Nurturant Parent Model)。两种隐喻体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Lakoff认为美国的民主党是典型的“严父型”模式。他们强调国家作为家长的权威和世界的凶险,公民作为孩子必须全面服从国家的安排。父亲的职责是通过将全体财富最大化来守护家庭并通过军事力量最大化来掌控家庭,而孩子在服从的同时还需要自律和自立。民主党则是“养育父母型”的代表。他们强调国家作为父母的责任是关心照顾孩子,抚养孩子长大。在此过程中,培育者需要设身处地地为孩子着想,在自由、平等、民主、公平的基础上教导孩子,获取他们的尊敬和信任。具体到非法移民问题上,前者非法移民是违法者,应受到惩罚,而后者认为他们不应再被弃如敝履。这两种隐喻模式体现了截然不同的意识形态,对美国移民政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政治制约隐喻生成。由于政治家个人经历不同,个人特色的不同更能折射出他们的政治意图、领导风格和个性的差异。同时,隐喻的选取也取决于当时的政治形势和政治目的。

演员和体育评论员的经历赋予里根些许浪漫色彩并造就了其幽默、善言的形象。他任职期间,越战、经济不振等问题令美国人民精神萎靡,他通过轻松的娱乐隐喻将复杂刻板的政治问题简单化。他认为美国的政治观点即上帝创作的柔美之歌,美国人民应该令这首团结友爱之歌传遍世界。同样,在他心中政治即竞赛,在太空的竞技是美国振兴的关键,因此他在任期内提出发展永久空间站的计划。克林顿因为白水事件、吸食大麻以及与莱温斯基的丑闻险些断送了自己的职业生涯。为了走出弹劾阴影,他通过大量的复兴隐喻重塑其个人伟岸形象,并鼓舞民众对国家重拾信心,抵御大萧条。他还巧妙运用共和党执政期间造成的种种困境及与“死亡”的认知关联,塑造民主党所代表的“重生”、“复兴”的概念标识。小布什任期内发生的举世震惊的事件即911事件及对伊战争。通过道德经济隐喻,他认为恐怖分子对美国欠下了巨大的道德“债务”,务必“偿还”,付出“代价”。通过罪与罚隐喻将美国“救世主”地位和本·拉登“歹徒”身份对比,暗指有罪者必将遭受救世主的惩罚。最后,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非裔总统奥巴马通过历史即故事和国家即家庭将自己的家庭故事置于美国发展的故事框架中,将个人作为黑人实现美国梦的经历延伸到国家实现美国梦的伟大统一,领导人民建设一个和谐的联邦大家庭。

五、结语

通过对美国政治语篇中常见隐喻的分析,我们发现政治语篇通过隐喻生动地传递了抽象的现实,浅显易懂的隐喻便于民众了解国家社会、政治、经济、外交的重大事务及政治家的立场、态度和信念。此外,隐喻的使用能够增强政治家与民众之间的认同感,激发和唤起民众情感,为其政策推行制造舆论,令政治行动合理合法,安抚政治追随者的情绪,以此实现政治目的。

参考文献:

[1]Lakoff,G.,& Johnson,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 and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Charteris-Black,J.Politicians and Rhetoric:The Persuasive Power of Metaphor[M].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2005.

[3]Lakoff,G.Moral Politics:What Conservatives Know that Liberals Dont[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6.

[4]Lakoff,G.The Political Mind:Why You Cant Understand 21st Century Politics with an 18th Century Brain[M].New York:Viking,2008.

[5]凤群.政治和政治神话的实现:美国总统演讲的批评隐喻分析-从里根到奥巴马[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3,36(1):18-22.

猜你喜欢

意识形态隐喻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描写·对照·隐喻——阿来《瞻对》艺术谈
一滴水里的隐喻
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存在合理性解析
意识形态、文艺、宣传与百姓生活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二胎题材电视剧的多维解读
新闻话语分析与意识形态
西方涉华纪录片意识形态的建构与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