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新词的对比研究
2015-10-09黄振华
【摘要】本文在认知语言学的指导下,从文化的角度探讨英汉新词词汇系统的区别,认知语用上的特点,以及英汉新词和各自文化之间的关系,这有助于语言学习者更清楚的了解两种语言表达的差异,加深对语言习得中文化学习的重视。
【关键词】英语新词 结构 语用 文化 差异
一、引言
词汇研究是语言研究的核心问题,研究新词语首先要将新词语至于具体的文化背景中,本文试着从英汉新词的结构,语用,文化内涵及互相影响的角度来探讨两者之间的异同。
二、结构上的异同
从构词上来说,英汉新词都用传统构词手段构成新词,其中主要有复合法,词缀法和转化法,除此还通过旧词添新义,吸收外来词等途径。
复合法因为其灵活方便性,无疑是最活跃最高效的构词方法,如英语中的Soap opera,career-fan,汉语中的“职粉”,“坑爹”、“新常态”、“沪港通”等。
词缀法在英语中比汉语中更常见。因为英语的词缀往往是词素,由音节转化而成,因此在构词中更灵活;汉语是象形字,每个字基本固定,难再拆分组合,所以汉语中词缀法构成的新词并不如英语新词多。
缩略法在英语中更为常见。英语属于印欧语系,英语缩略词多从词中提取字母或音节而成,如DINK,brunch;而汉语中的缩略词往往由词语的关键词构成,如“占中”,“反腐”等。
三、语用上的异同
从语用上来说,英汉新词都达到了经济省力,情感表达到位的效果。王德春先生(2006)指出,任何语言总是向着简单,经济,便于交际的方向发展。新词的创造者、使用者和推广者多数都是年轻人,他们的语言使用追求新奇,简洁和高效,这反映在新词上就是语义简明,表达生动喻意丰富。英汉新词的表现力强大,往往一种现象,用一个词就能表达到位,既容易理解,也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比如英语中表达在看到一样特别让自己心动的东西时,不顾一切地把它买下来后,又害怕自己买亏了,于是忍不住和其他商店的价格进行一番比对的心态,这叫retro shopping(购物反刍)。bed gravity(床重力)是一股让你难以抵抗的力量,能将你拉回床、床垫、沙发或者其他一切软的可以平躺的物件上。公司提供免费午餐?别高兴的太早,这意味着你得在午餐时间加班或开会,而且不管你想不想吃,你都走不了,这就是人质午餐(hostage lunch)。一边看电视一边玩手机,一边背单词一边煎鸡蛋,一边听课一边看小说,同时兼顾几件事,但每件事得到的关注度都只有一部分,这种状态在英语里叫continuous partial attention(持续部分关注)。当你为头发缺少光泽而苦恼时,非洲贫困国家的人却在忍饥挨饿,相比之下,你的烦恼是那么无足轻重,这种琐碎的小问题就叫first-world problem(第一世界问题)。
汉语中的“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它贯穿欧亚大陆,东边连接亚太经济圈,西边进入欧洲经济圈。这么复杂的表达用四个字概括,其经济性不言而喻。还有很多借助语境使用缩略词的,比如托管,指由于上班族不能按时中午下午来接送小学生,故委托一些机构来管理孩子的就餐,午睡和作业。还如“你造吗?“其实是”你知道吗?“的缩略词。
“中国大妈”特指在2013年金价大跌期间疯狂抢购黄金的一群中国散户,他们中多数是以购买黄金首饰为主的大妈,她们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操持家务的同时每天要筹划柴木油盐的花销,牢记着那个人民币疯狂贬值年代的教训,那一张轻飘飘的纸币并不能给她们足够的安全感。
“十面埋伏“本意指设伏兵于十面以围歼敌军。四面八方广布伏兵的意思,表现一种不可逆转的军事态势。但从2012年冬季开始,中国各地数个城市相继大雾重重,空气质量出现严重污染。因而被戏称之为“十面霾伏”。十面霾伏,指阴霾重重,四面看不清,属于重度空气污染。
就使用的语境来看,英汉新词更多用于口语交流的语境。在造新词的过程中,年轻人因为思维和生活节奏快,成为主力军。因为生活压力比较大,他们更倾向于造出eye broccoli (其貌不揚的人),workjacked(工作劫持),Office rage(办公室怒气),homedebtor(房奴);汉语中也有”艰拆装死”、”土豪”、“ 恶搞”、”抓狂”、“也是醉了“、”也是满拼的”的具有负面意义的词用于“吐槽”,发泄生活中的情绪。这些新词大多具有小众化的特点,处在慢慢生长、逐渐发育阶段。这些词语表达的感情较强烈,具有幽默诙谐和讽刺的语义,具有主观性和不稳定性较强的联想意义,来表达对社会现象和对新事物的理解和态度。
四、词汇的文化内涵
文化义是在词的概念义基础上被赋予的引申义、比喻义、联想义、象征义、感情色彩、语体色彩以及特有的含义,它是词在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所获得的反应一个民族风俗习惯、文化背景、宗教信仰、思维方式等诸多文化因素的隐含意。英汉新词由于不同的语言及地理、历史、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心理素质以及联想方式等不同的文化语境方面的影响,体现和反应了特定的文化意义,体现了不同的社会价值观及文化,因此具有不同的民族特点。英汉新词反映新生事物,带有特定社会的文化内涵。
比如英语新词Gap year(间隔年),指中学毕业生在进大学前参加社会实践的一年。这种教育制度始于80年代,强调社会实践和知识学习相结合,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还有baby sitter,pet-sitter等,反映了英语社会日常生活中的文化,这些词在中国教育体系和日常生活中都不常见,因此体现在词汇中就是没有这些表达。
还如交恶双方的hate hug(假意拥抱),指为了在社交场合保持姿态而不得不给对方的拥抱。对中国人来说,完全没有这个词的使用语境,因为中国人没有拥抱的文化习惯。再如Digital detox(数字戒毒期),指一个人远离智能手机和电脑等电子设备的一段时间,以借此机会为自己减压或将关注点转移到真实世界的社交活动中。而time-sapper(拖拉的人)和positive procrastination(故意拖拉行为),用到了“positive(积极)”这个词,汉语中相应的表达是磨洋工,表达的是批评和排外的情绪。2007年到2009年经济危机期间失业率和油价不断攀升的情况下迅速走红的一个新词staycation(家中度假),指一个人或一家人待在家里休息或者在附近区域景点游览度假的一段时光,体现了特定社会经济背景下的表达,汉语中并无相应的表达。Blue-spoof(蓝牙误会)指别人用蓝牙打电话时,你误以为人家在跟你说话。这个跟中国人的习惯不符,中国人还是习惯在公共场合大声打电话。MSN上有上百个联系人,却没有一个人可以在你心情低落时听你倾诉;社交聚会上满眼都是熟人,可一转身就已经忘了对方是谁,这种情况就是很多人正在经历的“social bubble”(人际泡沫)。这类词在英语中还有很多,如Cirsusee(围观)、Personality spam(个人垃圾信息)、后青春期理想主义阶段(Post-Adolescent Idealistic Phase)、zero hours contract(零时工合同)、Hint fiction(微小说)、Year-zero face(岁月无痕脸)、toilet mummy(马桶木乃伊)、postsantum depression(节后抑郁症)等。
汉语新词中,最近也出现了一批反映中国时政和社会热点的新词,这些词民族特色非常鲜明。如“放心肉”、“筒子楼”、“减肥茶”、“傍大款”、“打白条”、“搞定”、“ 廉租“、“零首付”等。“和谐社会“指体现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创造活力,人与人、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的稳定有序的社会。”热播“指某一节目受欢迎,一个时期在多家广播电台、电视台重要时段播放。”微信红包“反映了年轻人的生活潮流。”光盘行动“体现了响应政府的廉政建设,提倡节约的新生活作风,这些汉语新词在英语文化中并没对应的价值观,所以相当具有民族文化特色。
英汉新词是在不同环境中创造出来的,在使用语境上也带有不同的感情色彩。因此在翻译和使用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词语中的文化含义,在文化研究的背景下来考察翻译,不然必将造成信息的流失和理解的不对等。
文化渗透现象无处不在。文化顺涵化现象(positive acculturation)(王维平)是指汉语文化与英语文化相互接触,影响并发生变迁的过程。由于对社会的发展以及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不断加深,新的概念会不断形成,为了能准确的传情达意,新词语应运而生。由于现代社会地球已经变成“平“的,所以潮流的事物和现象在年轻人间流行的很快。
英汉语都存在互借现象。比如說“图样图森破“,是一个流行于百度贴吧、微博的一个热门网络词语,为英文too young,too simple的中文谐音,意思为:太年轻,很傻很天真。还如来自英语的selfie(自拍)、冰桶挑战等,同样是中国年轻人熟悉的生活内容,因此汉语中也有响应的词汇。还如Selfie(自拍)、Out(落伍)、Budget wife/husband(经济适用女/经济适用男)、information fatigue syndrome(信息疲劳综合征)、Phubber(低头族)等,这些词因为也是中国人生活中的热点,所以很快在中文新词中得到体现。
汉语热促使许多英语新词的产生,由于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学习汉语,英语世界对中文词汇的关注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如Taiko-naut (中国宇航员)、knowledge economy(知识经济)、peachful rising(平稳增长)和(tuhao)土豪、(shuanggui)双规这些词也被吸收到英语文化中。再如上文提到的“大妈”,美国《华尔街日报》的视频新闻播报中,直接用了“dama”一词。截至目前,已有245个汉语借词在牛津英语词典中‘安家落户,这些词语从侧面反映了中外文化交流的状况。
五、结语
通过对英汉新词三方面的对比分析,本文揭示了英汉新词在结构上的差异,语用上的趋同以及文化上的不同,和互相渗透。这项工作有助于外语学习者更清楚的了解两种语言表达的差异,加深对语言习得中文化学习的重视。
参考文献:
[1]汪榕培.英语词汇学高级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2]杨彬.心智的门铃—英语新词的认知阐释[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
[3]王德春.汉语新词语的社会文化背景[J].世界汉语教学. 1990.3.
[4]20世纪中期以来英汉新词语的来源及其语义认知机制[J].外国语文.2011.
本文是2013年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英汉新词的认知研究》(13C43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黄振华(1979-),女,湖南汨罗人,湖南师范大学研究生,湖南女子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语用学.语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