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状况评价及其空间分异特性研究
2015-10-09廖双斌田禹东
廖双斌,甘 淑,田禹东
(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工程学院,云南 昆明 650000)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1]。土地利用结构及其空间分异特征是研究一个地区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发展地域结构的重要途径之一[2],也是对土地实施动态监管和有效控制的重要环节[3]以及土地合理利用战略制定与实施的前提[4]。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加快,城镇经济实力日益增强,人口集聚效应逐渐显现,用地规模不断扩大[5],但也普遍存在用地规模过大、无序外延扩张、土地浪费严重等问题[6]。然而,由于西南岩溶山区地域的特殊性,如何依据其发展需要,在规模、结构和速度上进行合理安排,成为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5]。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数据来源及预处理
研究区云南个旧市位于滇中湖盆高原南部红河州中部,辖区土地总面积1 557.47 km2,辖锡城镇(含城区街道)、沙甸镇、鸡街镇、大屯镇、老厂镇、卡房镇、蔓耗镇、贾沙乡、保和乡。
采用2009~2012年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数据及相应的经济数据,用ArcGIS 进行土地利用类型数据提取。依据《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 2010-2007),将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其他土地3个一级类型。将建设用地划分为城乡建设用地、交通水利用地和其他建设用地3个二级类型。将城乡建设用地划分为城镇工矿用地和农村居民点用地2个三级类型。其中,城镇工矿用地划分为城镇用地和采矿用地。
1.2 研究方法
土地利用结构空间分异特征主要是通过对不同地区土地利用结构类型的判别来分析,其实质是土地利用结构的分类过程[7]。目前研究方法有很多种,本研究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通过选择指标体系,进行指标理想值标准化,分析建设用地总体水平及其动态变化趋势。
1.2.1 土地利用类型趋势分析 选用贡献比较指数进行土地利用趋势类型分析,他反映建设用地消耗对全国或区域人口、经济增长的贡献匹配程度[8]。土地利用趋势类型划分标准见表1。
表1 土地利用趋势类型划分表
1.2.2 土地利用状况评价 包括评价的指标体系、权重及理想值确定和各项指数、指标计算。
(1)土地利用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土地利用强度指数反映土地承载人口、经济总量的能力和土地综合利用强度;增长耗地指数反映单位人口、经济增长量消耗的新增建设用地量;用地弹性指数反映建设用地消耗与人口、经济增长的协调程度[10]。分指数是对相应指数进行人口与经济的进一步细分。其具体含义、指标要求及指数属性如表2。
(2)权重及理想值确定。判断指数、分指数、分指数指标对建设用地土地利用的影响程度,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权重值。权重值范围为0~1,每个指数对应下一层分指数或分指数指标的权重值之和都为1。
表2 城镇土地集约评价指标体系
目前理想值确定的方法有很多种。结合研究区具体情况,本研究理想值确定主要选用极值法、平均值法、最大(小)值法、发展趋势法等。在采取两种或多种方法确定理想值的基础上,参考研究区土地规划确定的控制目标,经合理分析确定。
(3)各项指数、分指数、分指数指标计算。①采用公式(1)进行指标标准化初始值处理;②各项分指数、指数、总指数分别按照公式(2)、(3)、(4)进行计算。
式中:Si0表示第i 项分指数指标标准化值的初始值;ti 表示第i 项分指数指标理想值;ai表示第i 项分指数指标实际值。指第j 项分指数的值;表示第k 项指数的值;wk表示第k 项指数的权重;指第j 项分指数下第i 项指标的权重;指第j 项分指数下第i 项指标的标准化值;表示第k 项指数下第j 项分指数的权重。
2 结果与分析
2.1 建设用地数量变化分异分析
由图1 可以看出:总体而言,建设用地处于增长状态,随着城乡建设用地的增加而增加,但各乡镇之间的建设用地变化量存在明显差异。城乡建设用地总增长幅度为1.37%,建设用地总增长幅度为2.84%。大屯镇和蔓耗镇的建设用地变化量明显高于其他乡镇,大屯镇的城乡建设用地变化量也明显高于其他乡镇。
图1 各乡镇建设用地和城乡建设用地变化量
2.2 建设用地土地利用类型趋势分析
根据土地利用趋势类型分析方法进行计算,得到各乡镇土地利用趋势类型表,如表3 所示。
从人口发展与城乡建设用地变化匹配程度上看,锡城镇、鸡街镇、沙甸镇和卡房镇属于集约扩张型;大屯镇和蔓耗镇属于低效扩张型;老厂镇属于粗放扩张型;保和乡和贾沙乡属于挖潜发展型。
从经济发展与建设用地变化匹配程度上看,锡城镇、卡房镇和老厂镇属于集约扩张型;大屯镇、鸡街镇、沙甸镇、蔓耗镇和保和乡属于低效扩张型;贾沙乡乡属于挖潜发展型。
表3 各乡镇土地利用趋势类型表
总之,就研究区各乡镇人口、经济发展与建设用地变化的匹配分析可初步得出:建设用地变化与人口、经济发展的匹配程度之间差异较大,说明应加强城乡建设用地构成的内部存量挖潜及其合理配置利用,作为矿业资源枯竭的中小城市,应充分利用好研究区大量工矿用地对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优化。
2.3 土地利用状况评价分析
根据分指数计算方法计算各乡镇的分指数值,再对各项分指数值进行加权计算,得到各乡镇土地利用集约度水平总指数值(见图2)。由图2 可知,总体看来,研究区土地利用集约水平较高,平均值达到68.91%。但各乡镇土地利用集约度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其中,锡城镇分值最高,其次为沙甸镇、鸡街镇和大屯镇。锡城镇是研究区中心城区,有技术、人才、信息密集的优势。鸡街镇、大屯镇和沙甸镇区位优势较明显且经济发展迅速,同时各乡镇有各自的支柱产业,具有较高的土地利用集约度水平。其他乡镇由于不同的职能和地形条件限制,其土地利用集约度水平较低。
3 结论
就研究区建设用地土地利用状况来看,工矿用地数量及结构比重较大,建设用地总体处于增长状态。但各乡镇建设用地利用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体现在土地利用集约度的差异性和土地利用趋势类型的差异性上。
图2 各乡镇土地利用集约度总指数
研究区土地利用集约度与经济发展成正相关关系。经济发展水平程度越高,其城市土地利用效益越高,因此,其土地利用集约度越高。由于区位发展、乡镇职能、乡镇支柱产业以及地形条件的影响,导致研究区各乡镇的经济水平存在明显差异。同时可以发现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与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变化趋势大概一致。
[1]刘纪远.中国资源环境遥感宏观调查与动态研究[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2]周生路,黄劲松.东南沿海低山丘陵区土地利用结构的地域分异研究——以温州市为例[J].土壤学报,2003,40(1):37-45.
[3]秦明周.土地利用分类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7,16(1):13-16.
[4]王秀红,何书金,罗 明.土地利用结构综合数值表征——以中国西部地区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02,21(1):17-24.
[5]邱道持,廖万林,廖和平.小城镇建设用地指标配置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27(6):970-973.
[6]刘爱民.城市土地集约化利用问题研究[J].中国房地产金融,2007,(7):12-15.
[7]韩书成,濮励杰.江苏省土地利用结构空间分异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9,31(5):939-944.
[8]林 坚,张 沛,刘诗毅.论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的技术体系与思路[J].中国土地科学,2009,23(4):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