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山”重要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2015-10-09周宏春
□ 周宏春
“两山”重要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 周宏春
“两山”理论大家谈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安吉天荒坪镇余村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十年来,“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这“两座山论”,正在被国内外越来越多的人所知晓和接受。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内国际很多场合,以此来阐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为美丽中国指引方向。“两山”理论认识中有哪些新维度,实践中有哪些新思想,本期我们特策划“两山”理论大家谈,看看专家学者们怎么说——
习近平同志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以老百姓能理解的通俗而且形象的语言,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时代变迁,揭示了从“经济人”到“理性经济人”的精神升华,揭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驱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一种发展理念,是一种由“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转化,是可持续的发展方式和路径,是一种制度安排和发展的必然结果。
“两山”重要思想深层次地揭示了人与自然关系
习近平同志关于“两山理论”的科学论断,揭示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也对应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中期阶段和中后期阶段。从发展的角度来考察,人们对“绿水青山”价值的认识大致要经历三个阶段。如果将发展比作一次登山的过程;那么,人们对“绿水青山”价值的认识用“倒S型曲线”理论来解释就成为:在登山之前的山脚下(平台阶段),人们想到的是“砍柴烧”,认为绿水青山“不能当饭吃”;在登山过程中,由于饿怕了会乱砍滥伐、破坏生态环境;翻过山顶、蓦然回首,发现绿水青山的美轮美奂,因而采取环境友好的途径将“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
绿水青山的生态价值,还可以做进一步分析。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绿水青山在人们心中的价值是不同的。换句话说,山还是那座山,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人们愿意付出的资金、也就是支付意愿(WTP)是不同的,对自然的开发和保护的态度和做法也不尽相同。
“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强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兼顾。中国的古话说得好:“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强调的是发展的后劲,立足当前,着眼于长远;在发展中保护生态环境,在保护生态环境中发展经济。这一表述与可持续发展含义一致。如果将可持续发展比作“接力赛”,每一代人是接力赛中的一位“运动员”,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如“接力棒”从前一位运动员手中递到后一位运动员手中;每位运动员不仅要跑到终点,还要将“接力棒”顺利传到下一位运动员手中、不能掉了或为下一位运动员带来不必要麻烦。我国有大量反映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词汇,如“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细水长流”、“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等。用浙江人的说法就是,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
“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强调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放在优先位置,宁愿不开发也不能破坏生态环境;因为生态环境一旦遭到破坏,恢复起来很难,甚至导致人类文明的湮灭。由于人类不合理利用自然致使文明消失,国内外有大量的例子。如古埃及文明、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文明湮灭等。我国新疆境内楼兰古城的消失,可能与当地水资源利用不当或枯竭有关;也有大量群众熟悉的反映这种思想的词汇,如“坐吃山空”“败家子”“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等。从国外发展历程看,一些国家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提出了通过环境标准优化发展的理念,通过环境保护“倒逼”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的过程。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代表了生态环境价值的本来面貌,反映了人对自然生态价值的认识回归。其核心是,人们要尊重自然规律,采用集约、高效、循环、可持续的利用方式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环境容量和生态要素,体现了保护“绿水青山”就是做大“金山银山”、破坏“绿水青山”就是损耗“金山银山”的价值观和政绩观。从投资的角度看,今天的投资不仅要产生短期的效益,更要为明天的发展奠定基础。
用“两山”重要思想指导“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的实践
马克思有一句名言,问题是时代的口号。人类自诞生以来,就从自然界索取资源、享受生态系统服务;当人类活动超过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会导致文明的湮灭。复活节岛文明消失是一个经典例子。这座位于南美洲以西约3500公里面积约165平方公里的小岛,曾有过高度发达的文明,而今只剩下一堆遭受不同程度破损的石像,诉说着一个文明因过度开发而消亡的悲剧。恩格斯曾经告诫:“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那么,现在技术这么发达,还造不出一个适宜人生存的空间?答案是否定的。美国科学家曾做过一项名为“生物圈2号”计划,在亚利桑那州图森市北的沙漠中建了一座微型人工生态系统,最后由于二氧化碳升高等原因科学家走出了实验室,试验失败了。试验失败揭示了一个真理,在现有技术经济条件下人还不能造出适应自己生存的环境,地球是唯一的家园,人类必须保护地球——我们惟一的家园!
“两山理论”覆盖了产业绿色化和生态经济化两层含义。从现实出发,工业绿色化对我国尤为重要。工业绿色化,包括“传统工业的绿色化”和“发展绿色产业”两方面。工业绿色化是过程,也是结果。工业绿色化,需要从产业布局、结构调整、全生命周期资源环境管理、技术促进和创新,以及激励和约束机制等方面动脑筋、下力气,实施品牌战略,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以降低产品的资源重量和污染物排放强度。
优化产业布局可以收到节能减排之效。工业园区是产业集聚空间,驱动力是靠近原料(如资源型城市分布在矿产资源富集区)、靠近市场或靠近企业(即企业“扎堆”),以降低运输成本或进行配套生产。企业集群可以是自发的,浙江义乌的小商品市场、“前店后厂”就是如此;也可能是政府规划的。我国一些地方的工业园区,圈了地、建了厂房,就是没有生产线,也需要盘活。
广东省始兴县南山自然保护区
优化工业结构可以收到最大的节能减排效果。“十一五”“十二五”期间产业结构调整对我国节能减排的贡献非常有限,与“土木工程”阶段不无关系。需要按“关小建大、等量置换、减量置换”原则,把新增产能布局与淘汰落后产能紧密结合,抑制产能过剩盲目扩张。大力推进能源革命,控制制造业煤炭消费总量,推进煤炭的清洁高效安全可持续利用;提高制造业可再生能源使用比率,加大新能源技术工艺装备研发力度,形成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
生态设计是遵循自然循环规律,从源头提高资源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清洁生产则是过程控制污染物产生和排放的重要途径。两者既密切相关,也各有侧重;目的均是系统考虑原材料的选用,产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以及报废后的回收、处理等环节对资源环境的影响,力求产品生命周期中资源消耗最小化、尽可能少用或不用有毒有害物质,变废为宝,实现生产过程集约化、清洁化和智能化,实现污染物“近零”排放;推进企业绿色发展、绿色标准、绿色管理、绿色生产,引领制造业走上绿色发展道路。
推行绿色制造是实现工业绿色化的重要举措。国务院批准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应统筹规划,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循序渐进加以推进;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把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绿色制造体系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并带动智慧城市、智能物流、智能电网等设施建设。应推进传统制造的绿色改造,用高效绿色生产工艺技术装备改造传统制造流程。要赢得工业绿色发展的主动权,最根本的要靠科技的力量,最关键的是要在创新驱动上有所作为。
“两山理论”付诸实践,需要可行的转化途径。总体上看,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需要各地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发展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发展模式。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原则,十八大文件中已经明确提出;我们还需要利用自然造福人类。随着我国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变得越来越稀缺,“绿水青山”价值凸现。对于相对发达的地方而言,周边城乡居民在吃穿无忧、有剩余时间和资金时,愿意花钱到“绿水青山”的地方去旅游、去养生,从而构成有利的“就是金山银山”的外部因素。实现“就是金山银山”的现实转化,外因还需要通过内因的变化而起作用;需要创新思路和发展模式,吸引周边的群众来养生、来消费。
对那些“生态环境好、经济欠发达”的地区而言,将“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将生态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更需要创新思路,摒弃不可持续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如果不改变粗放的发展方式,资源支撑不了,环境难以容纳。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应先行先试,尊重自然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以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将“两山理论”付诸实践,使生态环境保护者得到相应的收益,应发挥企业家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需要企业社会责任。绿水是资源、青山也是资源;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必须转变发展方式,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容量内发展经济。发展富民的旅游产业,提升服务水平,形成新的业态。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并使游人自觉形成“除了照片什么也不要带走,除了脚印什么也不要留下”的好习惯。利用林区负氧离子多、一些地区有好水多等资源特点,积极发展养生、养老等大健康产业。发展林下经济,开发有机农业和生态产品;发展循环经济,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使民生得到不断改善。
完善政策,使“两山”重要思想成为全面小康社会的保障
将“两山”重要思想落实到生态文明建设中,让那些“既有绿水青山又有金山银山”地区群众全面小康,让那些“生态环境好、经济欠发达”地区群众感到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需要创新机制,需要政策引导,需要市场机制。
需要不断完善政策。发挥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引导作用,依据国家生态功能区规划制定各地的规划计划;划定生态红线,确定产权,加大森林禁伐和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尽可能把良好的生态系统保护起来。对生态环境这种公共产品,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引导居民退出那些按联合国指标评估不宜居住、生态脆弱的地区,以利于自然生态系统的“自然恢复”,以利于公共财政的可持续性。将生态产品纳入政府采购清单,培育有机食品和生态产品市场,激励各地留下一泓清水、保住一座座青山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在消费税中,将导致环境污染的消费品列入征收范围,对严重污染环境的消费品实行高税率。设立绿色税收制度,推动环境保护费改税工作,开征污染税、垃圾税,为污染治理募集资金;激励第三方开展生态建设和污染治理活动。通过治水、矿山复垦、治理大气污染等行动,还“天蓝地绿水清”的本来美景。逐步开征并不断完善二氧化碳排放税,先行试点,试点内容包括税基的选择、税率的确定以及收入的使用等,在积累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推广。
加快法制建设和法律保障。处理好法规之间的衔接,构建起系统、完善、高效的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法规体系。把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写入宪法,在根本大法上保证生态文明建设的健康发展。加强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环境影响评价法等法规的修订,完善配套法规和实施细则,使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有法可依。完善大气、水、海洋、土壤等环境质量标准,完善污染物排放标准中常规污染物和有毒有害污染物排放控制要求,推进环境风险源识别、环境风险评估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标准建设。修订或终止那些不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政策法规和标准,建立清洁生产“领跑者”制度,加大不达标企业的淘汰力度;制定有利于增强节能环保产品生产能力的政策法规。
法律的生命在于执行。落实环境目标责任制,实行一票否决制。继续推进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探索开展环境质量监督考核。地方人民政府是规划实施的责任主体,要把规划目标、任务、措施和重点工程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加大执法检查的力度,切实维护法律的尊严。合理利用司法资源,依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健全执法机构,配套监督、约束和激励机制,加大监督和执法力度,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需要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让低收入的人群在生态环境保护中得到应有实惠,应加快自然资源及其产品的价格改革,对水、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资源资产进行确权;改革资源定价机制,以全面反映市场供求、资源稀缺程度、生态环境损害成本和恢复修复效益。开征资源税,并由从量计征向从价计征转变。利用市场机制,促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现,生态权证交易可能是一种好的形式。改变一些地区存在的“端着绿水青山的金饭碗讨饭吃”问题,就应赋予生态环境一定的价值。具体做法是,以某个年份为起点,将森林蓄积量、二氧化碳吸收量等的变化折算成可交易的生态权证,经第三方监测、认证和市场交易,让保护生态环境者获得收益;完善生态补偿政策,并与财政转移支付挂钩。实施与生态保护绩效挂钩的生态补偿政策,既有利于共同致富,也可以避免财政转移支付中的弄虚作假、养懒汉等弊端;既有利于调动公众积极性,也能收到增加森林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可收一举多得之效。
广西梯田风光
完善管理体制。按照所有者和管理者分开、一件事由一个部门管理的原则,建立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人职责的资源管理部门。如果国家设立“资源委员会”,就需要明确各级委员会的职能和分工,强化协调和监督功能。鉴于我国自然资源所有制的复杂性,行政管理部门既可以按水、国土、生态、环境保护等要素设置,也可以按经济增长与产业联系的关系设置;既应避免国土空间管理碎片化,也应防止职能交叉,降低行政效率。对山水林田湖海进行统一保护、统一修复和统一监管,需要对国土、环保、农业、水利、林业、海洋等部门管理的生态保护区统筹规划,探索完善国家公园管理体制,减少“九龙治水”现象。应理顺中央和地方关系,按照责任和权利对等的要求,地方根据各自的需要设立管理机构,减少管理层级,提高地方政府对生态文明制度的执行力。
需要转变观念,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宣传教育,改变那种“生态环境好不能当饭吃”的传统观念,使各级领导真正认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良好的生态环境已成为我国的稀缺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要完善发展成果的考核评价体系,纠正单纯以经济增长速度评定政绩的做法,建立与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的干部评价考评体系,发挥政绩考核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指挥棒”作用,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的治理能力。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切实改变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问题,解决“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以及不作为、乱作为问题。要将生态文明理念体现在每一天的日常生活中,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
总之,有了理念引导,有了转化途径,有了生态自觉,有了居民富裕,才能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现实。
(作者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主任、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