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政治参与视域下国家治理理念的转变

2015-10-08刘永安

职工法律天地·下半月 2015年8期
关键词:政治参与治理管理

摘 要: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要实现两个现代化即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国家治理理念从管理到治理的转变,体现了一个国家在建设和指导思想上的创新。其个中原因有很多,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诸多方面因素对这种转变都有重要推动作用。本文将从政治领域中的政治参与因素来分析其转变原因,具体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政治参与的主体转变、政治参与的方式和渠道转变、政治参与所产生的作用等。

关键词:政治参与;国家理念;治理;管理

一、概念界定与分析

(一)国家管理和国家治理概念

国家管理是指政府运用依法获授的国家公共行政权利并在法律原则规定的范围内运用行政裁量权以行政效率和社会效益为基本考量标准处理公共行政事务的过程和活动。而国家治理是一个相对复杂的概念,广义的概念其所代表的治理主体范围要大得多,它包括了企业、政府、个人、社会组织团体等,它代表的是一种社会各领域主体之间的一种共同治理模式。是一种多元化,多主体、多中心的治理方式。本文所要讲得正是广义上的国家治理理念和模式。而善治是国家治理的更高一个层次,俞可平对其有详细的阐释:“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其本质特征在于它是政府与公民社会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一种新颖关系,是两者结合的最佳状态。”

(二)国家管理与国家治理两种理念之间的区别

1.二者所依靠的主体、所支配的客体不同

传统的国家管理的主体比较单一,主要集中在统治阶级层面上,包括国家政府机关等在政权系统中占有一定地位,握有一定权力的群体。而国家治理除了依靠统治阶级之外,还在相当程度上依靠非统治阶级,诸如社会组织,企业,公民个人等。

2.二者的运作方式特点不同

国家管理的运作方式整体上呈现的是一种管理主体依赖国家行政力量自上而下的采取强制性手段达到控制和支配目的的形式,其模式比较单一,灵活性较差。而国家治理则不同,其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多样性已经预示着其方式和特点的灵活度和便捷性较高,它采取的是多主体共同协商、组织、多向沟通的模式。

3.二者的目的和实质有着区别

国家管理主体的性质决定了它目的的单一性,其实质是在实行一种国家控制,包括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诸多领域的支配和规范,该方式的优点是保证国家大政方针的贯彻实行,维护社会稳定,缺点是社会各群体各成员之间,管理主客体之间缺乏交流互动和协商沟通,长此以往,信息闭塞,出台的政策有失灵活性和时效性,不利于国家的长久发展和政策实施。

二、公民政治参与对国家治理理念转变的影响

(一)公民政治参与的概念

首先,对于政治参与的概念和基本内涵做一个界定和解释。西方政治学家与我国政治学家在对于政治参与的解释和概念阐发时,其基本的思想和内涵是大致雷同的。王浦劬教授对政治参与是这样定义的,“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加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

(二)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变化对于国家治理理念转变的影响

1.从公民政治参与主体的变化分析来看

(1)公民政治参与主体的范围在逐渐扩大并越来越广泛。随着宪法法律规定的完善,对于公民的政治权利和政治参与主体的界定也有了明确规定,社会大多数成员成为了政治参与的主体,比例也在极大提高。邓小平曾说,“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者所共同享受的民主是历史上最广泛的民主。”分析来看,国家治理过程和政治参与主体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叠加性,政治参与主体数量的的不断增加和范围的不断扩大,在政府出台政策以及国家颁布大政方针的过程中,会考虑政治参与主体的利益和诉求,作出相应的反馈和回应。

2.公民政治参与内容和方式变化分析来看

(1)内容在不断丰富和增多,层次性呈多样化。首先,宪法规定和在实践中保障的公民政治权利在日益丰富和增多,公民拥有选举权、被选举权,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等六项自由,有监督权等等。其次,公民政治参与权利增多的同时,也表现出了层次的多样性,从高层次上来讲,公民可以通过间接选举产生人大代表组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依照法定程序把自己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还可以直接对国家政策的制定提出批评、意见和建议;中层次上来讲,公民可以参与到各级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参与地方的公共事务和管理,提出意见和建议;从基层上来讲,公民可以通过村民、居民委员会实行自治管理。

(2)方式和形式在不断增多和丰富且更具现代化。传统的公民政治参与方式主要是政治选举、政治表达、政治请愿、政治接触、政治结社、政治冷漠等等。而随着我国政治制度和体制的不断完善,民主党派力量的壮大,政治协商方式作为一种新的方式也开始发挥作用,它能够更好地参与民主协商讨论,参政议政,于中国共产党更好地合作,对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的制定和执行提出批评和意见。此外,除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传统社会团体外,各种行业协会社会团体基金会等民间组织遍布我国城乡,涉及社会生活各个领域。

三、结论

本文主要从构成政治参与的几个重要组成部分:政治参与的主体、内容和方式、意义和困境等来分析和讨论了公民政治参与的变化发展对于我国国家治理理念转变的影响,也就是基于政治参与的视角来阐释国家治理理念转变的原因。分析得出,公民政治参与的变化对于国家治理理念的转变影响比较大,政治参与同国家治理理念之间关系紧密,政治参与的有序性和良好发展能够促进国家治理理念的完善和优化,而国家治理理念作为国家治理全过程而言具有统领和思想引导作用,它的转变和创新将对政治参与环境和过程起到带动和方向性的引导作用。二者相辅相成,紧密相连。

参考文献:

[1]张国庆.行政管理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6.

[2]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8-11.

[3]福山.21世纪的国家治理与世界秩序[M].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2007:1.

作者简介:

刘永安(1990.12~),男,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政治学理论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党的历史与党的建设。

猜你喜欢

政治参与治理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