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种薄收
2015-10-07邓刚
邓刚
人类和动物最明显的区别之一就是:人类看书识字,而动物从不看书。如果一个人不看书,无异于接近动物的思维。然而人类却发出悲叹——人生读书忧患始。也就是说人的忧愁是从读书开始的。
人读了书才能有知识,有知识就会思考、分析和计算,就会懂得尊严、卑鄙和痛苦,就会知道过去现在与未来,就会预测艰难危险和灾祸。当然也就有了所谓的忧患意识。问题是在我们存活的世界上,艰难和灾难是必然的,无论你读书或不读书它都会来到。动物不知道前面的肉饵会置它于死地,不知道肚子痛是得胃溃疡还是肠梗阻,更不知道什么炎症、癌症、阿尔茨海默症。尽管不知道会患疾病的恐惧,但这是一种可怕的无知。人类预知灾难会有恐惧,同时也会产生智慧的对策,面对危险会巧妙地绕过去或奋力战胜它。所以,人类还得读书。
当然,书是人写的;人是各种各样的,书当然也会是各种各样的。站在图书馆成千上万本书的面前,完全像站在成千上万个人的面前一样,漂亮的、文静的、朴实的、严肃的、平淡的、庄重的,狡猾的,各种面孔各种表情煞是生动活泼。当然,透过这些面孔,也有千姿百态的内容和心灵,有老成持重的,幽默滑稽的,热烈浪漫的,循规蹈矩的,勇于创新的,夸夸其谈的,花言巧语的,平庸无味的。读一本书时,你也不要太恭敬,这就像你认识一个新的朋友,交往中你确实发现对方的知识渊博,对方的真情实感,你再恭敬也不迟。
为此,很多青少年就瞪着幼稚的眼睛,询问作家、名人、长者,应该读什么书?当然,除了世界上历经亿万人阅历检验过的名著以外,我不赞同名人名家给读者开必读的书单,那只是从单一角度,单一内容与单一思想出发,而忽略审美的多种情趣。
记得民国时期,年轻人就向著名作家询问应该读什么书。鲁迅先生当时对中国落后的封建文化非常反感,竟然开出了“一本中国书不读”的书单。
长久以来,我们只重视读书的思想内容,而从不注意审美情趣,也就是不注意一个人在阅读时选取的文字风格。不妨说书本知识犹如鱼和肉,而鱼和肉都有营养。可有人爱吃鱼有人爱吃肉,有人爱吃炒的有人爱吃炖的,酸甜苦辣各有所好。因此我建议,读书不要太拘一格,最好是随便一点儿甚至是胡乱地大读特读一通,好似你到大海里打鱼,先大面积撒网,什么黄鱼、鲐鱼和比目鱼。遇到什么鱼就打什么魚,品尝之中你就会自然选取你喜欢的味道了。
也许有人反诘,你喜欢读的书不一定是好书。这有道理。但你不喜欢的书即便是好书也毫无意义,因为你看不下去。你不愿吃的东西,即使是营养再高级也等于零。还有人会反诘,大面积撒网式的选读会浪费时间。必须有“导游员”指路才能最快时间找到最佳的书。其实不然,我坚定地认为,一个人能在一生中真正读到两三本好书,真正能将两三本好书的内容吃到肚子里,那足够他一生受益了。大诗人杜甫名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觉得“万卷”的最佳解释应该是“万遍”,否则你一本接一本不重复读一万本试试,那可能会一塌糊涂。
总之,我个人还是强调“大面积撒网,小范围选拔”。你在随意阅读中发现一本好书,再重复读这本好书,一直读到你能背诵下来更好。就像你选一条好鱼,细细地每一根刺都品咂透,方能获全方位营养。
在当今五彩缤纷、五光十色、五花八门的书海中,你如果确确实实交往一个书籍朋友,那真是万分幸运。因为书籍朋友不会变心不会忘恩负义,只要你不嫌弃,它会一辈子老老实实地守候在你的身边。读一本坏书,你也不用后悔恶心,至少你会得到一种免疫力。广读博读在前,选读精读在后,我认为会读出若干好处来。
选自《今晚报》2015年5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