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丐世界本色
2015-09-30木华
木华
乞丐是个复杂的群体,就像不同的国家造就了不同的富豪一样,各国乞丐的生活方式也大相径庭。美国乞丐能从“乞丐学院”学到乞讨技巧,俄罗斯乞丐善于变着法乞讨,英国乞丐注意体面,泰国乞丐派动物出面乞讨……
美国丐帮中的知名人物——保拉·哈德莉。
美国:女乞丐上过《纽约邮报》头版
生活在举世闻名的第五大道商业街,上过《纽约邮报》的头版新闻,这就是美国“丐帮”中的知名人物——保拉·哈德莉。
据报道,哈德莉一直在第五大道上行乞。每天,她一只手拽着裹在身上的巨大黑色塑料袋,一只手拿着纸杯伸向人群乞讨。因为只用塑料袋蔽体,所以哈德莉似乎更能得到路人的同情。据说有个周末,哈德莉只是在路易·威登的店门口张望了20分钟,就得到了18美元,外加一杯热气腾腾的可可奶。
然而不久,哈德莉的骗术被揭穿。原来,身裹塑料垃圾袋只是哈德莉的可怜扮相而已。曾经有人看到,在结束一天乞讨后,她会换上一身新衣过着都市女人的生活!
谎言的败露并没有让哈德莉为这种行为感到羞耻,她仍旧用这套把戏继续乞讨。凭着这种“高明”的手段,哈德莉讨到了大笔不义之财。
其实在美国,像哈德莉一样乔装打扮博得同情心的乞丐大有人在,他们的“技术”更加“高超”。靠这些把戏,乞丐们每天能讨得300—500美元,这样的收入甚至比一些工薪阶层的收入还高。
美国职业乞丐行业的发展还催生了许多相关产业。为了提高乞丐的乞讨能力,纽约办了个“乞丐学院”。 该学院学制6晚,收费100美元,前4个晚上学习行乞的理论知识,后两个晚上到街头实习,院长亲自在旁边观察,指出不足的地方。成绩优异的毕业生每月可乞到2000美元到4000美元。
35岁的洛杉矶企业家普拉布林还推出《行乞套餐》一书,内容包括行乞指南、行乞装备等。作者表示,任何有志于行乞的人士,只要熟练掌握书中理论,配备必要行装,保证每年可乞到3万美元左右。
法国:老乞丐把故事卖给好莱坞
经常出入法国戴高乐机场的人,对“梅安·卡里米·纳瑟里”这个名字都不陌生。谁能想到,年过花甲的老乞丐纳瑟里在戴高乐机场已经滞留了17年。上世纪70年代,身为英伊混血儿的纳瑟里从英国名校布拉德福大学毕业,并在海外参与了反对自己国家伊朗的示威游行。结果,纳瑟里因政治观点不同,于1977年被伊朗开除国籍,此后他不得不持临时难民签证流亡到欧洲。
1981年,纳瑟里在比利时获得了正式的难民签证,开始辗转于英国和法国之间。1988年,纳瑟里在前往戴高乐机场的地铁中,皮包被盗,丢失了包括难民签证在内的所有能证明其身份的证件。尽管后来他如愿登上了前往伦敦的飞机,但到了英国机场后,他又被遣送回戴高乐机场。当时,法国政府同意纳瑟里留在机场,但不许他离开那里。此后,法国戴高乐机场的一号出口就成了纳瑟里的居所。
7年后,纳瑟里有幸在律师的帮助下拿到了难民文件,但由于官方要求他必须居住在比利时,而无法满足他坚持回英国的愿望。失望的纳瑟里像是在和谁赌气一样,毅然决定继续留在戴高乐机场。
在戴高乐机场生活的17年里,机场的长椅就是纳瑟里的床,机场大车就是他的衣橱。尽管是个流浪汉,纳瑟里却总把自己收拾得干干净净。
久而久之,纳瑟里成了戴高乐机场的一道风景。来往的乘客都认识他,并经常和他打招呼,机场的工作人员和他也很熟络,常给他递来一杯咖啡和他聊天,机场牧师也总是隔三差五地来探望他。更有趣的是,住在法国的纳瑟里的妻子把每天去机场看望他当成了必修课。虽然人们对待纳瑟里都很友好,但生性倔强的他从不接受别人的帮助,曾有机场员工试图送给他衣服,就被他说“我不是乞丐”而拒之门外。
其实,纳瑟里并不缺钱。2005年,他把自己的故事卖给了美国“梦工厂”电影公司,获得25万美元的电影版权费,他的传奇故事还被好莱坞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改编成电影《幸福终点站》。
印度:小乞丐装扮成女神乞讨
印度盛产美女,同时也盛产乞丐。据印度当地媒体报道称,印度是世界上乞丐最多的国家,而新德里的乞丐堪称是世上“最主动的行乞者”。他们不会安坐于街头一角等待路人施舍,而是主动出击,穿梭于车流间、徘徊在十字路口,一看到红灯亮起,就马上窜至轿车两侧,向车上的阔佬行乞。如果对方车窗是关着的,他们还会用又黑又脏的手指去敲窗户,嘴里念念有词。待到车窗摇落、卢比递出后,他们就立刻奔向下一个目标。
在印度,乞讨与施舍是一种受到鼓励的社会行为。这里的乞丐比其他国家的“同行”更大程度地发挥了行为艺术。在这些艺术中,很多乞丐都打扮成既能造福生灵、也能毁灭生灵的印度教女神卡莉的模样。
生活在加尔各答西北150公里的圣提尼克坦附近,有个名叫希瓦·巴希的印度男孩就是其中之一。希瓦是一个孤儿,今年14岁,靠乞讨为生。他在乞讨中就经常扮成卡莉,头戴高冠,满脸涂得黑黑红红,身穿一套恐怖的衣服在路边讨饭。就这样,希瓦一天大约能挣到100卢比(约合20元人民币)。
梅安·卡里米·纳瑟里
各国乞丐变着法要钱
就像不同的国家造就了不同的富豪一样,各国乞丐的生活方式也大相径庭。美国乞丐喜欢陈述乞讨的理由,俄罗斯乞丐善于变着法乞讨,英国乞丐注意体面,泰国乞丐派动物出面乞讨。
墨西哥乞丐讨到东西之后习惯象征性地为对方做点什么。他们又蹦又跳,笑容灿烂,甚至会做一些类似倒立之类的表演。如果有人得到施舍,乞丐群中会顿时发出一片欢呼。而即使没有收获,他们也会高高兴兴地蹦跳着回去。
加拿大乞丐比较有“教养”。冰天雪地时,这些乞丐通常蜷缩在暖气通风口,捧一杯咖啡取暖,然后面对路人友善地微笑,只要过路人丢下几个零钱,乞丐就会送上祝福:“祝您今天快乐!”加拿大蒙特利尔的“资深”乞丐福廷,甚至于几年前写了一本名为《乞丐世界本色》的书,向乞丐们介绍了行乞的成功之道。例如,乞丐应该衣着干净,但不能穿得太好;在挑选行乞地段后须“坚守岗位”;乞丐不能花太多时间同人讲话,否则其他人就不愿施舍。
澳大利亚乞丐生活得很快乐。他们总是面带微笑,向不文明的人赠送白手帕,用轻快的小提琴把笑容带给路人。因为在黄金海岸,那里的乞丐似乎有与众不同的优越感。一些乞丐甚至戴着墨镜,身穿紧身背心、沙滩裤,一副酷酷的模样,如果不是脚下放着一块写有“行乞”字样的纸板,路人很难把他们和乞丐联系在一起。
法国也许是受法国文雅气质的影响,法国的乞丐总是一副温和从容的模样。虽然是要饭的,但他们穿得比其他国家的乞丐都整洁,举止也彬彬有礼。对他们来说,讨饭这个行当并不算难事,甚至还能活得挺潇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