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国际合作与交流模式研究

2015-09-30王燕

职业教育研究 2015年9期
关键词:国际化办学交流

王燕

(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苏州 215009)

“十二五”是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和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加速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各高职院校深入开展内涵建设的关键时期。为贯彻落实国家、各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努力推动国际合作交流工作上层次、上水平、上规模,各高职院校在多角度开辟教育国际化途径方面进行了不断的研究和探索,尝试逐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高水平、特色鲜明的国际化办学格局。

一、高职院校国际合作与交流存在的问题

在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的趋势下,高职院校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出现一些需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国际合作与交流的主动开拓性有待提升

高职院校的对外合作交流工作尚处于初级阶段,规模小,基础弱,工作相对被动,有组织有部署的、主动出击的外事活动较少,对外交流的渠道、领域、层次、规模、效益等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对专业和师资队伍建设、对教学科研改革的推动作用还不明显。积极拓宽思路,拓展多样化、深层次、全方位的国际交流工作以便给高职院校带来持久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摆脱传统的办学模式,接纳海外资金,引进海外优秀人才,吸收国外先进的教学方法与管理经验,提升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水平,是高职院校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努力的方向。

(二)实质性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有待开发

高职院校正在进行的中外合作办学大部分仍停留在与国际友好学校签署合作备忘录、达成合作意向的阶段,在师资交流、学生交流、科研合作等条款的实际操作过程中缺乏实质性进展,符合政策要求和院校发展实际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更是亟待开发。有效扩大国际化声誉,积极开拓国际化市场,加强院校品牌特色专业与国际接轨程度,创新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引进或开发符合高职院校长远发展、凸显高职院校专业优势的国际合作办学项目,是高职院校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的重心。

(三)合理高效的国际化运作体系有待建立

随着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的深入开展,高职院校将不断开阔国际视野,引进优质资源,拓展合作领域,增强交流能力,提升合作层次,提高国际化水平。如何建立合理的管理机制、形成高效的运作体系,促进高职院校以高等教育发展趋势为指引树立国际化办学理念,以交流项目为渠道促进学生学习、实习、就业国际化,以“引”“培”结合为原则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国际化,以专业建设为抓手促进课程建设国际化,以合作研究为平台推进学术交流国际化,以合作项目为载体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国际化,是高职院校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需要攻克的难题。

二、面临的形势、机遇和挑战

教育国际化要求高职院校将教学、学习、研究及管理等置于世界教育和文化的大环境中进行建设与管理,成为面向世界的国际型创新人才培训基地。通过中外合作办学,借鉴国外先进办学模式,引进国际先进专业课程设置,加强师资培训,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因此,开办国际合作教育及更深入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是高职院校走向国际化的重要渠道。

(一)国内外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形势

美国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促进教育国际化:政府给予政策和法律支持,坚持实施国际教育交流项目;有效吸引外国留学生,鼓励本国学生海外学习;高度重视教师的国际交流,积极开展国际合作研究;大力发展跨国高等教育,允许跨国公司参与海外分校建设;注重推进大学课程国际化,将外语教育提升到新的高度。

英国把高等教育视为其树立国际形象的有效、重要的途径和全球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国际交流与国际合作,体现为灵活的合作办学、积极参与欧盟的教育项目、重视欧盟外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致力于国际课程的开发。

新加坡三所综合性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国大)、南洋理工大学(南大)和新加坡管理大学(新大)均瞄准了教育国际化目标,努力实现办学目标国际化、师资生源国际化、课程体系国际化、教育合作国际化。

中国各高职院校在尝试不同类型的教育国际化合作模式,如院校合作办学、校企合作就业、友好学校长短期科研和师资交流等;江苏省部分高职院校已开展自己的国际合作项目,以工业、商贸类居多;江苏省卫生类高职院校国际合作办学以其他推进方式进行,如境外实习就业、中外合作英语强化班、师资境外培训、暑期社会实践等。

(二)政策优势

一方面,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国外高校和教育科研机构主动来中国寻求合作伙伴;另一方面,国家有关中外合作的政策法规日益完善,中外合作主管部门服务意识日益增强,使得高等院校能够更容易地与国外的优质教育资源建立合作关系,充分利用其先进的教学经验、科研水平、管理制度,提升院校教育教学及科研水平。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鼓励学校优势学科面向世界,支持参与和设立国际学术合作组织、国际科学计划,支持与境外高水平教育、科研机构建立联合研发基地。

《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大力扶持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专业采用产学研联盟、国际合作等方式,重点加强新医药、环保等领域的人才培养。

《江苏省教育厅关于推进中外合作办学高水平建设的意见》指出:中外合作办学坚持“积极稳妥、规范管理、提高质量、打造品牌”的方针,引进和利用优质教育资源,创新中外合作办学机制,学习借鉴先进教学理念和管理经验,缩短与世界教育先进水平的差距,提高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具体来说,创建和培育一批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机构 (3所大学、5所二级院校),分类推进中外合作办学高水平项目建设(50个项目),加强中外合作办学内涵建设(每个项目由外方教师教授的专业课程达到8门以上),强化实践能力培养(15%左右的专业课与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对接),加强引智和培智的力度(中方教师都有赴境外学习或工作的经历)。

《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全面提高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指出:高等职业教育要服务国家“走出去”战略和技术技能人才输出的需求,加强课程内容与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的对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通过借鉴国际先进的教育思想理念和教育经验,引进国外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

(三)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全方位推进的挑战

高等教育国际化要求高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目标,赋予人才培养以鲜明的国际化内涵,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及国际合作与竞争能力;要求教师教学要树立国际化意识,在教学上提供国际化语言、课程和知识体系;在学术方面要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包括教师交流和学生交流;在管理上要为培养国际竞争型人才提供各方面的服务等。这使得高职院校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在“十二五”期间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如何突破“同层次”合作政策瓶颈,寻求并推进政策范围允许的适合院校发展的中外合作项目是挑战;随着高校间国际化竞争日益加剧,如何抢占国外市场,从外国专家聘请、海外院校合作、留学生招收与培养等方面提高国际化办学水平是挑战;如何实现国际合作与交流背景下院校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科学研究、学校管理及课程体系、育人环境、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协调发展,形成良性运行机制是挑战。

三、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模式

高职院校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需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遵循高等教育国际化规律,坚持“开阔国际视野,引进优质资源,拓展合作领域,提升合作层次,增强交流能力,扩大国际影响”的原则,以围绕提升院校综合竞争力、社会影响力和国际化水平为目标,通过开拓国际化领域、创新国际化合作、提高国际化水平、完善国际化体系的战略举措,进一步充实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内涵。

(一)以交流项目为渠道促进学生学习、实习、就业国际化

逐步拓展交流学生合作院校,积极开辟新的交流渠道,创新长短期交流项目,加大与国外相关教育机构的学生互派互访力度,使得交流学生的总体规模扩大,形式多样化。

一是积极鼓励学生走出国门进行国际校际交流,到海外体验学习,开拓国际视野,培养学生国际交流能力、国际化从业能力、跨文化交流和团队合作能力。进一步创新学生互换、课程互认、学分互认、短期修学、冬夏令营、文化体验等交流方式,建立和完善不同层次交流学生的遴选机制、学籍管理机制、学分互换机制和资助及奖励机制,采取学生自费联合院校资助的形式,选送学生出国(境)学习或参与社会实践,逐步增加有海外学习经历的学生比例。

二是加强与海外机构合作,不断开辟新的实习研修基地,拓展多种实习合作项目,巩固交叉实习、实习就业、订单式培养等合作形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更高质量的国际化实习研修平台,拓宽学生海外实习渠道,积极促进学生海外就业,坚定不移地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之路,促进国际范围的校企合作,输送学生参与海外实习、就业项目。

(二)以“引”“培”结合为原则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国际化

1.提高“外引”效益

贯彻“扩大范围、提高层次、以我为主、择优选聘、保质保量、宁缺勿滥”的原则,加大国外智力引进力度,做好外国专家的聘任、管理与服务工作,形成改善师资队伍结构、促进师资队伍国际化的有效途径。

一是加强与友好组织和正规中介机构的联系与交往,稳定引智聘请渠道,拓宽引智形式,提高引智层次。利用院校专业优势,加大对重点专业、重点科研项目方面的外国专家聘任力度,逐渐由语言类专家向特色专业课程教学专家、科研项目研究专家扩展;定期邀请高水平的境外专家来校做学术报告、专题讲座、讲授课程等,实现人才的柔性引进。

二是加强管理。完善外国专家聘任及内部管理机制,制定外国专家聘用规定和外国专家管理办法,逐步建立“院系二级管理”体制,尝试由熟悉实际需求的一线教学、科研部门承担聘请计划和教学管理工作,外事部门负责整体规划协调、资格审核、手续报批工作的分工体系,使外国专家聘请工作进一步体制化、规范化。

2.提升“内培”质量

健全和完善教职工出国管理办法,建立稳定的人才培养和派出体系,加大公派海外学习、友好学校长短期交流力度并形成稳定机制,打造数量充足、结构优良、适应教育国际化需求的双语师资队伍。

一是鼓励支持教师申报 “国家留学奖学金”、“海外访学计划”等,鼓励用院系发展基金和科研经费支持青年教师出国进修,鼓励自费出国留学,调动教师的海外访学积极性,完善海外访学教师管理办法,做好海外访学成果的及时吸纳。

二是按计划分层次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海外教育背景的管理人员、优秀教师骨干。选派人员参加双语培训、境外研修、访问学者等项目,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提升管理水平,逐步造就能为院校长远发展出谋划策的优秀教师团队和中层管理干部“智囊团”。

(三)以专业建设为抓手促进课程建设国际化

1.引进国际化教育理念

搭建国际校际交流平台,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建设、网络教学资源、信息化教学手段、考试方法等,立足国情院情,以我为主,消化吸收,利用创新。

2.构建国际化课程体系

一是课程国际化。改造旧课程,积极引进国际先进的专业课程资源,在传统课程中增加国际性内容;积极引进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国际职业资格证书课程,提升教学内容的国际化、职业化水平;开发或增设部分能够培养学生国际意识、国际视野、国际知识和国际交流能力的跨文化课程。

二是教材国际化。有计划、有步骤地引进原版教材,通过合编或改编加以选用,积极补充先进的专业知识和科技最新成果。选择1或2个特色专业进行试点,提前研究中外双方专业课程教材异同点及衔接点,预开发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中外双方都认可的、切实可行的国际合作教材。

三是教学语言国际化。在部分课程中开展双语教育研究和实践,加强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特别强调以英语为基础的跨国文化语言沟通能力的培养,形成良性循环,为培养具有国际化背景的高级技能型人才奠定扎实的语言基础。

四是网络教育国际化。加强院校内网络教学建设,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引进国外成熟的网络教学课程,纳入优势专业、特色专业的课程教学体系,在校内教学网上作为开放式课程供学生选修,不断提升人才培养水平。

(四)以合作研究为平台推进学术交流国际化

1.打造品牌学术活动

发挥品牌专业优势,依托专业的国际性组织,鼓励和支持院级、系级层面独自举办、承办或合作举办与院校主干专业相关的国际学术会议、学术讲座、学术论坛,积极促进国际学术研究和交流活动,并逐渐形成国际学术活动品牌,提升院校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2.合作开发科研课题

积极推进与友好学校的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鼓励教师充分利用双方科研资源,与友好院校科研人员以主持、参与等形式就特色专业的基础项目、重点项目和热点项目共同研究开发科研课题,共享合作资源和成果,促进双方科研课题开发的广度和深度,了解专业领域最新科研动向,掌握最新科研成果,提高国际科研能力。

3.开展科研人员交流

设立国际学术交流科研专项经费,邀请国内、国外知名学者讲学和指导科研项目研究,同时鼓励教师参加在国内外举办的国际学术会议,并对在这类学术会议上获得大会发言资格的教师给予一定奖励,选派院校科技创新骨干到友好学校相关实验室、国外科研机构进行长短期进修学习,丰富科研经验,提升国际科研意识。

(五)以合作项目为载体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国际化

进一步扩大交流范围、拓展交流内容、稳定交流关系,积极开发和推动国内外合作招生、合作培养的深层次合作办学项目,引进境外优质教育资源,培养国际化人才。

一是发挥院校专业特色,积极与国外院校进行合作,寻求建立优势互补、强强联合的中外合作办学格局,探索“2+1”、“3+0”的双专科文凭中外合作办学模式,选择合适的合作学校,开发中外合作办学新项目,引入先进教育理念和课程,利用双方的教学资源就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和开发、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进行研究,对合作办学学生实行“单独计划、单独编班、单独管理”。

二是通过成立“国际教育学院”建设中外合作办学特色项目。推出院校特色专业,与外方合作院校共同推进高职跨国分段“3+1”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合作办学双方共同制定教育教学计划,前三年在国内学习中方课程,逐步融入国外合作大学的部分课程,同时加强学生的英语学习,突出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第四年前往国外学习。

四、国际合作与交流的保障措施

(一)更新教育观念,强化教育国际化意识

高等教育国际化意识的培养是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的前提保证。要认真学习国家相关教育法律规定及国内外教育合作与交流政策,更新教育观念。领导层面拓展考察访问渠道、丰富交流学习内容,形成较为全面的国际视野;教师层面加大外派力度,学习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做好同专业、同系部教师的宣传工作;学生层面创新互访交流形式,开拓视野,形成“需要走出去、敢于走出去、习惯走出去”的局面,以此加强高等教育国际化意识培养,坚定不移地贯彻教育国际化办学理念并使之成为自上而下的共同战略愿景。

(二)完善制度规定,提供良性机制保障

加强对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的领导,成立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小组,按照“以院系为主体、以项目为基础、以师生为中心”的指导思想统筹安排近期和长期工作,坚持“统一管理、归口管理、分级负责、协调配合”。建立健全部门协调机制;制定国际化合作规章制度和各项配套管理制度,如以学生为本的服务性管理制度、人才培养国际化的教学管理制度等;完善质量监控体系,建立综合评价和定期总结展望机制,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三)增加经费投入,切实提高合作效益

逐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拓展经费渠道。争取各级政府财政支持院校中外合作项目建设;参与由省级财政专项经费支持的合作交流项目;争取国际组织、国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研经费;通过与中外企业建立人才服务关系,争取产业界对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的支持。积极发展国际合作项目,打造具有国际化视野和水平的师资队伍和管理队伍。

(四)拓展学习渠道,合理有序地推进工作

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是一个循序渐进、厚积薄发的过程,高职院校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仍处于“开放性”和“交流性”的初级阶段,需不断拓展渠道、寻求多种机会到兄弟院校沟通交流,了解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具体方法和项目成功的经验所在,结合院校特色、专业特色制定国际化发展战略,合理有序地推进院校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的深入开展,推动国际合作交流上层次、上水平、上规模,逐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高水平、有特色的国际化办学格局。

[1]彭静.中国高等学校国际合作与交流的现状及趋势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6(2):157-162.

[2]洪海星.高校国际合作与交流体系的构建[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2(1):28-30.

[3]李锣.高等院校继续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的现状及发展[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24(9):70-71.

[4]邹亚军.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江苏高教,2002(2):31-33.

猜你喜欢

国际化办学交流
聚焦港口国际化
如此交流,太暖!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