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余晖下的奢华
2015-09-29张沛心王西梅
张沛心 王西梅
金银器是陕西历史博物馆最具特色的藏品之一,馆藏历代金银器达1000多件,最早的可以追溯到商晚期,最晚的则为清代晚期。在过去公开发表的资料中,多以介绍精美的汉唐金银器为主,公众也通过展览等形式对其中的精品已经十分熟悉,特别是1970年西安南郊何家村窖藏出土的271件(组)最为引人注目,这些中西合璧、富丽堂皇的何家村金银器被视作是大唐文化、大唐精神的结晶。而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的明清金银器过去因极少发表,参与展出的机会也不多,因此本文特选取其中24件(组)这一时期的金银饰品分类作一介绍。这批饰品是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西安城市建设中陆续出土的,因不是科学发掘所得,故缺乏相关的墓葬资料。但金银本身所具有的价值,使其成为探讨陕西明清经济乃至社会生活的重要物质资料,同时这些金银饰品所呈现的工艺特点,也为探讨这一时期金银器加工工艺提供了材料。
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的明清金银饰品从形制和功能上可以分为发饰、腕饰、耳饰及其他饰件。
钗与簪是古代重要的发饰,从形制上看,钗通常是两股,而簪是单股。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的明清发饰以单股的簪为多,因功能差异,在装饰上或素朴,或华丽。明代,男性使用的发簪装饰素朴,起到束发或固定冠的作用;清代,由于男性剃发梳辫子,故不使用发簪,这一时期女性的发簪注重装饰效果,簪首通常使用点翠、编丝等花丝工艺,有的镶嵌宝石等,十分考究。发簪之中还有在簪首饰珍珠或金片之类的坠饰,又被称为步摇。
腕饰以手镯为主。手镯是戴在臂腕上的环形装饰物。宋代流行一种金银片制作的宽扁的手镯,明清宫廷所用的手镯制作考究,精美奢华。民间手镯装饰虽不及宫廷华丽考究,但其上也錾刻精美的图案,古称“鈒花”,或焊接花卉等装饰;在形制上也追求变化,除了宽扁的形制外,也有制作成空心的竹节形状的。
目前资料显示,女子戴耳环的风尚在中国汉族地方流行开来,始于宋代,之后耳环的式样逐渐增多。明代流行的葫芦形耳环继承了元式耳环的特征。清代的耳饰主要分为两类,即带有流苏的耳坠和不带流苏的耳环。
戒指是古代一种重要的指上装饰,元代之前戒指又被称为指环;有玉、金、银、铜等不同材质。宋代开始流行女子佩戴,但式样不丰富。元明两代,戒面镶嵌宝石渐渐成为时尚。明清两代,以金银制作戒指的形制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指环式,一种是开口式。指环式的通常于戒面镶嵌宝石,于指环两侧錾刻图案;开口式则于戒面装饰图案或文字。
此外,还有花饰、小金钱等其他饰件。
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的明清金银饰品虽然均非出白有明确纪年的墓葬,但从形制及装饰特色看,时代特征比较明显。如以上诉述的葫芦形金耳坠,与南京、湖南等地明代高等级墓葬出土的葫芦形金耳坠极为相似,这应是明代流行的耳坠样式;仅余梵文部分的附件,从文字反写看,很可能是簪首,用梵文作装饰也是明代典型风格;清代簪花上的石榴、琴棋书画、龙凤等纹饰,也是当时流行的装饰纹样;特别是簪脚上镌刻“足金”、“德和”等字样,和西安博物院收藏的錾刻“德和”铭文的清代扁簪相互印证,很可能说明这些簪应出自一个名为“德和”的金银加工店。
这些金银饰品融汇了中国几千年的金银器制作工艺,有对细金工艺的传承,也有创新。充分利用金银延展性的锤揲工艺,需要娴熟技法的錾刻工艺,呈现华丽装饰效果的鎏金工艺、镶嵌工艺及花丝工艺等都可以在这些饰品中找到。花丝工艺,是古代金银器的重要装饰工艺,最早出现于西汉,唐代何家村窖藏出土的“金梳背”展现的就是精巧的花丝工艺。明清时期,花丝工艺被誉为“燕京八绝”之一,艺术水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并广泛运用于各种饰品的装饰中。从清代的簪花中可以看到编丝、累丝等各种花丝工艺的炉火纯青的技法。点翠是明清时期的创新工艺,是在花丝工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装饰,其制作极为复杂。往往先将金、银片按花形制作成一个底托,再用金丝沿着图案花形的边缘焊一个槽,再将翠鸟的羽毛巧妙地粘贴在底托上。用点翠工艺制作出的首饰,光泽感好,色彩艳丽。点翠装饰常用于皇家饰品。清代的点翠簪上一般还会镶嵌珍珠、翡翠、红珊瑚、玛瑙等宝玉石,越发显得典雅而高贵。
金银器作为财富和身份的象征,是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的反映,皇家是金银器的主要使用群体,中国古代金银器的佳作多为宫廷制作。陕西在唐代之后,不再是首都,失去了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故而也没有天下物品齐聚长安的昔日繁荣,在经济上也远远落后于南方的江浙等地,因此唐代之后金银器的重要考古发现都不在陕西。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陕西地区明清墓葬零星出土有金银器,目前见诸报道的有西安博物院、凤翔博物馆等文博单位的金银器藏品,陕西历史博物馆所藏这批明清金银器,无疑为陕西地区明清金银器的研究增添了新的资料。
(责任编辑:李珍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