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要高举创新创业大旗
2015-09-29朱虹
朱虹
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服务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这尤其在当前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历史进程中,迫切需要更多的高校学生投身到社会中去、投身到市场中去,迫切需要加强和改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一、以转变理念为先导,使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成为一种行动自觉
促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必须转变教育理念,把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建立、创新创业意识的培育、创新创业精神的树立、创新创业思维的启迪、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以及创新创业品质的锤炼渗透到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各环节。一要更新教育思想观念。高校要紧紧围绕“培养什么样的创新创业人才”“如何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开展大讨论,引导广大师生树立先进的教育思想,使创新创业成为管理者办学、教师教学和学生求学的理性认知与行动自觉,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由“两张皮”向有机融合转变,由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转变,由单纯面向有创新创业意愿的学生向全体学生转变。二要坚持立德树人基本导向。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之魂。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为创新创业人才成长提供良好环境和机制,着力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三要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各高校的办学定位、服务面向和优势特色各不相同,但都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各环节,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要求,将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指标。
二、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不断拓展深化创新创业教育工作
在新的形势下,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既要坚持过去行之有效的好传统、好办法,更要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加强,努力探索创新创业教育的新内容、新途径、新方法和新机制,使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不断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一要深化人才培养机制改革。高校要全面修订和完善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多样化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开展专业综合评价,完善学科专业设置,探索建立需求导向的学科专业结构和创业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类型结构调整新机制。要大力推进校政企所协同育人,促进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社会紧密结合,把校内校外的各类资源特别是优质资源集聚整合起来,投入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上,建立结构调整、多样合作、交叉培养的新机制。二要深化课程体系改革。这是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着力点,高校要根据培养定位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开发开设研究方法、学科前沿、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等必修课和选修课,并纳入学分管理。要进一步加强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规范课程开设,组织学科带头人、行业企业优秀人才编写具有科学性、先进性、适应性、特色性的创新创业教育教材。三要深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改革。这是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关键,从教学内容上讲,要推动教师把国际前沿学术发展、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融入课堂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突破束缚创新创业灵感的桎梏;从方式方法上讲,要大力推进启发式、讨论式和参与式教学,强化课堂互动,推动本科教育的主体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要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加快推进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打造满足教学需要的慕课平台。四要深化教学管理制度改革。要建立有利于支持学生创新创业、能够把其创新创业的激情充分激发出来的更加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制度。要建立个性化培养教学管理制度,优先支持那些参与创新创业的学生转入相关专业学习;要探索推行休学创新创业,允许学生休学创新创业,放宽修业年限,简化审批程序,全力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选择;要改革学生学业考核评价办法,改革考试考核内容和方式,破除“高分低能”积弊。
三、以实践平台为基础,大力提升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邓小平同志曾说过:“听过枪响和没听过枪响的部队大不一样。没有打过仗的经过训练可以打仗,打过仗的经过训练更能打仗。”我们的大学生现在最缺的就是走上战场、听听枪响。高校只有打造更多的有效实践平台,创造更加有利的实践条件,才能有效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一要加强实践教学资源建设和共享。重点是要加强专业实验室、虚拟仿真实验室、创业实验室和训练中心建设。同时,要创造条件鼓励大学生参与教师科研活动,各级各类研究基地、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科技园等科技创新资源原则上都要向全体在校学生开放,开放情况要纳入相应的评估标准。二要加强创新创业实习实训平台建设。在加强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等学校实习实训平台建设的同时,要积极向校外拓展,以市场机制为准则,以提高创新创业实战能力为前提,依托各类企事业单位和机关院所建立校外创新创业见习基地,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岗位见习的机会,不断积累创新创业经验。三要加快培育创新创业学生社团。学生社团对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深入开展、培育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发挥着重要作用。各高校要重视创新创业社团建设,将其纳入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加强规划指导,要鼓励支持不同专业背景、不同年级的学生,围绕共同感兴趣的创新创业课题,跨院系、跨学科组织团队,共同开展探索研究乃至创办企业。四要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高校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采取切实措施,突出区域特色、专业特色,积极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要积极支持高校举办各类科技创新、创意设计、创业计划等专题竞赛,努力把赛事打造成为有效整合创新创业要素、营造创新创业氛围的重要载体,以及展示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成果的重要平台。要为大学生搭建一个集政策扶持、创业指导、创业培训和综合服务为一体的省级大学生创业孵化服务平台。同时,要组织开展省级示范大学创新创业园(众创空间)评选活动,打造一批国家和省级示范创新创业基地。
四、以师资建设为关键,大力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水平
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教师是关键。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提升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作为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来抓。高校所有教师都承担着创新创业教育责任,要进一步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绩效考核标准,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考核评价,使所有教师全员参与。一要按照业务精湛、师德高尚的要求,建设一支高素质创新创业专职教师队伍。必须在科学测算的基础上,确定合理的师生比,从数量上配齐配足专职教师队伍。要加强教师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培训,将提高高校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作为岗前培训、课程轮训、骨干研修的重要内容。要创造条件组织专职教师到创新创业一线学习考察,进一步增强对创新创业政策、实际操作流程的了解,开阔眼界,增长见识,丰富教学素材,使理论和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二要按照要精、要管用的要求,加快创新创业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聘请知名科学家、成功创业者、企业家、风险投资人等各行各业优秀人才,担任创新创业课授课或指导教师,让亲身参与过创新创业的人进到校园里、站到讲台上,使之成为创新创业师资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组建全省高校创新创业咨询导师和指导教师专家库,研究建立表彰激励机制,让更多的创新创业人才涌现。高校要加快建立一批“技术大师工作室”,为高技能人才开展技术研修、技术攻关、技术创新和培养人才、传授技艺创造条件。三要建立完善创新创业教师培训体系,加强教师岗前培训、课程轮训、骨干研修,建立相关专业教师、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制度,提高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要鼓励高校科研人员以知识产权、管理和技术等要素入股创办企业或离岗创业,通过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提高教师从事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积极性。
五、以培育创业精神为核心,大力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
创业精神包括创新、冒险、进取、宽容等内涵。鼓励创新,首先必须宽容失败。宽容地对待创新中的失败,是对创新创业精神上的最大支持。形成宽松容错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鼓励敢于“异想天开”,往往可以激发创新创业的火花。一要把创新创业文化特别是创客文化作为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打造开放、交互和多元功能的公共空间,促进学生平等随意交流与切磋,激发学生的想象和创意,引导学生将奇思妙想、创新创意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创业活动。二要加大创新创业价值宣传,发掘树立创新创业先进典型,弘扬创新创业正能量,以榜样力量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热情,助推更多学生投身创新创业实践。三要加强对创新创业的服务指导,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创业实训、创业孵化、创业指导相结合,细化、规范服务流程,建立针对大学生创业不同阶段的全方位、阶梯型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这当中特别要加强创新创业信息服务,重点解决大学生在创新创业支持政策措施、创新创业项目信息、市场需求等方面“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为做好信息服务,省教育厅启动实施全省大学生创新创业网建设,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信息化,更好地服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者和大学生创新创业,提高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效率,营造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