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导向下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
2015-09-29刘岩松路璐滕飞凌丹妮
文/刘岩松 路璐 滕飞 凌丹妮
“中国梦”导向下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
文/刘岩松路璐滕飞凌丹妮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中国梦”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大指导意义,通过对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现状分析,提出重视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将个人理想与“中国梦”契合在一起;注重文化熏陶,构建良好的教育环境,引导大学生在感悟中凝聚“中国梦”;强化实践教学,引导大学生在磨炼中践行“中国梦”。
关键词:中国梦;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中图分类号:B017
文献标志码:码:A
文章编号:号:2095-9214(2015)11-0228-02
基金项目:中国梦导向下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课题编号:L13BZZ037
一、“中国梦”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大指导意义
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带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去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的展览,其间,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简短的讲话,他在讲话中提到:“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中国梦的提出对大学生明确人生目标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他明确了大学生的人生目标,指引着大学生通往正确、光明的成才之路。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核心内容从未改变过。习主席提出的“中国梦”正是将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教育与我国实际国情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进一步发展。
二、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现状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大部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明确、积极、坚定,少部分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模糊、偏激、动摇不定。主要表现在:
第一,忽视理论知识学习,淡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
据调查,绝大部分大学生忽视“两课”的学习,上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应付考试,课堂上大多是复习其他科目,很少有同学认真听讲,积极思考。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只存在于书本,存在于那个时代,如今早已“过时”,无法解决现在的问题,无法在原著中“取经”。认为无法通过马克思主义提高自己的能力,无法提升自己的社会竞争力,无法帮助自己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甚至有部分大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对于当代社会主义建设并没有指导作用。由此反映出,当代大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认识不足,学习兴趣不高,认可度较低,甚至对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产生质疑与动摇。
第二,重视个人理想,忽视共同理想。
理想是分层次的,它分为个人理想与共同理想。据调查结果显示,当代部分大学生的理想较为浅显,多重视个人理想的实现,忽视共同理想的实现。
据调查,少部分大学生认为个人的理想与社会、国家的共同理想并无关联,个人理想的实现是通过自身努力奋斗实现的,与国家体制、社会制度无关。大部分大学生认为个人理想的实现离不开国家、社会共同理想的实现,但对于如何通过实现共同理想来实现个人理想并不了解。
第三,自我认同感较高,社会道德认同感偏低。
通过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群体普遍存在“个人中心论”,即喜欢以自我为中心,自我认同感较高,优越性较强,行为方式颇为个性,自律性较差。大部分大学生有着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有着较高的道德底线,对于社会上的不良影响有着较强的“免疫力”。
据调查,大部分大学对于社会上的低级事物、消极影响反映较为强烈并积极抵制,有着较高的社会道德认同感,能够准确的判断事物的好与坏,是与非。然而,少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不良影响、恶劣事件持有无所谓的态度,觉得“事不关已高高挂起”。极少数大学生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人云亦云。
三、“中国梦”导向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方法探索
高校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做好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其责任是一马当先、义不容辞的。高校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强化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并将理想信念教育与“中国梦”有机的结合起来。
首先,重视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将个人理想与“中国梦”契合在一起。
高校要充分发挥“第一阵地”的作用,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使广大学生认识并理解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高度认同“中国梦”。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正处在逐渐成熟的阶段,而“中国梦”正是引领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明灯,是广大学生的行为指导和精神支柱。大学生正值青春年少,拥有无数的梦想,高校要抓住这个契机,充分发挥课堂作用,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个人梦想,鼓励学生坚持梦想,引领学生将个人梦想与“中国梦”相结合。篮球健将姚明在自己的退役新闻发布会上曾经说过:“感谢这个伟大进步的时代,使我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梦想和价值。”这正是将个人理想依托于共同理想并成就个人理想的典范。正是由于“中国梦”的构建,才使得广大人们群众的个人梦想有了放飞梦想的天空,使得每个人的梦想之花有了绽放的土壤。所以,高校有责任、有义务让广大学生明白只有实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中国梦”,个人的梦想之翼才能展翅高飞。
其次,注重文化熏陶,构建良好的教育环境,引导大学生在感悟中凝聚“中国梦”。
高校是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最直接、最有效的场所,但是绝不能仅仅依靠课堂上的有限时间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长时间以来,我国各大高校一直追求与崇尚的就是要对大学生进行润如细无声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学生活的点点滴滴,这就要求高校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上面“费心思”、“下功夫”。
纵观各大高校都有许多有创意、有新意的优秀校园社团,高校要充分发挥社团的隐形教育功能和亲民性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方针,将“中国梦”融入到社团建设与社团活动中去。例如,社团可以举办关于“中国梦”的有奖知识问答,也可以联合其他高校的社团举办关于“中国梦”的辩论赛。
同时,高校也可以通过宣传部、团委、学生处等职能部门举办全校性的征文活动,并将获奖文章刊登在校报和校内宣传栏内,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其中来。还可以,通过校园学术讲座向广大师生宣传“中国梦”,帮助广大师生更好的理解“中国梦”。班级也可以定期举办以“中国梦”为主题的班会、座谈会、学术沙龙等。这样,通过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构建了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激发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引导大学生从参与中感悟,从感悟中体会,从体会中升华。
最后,强化实践教学,引导大学生在磨炼中践行“中国梦”。
在马克思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不仅仅要有理论知识的传授,还要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即在实践磨砺中体会“中国梦”,践行“中国梦”,要使大学生由理论上的认知转化为行为上的自觉践行。将“中国梦”渗透到社会服务中去,积极鼓励广大学生参与“三支一扶”、志愿者和寒暑假期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的直观参与性,引导大学生正确的认识自己,认识社会,认识我国国情,了解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成就,同时意识到我国在飞速前进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社会、为国家贡献一份力量,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践行“中国梦”。
(作者单位: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2]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